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歐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有重要政治、經濟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截止2014年共有28個成員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瑞士拒絕他國援烏瑞士軍火 恪守中立引爭議
瑞士國民議院6月1日晚間投票否決了一項旨在允許第三國向烏克蘭出售瑞士軍火物資的法案。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圍繞是否應當恪守中立,瑞士各界展開了激烈爭論。此法案被否決後,德國、丹麥等國無法向烏克蘭轉運瑞士軍火。
歐洲議會投票 支持制定更嚴格的歐盟供應鏈法
德國已有本國的供應鏈法。歐盟範圍內的供應鏈法則正在制定中。歐洲議會、歐盟委員會和代表各成員國的歐盟理事會是制定法律的三方。
歐盟計劃繼續限制烏克蘭糧食出口
今年五月初,歐盟制定限令,要求烏克蘭糧食只能在波蘭等國過境運輸,不得在當地銷售,以避免烏克蘭廉價農產品衝擊當地市場。現在在這一限令是否應延長的問題上,各方再度發生意見分歧。
AI威脅堪比核戰?東西方態度不同
ChatGPT問世以來,人工智慧(AI)成為關注焦點,但一批全球頂尖科學家和企業領袖,近日卻要求正視人類文明可能毀滅的風險,其中包含ChatGPT母公司的執行長。他們的擔憂為何?東、西方對待AI發展的態度又有何不同?
美歐經濟高官會晤 協調經貿政策應對中國
本周,美國和歐盟高層官員在瑞典會面,討論跨大西洋兩岸的貿易和科技協作。有消息人士透露,由於歐洲方面的堅持,會議聲明的最終文本在有關中國的多個地方做了軟化處理。
德語媒體:「去風險」本身就會造成風險
《商報》的一篇客座評論警告,北京正在努力讓歐中相互依賴變成歐洲單方面依賴中國。《明鏡周刊》則指出,在對華政策中「去風險」本身就會造成不小的風險,但總歸比「脫鉤」要好。
德語媒體:誰改變了誰?
歐盟駐華商會會長伍德克(Jörg Wuttke)在北京生活了30年。即將離任之際,他接受《南德意志報》採訪,伍德克認為,以貿易促進變革,「改變的是我們」。《新蘇黎世報》在六四之際回顧中國民主運動。
中國特使李輝訪俄 歐盟籲中國促俄撤軍
繼訪問烏克蘭、德國、歐盟等之後,周五,中國特使李輝訪問俄羅斯。歐盟呼籲中國發揮影響力,促使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
摩爾多瓦民眾走上街頭參加親西方集會
成千上萬的摩爾多瓦民眾上周末在首都基希訥烏參加「歐洲的摩爾多瓦」集會活動。該國親西方的總統桑杜在集會上表示,摩爾多瓦要在2030年成為歐盟的一員。她同時指責俄羅斯試圖阻止摩爾多瓦加入歐盟。
歐盟擬議新法 防範專制國家操控歐洲民意
為了防範專制國家暗中操控歐洲公共輿論,並對歐盟政治決策施加影響,歐盟即將出台法律,要求非政府組織及民間機構必須公佈其來自歐盟境外的資金來源。
哈薩克斯坦否認違反西方對俄制裁
對於被指責規避制裁,哈薩克斯坦參議院議長指出該國「沒有違反西方的制裁」。不過進出口數據卻顯示,儘管西歐對俄出口大幅下降,但西歐對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出口上升,且這些國家對俄出口也增加了。
歐洲委員會批准建立烏克蘭損失登記冊
歐洲委員會希望在18年以來的首次峰會上向烏克蘭展示團結,決定建立一個記錄俄羅斯侵略造成傷害的損失登記冊,作為國際賠償機制第一步。歐洲委員會目前有46個成員國,其中包括烏克蘭;俄羅斯在2022年發動侵略戰爭後被排除在外。
帶你走進德國「薩克森矽谷」
全球各國都爭先恐後的想在晶片製造領域爭取一席之地。德國也當然不想被落下。在前東德研製過的晶片的地方,一個新的「矽谷」正在誕生。
博雷爾: 歐盟應打擊印度加工俄油賣給歐洲
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爾在近日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歐盟應該打擊印度加工俄羅斯石油後再轉賣到歐洲的行為。他表示,這應該屬於制裁范疇,並稱「我們必須看看誰在購買」。
客座評論:習近平能穩住歐洲嗎?
中國要在和美國的對抗中不處下風,除了拉攏發展中國家「抱團」之外,還需要盡量讓歐洲保持與美國的距離,不完全倒向華盛頓一邊。最近以來,北京政府頻頻與歐洲互動,但效果如何,值得分析。
澤倫斯基到訪德國:將和平帶回歐洲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半夜從義大利前往德國,並且於深夜抵達柏林。周日一早會見了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之後,便接著前往總理府與肖爾茨見面,下午澤倫斯基將參加查理曼獎頒獎活動。
德語媒體:中國特使能為烏克蘭帶來多少和平希望?
即將訪問烏克蘭等國的中國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曾是駐俄羅斯大使,他的和平使命究竟有幾分勝算?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調解努力又有多少誠意?
歐盟希望「重新校準」對中國立場
歐盟外交政策主管波瑞爾周五表示,歐盟外長同意有必要「重新校準」對中國立場,減少依賴並勸誘北京,在俄烏戰爭中對俄羅斯採取更強硬立場。中國外長秦剛則在訪問挪威時呼籲歐中共同反對「新冷戰」。
德外長會秦剛:中國中立等於支持俄羅斯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9日會晤來訪的中國外長秦剛,兩人談及烏克蘭危機與台灣問題。雙方都說了什麼?
肖爾茨:歐盟不應成為美、中之外的第三強權
德國聯邦總理肖爾茨周二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21世紀的世界秩序將會是「多極」,而不只是「兩極或者三極」。他強調美國依舊是歐洲最重要的盟友,而中國也越來越多地變成歐洲的「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
媒體:歐盟擬制裁七間「助俄」中企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傳出將首度提議制裁「涉嫌支援莫斯科作戰」的中國公司;遭點名的7間公司中,有幾間已遭美國列入黑名單。
華爾街日報:歐美盼中國成俄烏停火關鍵
俄烏戰爭未歇,最新戰況如何?有美媒報導,西方國家的思維正在轉變,部分歐美官員開始盼望中國發揮作用,推動莫斯科坐上談判桌,但談判可能面臨多重阻礙。
歐盟19國呼籲減少製藥工業對中國的依賴
歐盟近日公佈的一份文件顯示,歐盟19個成員國正在推動相關措施,以減少歐盟在進口藥物成分方面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
研究:與中國等重要經濟體脫鉤將嚴重打擊德國經濟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與中國和歐盟以外的其他重要經濟體脫鉤,將對德國經濟造成非常大的打擊。發表該研究的著名經濟學家費爾伯梅爾提醒政治家必須非常謹慎地處理脫鉤問題。
戰時經濟:歐盟計劃補貼彈藥生產 支持烏克蘭
歐盟制定大規模計劃,擬將彈藥年產量提升至100萬枚,以便向烏克蘭提供彈藥。按計劃將有最高10億歐元提供給軍火商以實現這一產能。
客座評論:聯合國投票露玄機 中國要放棄俄羅斯?
聯合國大會日前一項決議中提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但中國依然投了贊成票,不少人對中國這一「非正常」舉動產生好奇和猜測。 聯想到這個投票跟當日習近平跟澤倫斯基的通話正好並行。那麼,這裡到底是否意味著中國的外交政策有所改變呢?旅德華人政治學者張
DW Conflict Zone:如果北京攻台,歐盟的計劃是什麼?
在德國之聲「衝突地帶」(Conflict Zone)中,主持人Tim Sebastian採訪了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談到了俄烏戰爭、中歐關係等一系列話題。以下是採訪中談到人權、中歐關係和台海局勢的片段。
馬克宏計劃聯手中國 推動俄烏和平峰會
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各國在支援烏克蘭的問題上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精神。也正因為如此,法國總統馬克宏的一系列單方面行動和表述,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盧沙野質疑主權論令中歐關係再受「刺激」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在電視訪談中發表質疑前蘇聯國家主權的言論三天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與該言論做了切割。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也發表聲明,定調盧沙野言論為「個人觀點」,並下架稍早發布的訪談全文。這場風波雖然開始平息,但已令本來就不穩定的中歐關係再受「
民調: 絕大多數德國人不相信中國能當俄烏戰爭調停人
最新發布的一項民調顯示,三分之二德國人不相信中國能夠在俄烏戰爭中居中調停,並促成和平。此前不久,基民盟外交政策專家呂特根也表示,北京在乎的是自身利益,並不關注烏克蘭是否能實現和平。
美使館人員撤離蘇丹 歐盟沙烏地欲共同推動停火
蘇丹內亂持續,儘管已宣佈在開齋節期間停火,政府軍同快速支援部隊的戰鬥仍未停歇。各國政府緊急將其公民撤出,歐盟外交代表博雷爾周日與沙烏地外交大臣費薩爾通話後稱,將在「繼續共同推動立即停火上取得共識」。
歐盟外交代表:歐洲軍艦應在台灣巡邏
準備訪問北京的歐盟外交代表博雷爾最近在法國媒體發文支持歐洲國家軍艦在台灣海峽巡邏,以維護航行自由。中國官媒第一時間予以反駁,稱貿易航海自由從未受到阻礙。
馬克宏與拜登通話 兩方聲明對台說法有落差
自從馬克宏造訪中國發表了爭議言論,外界格外關注法國對台灣海峽兩岸的立場究竟是什麼。這次馬克宏與拜登通話的聲明怎麼說?其立場與美國有何差異?
德國和法國譴責中國重判、拘捕人權衛士
德國和法國外交部發言人周四發表聲明,譴責中國對許志永、丁家喜的判刑以及對余文生夫婦的拘捕,呼籲立即釋放他們。許志永和丁家喜4月10日被中國山東一家法院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十餘年刑期。余文生夫婦則在上周傳出被當局拘捕。
為台積電設廠鋪路?德國薩克森州今秋在台設辦
繼德國教研部長之後,德國薩克森州的科研部長也率團造訪台灣,並宣佈將於台灣設立辦公室。這個辦公室有哪些任務?外傳台積電將赴當地設廠,部長又怎麼回應?
肖爾茨否認與馬克宏之間就對華政策存在分歧
德國聯邦總理肖爾茨表示,德國和歐盟一樣,都遵循「一個中國」政策。他說,無論是法國總統馬克宏還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都是一致的。
馮德萊恩:歐盟需要一致的對華戰略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再度呼籲歐盟在關鍵資源方面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同時她也強調,歐盟「強烈反對(台灣海峽)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特別是使用武力(改變現狀)」。
德語媒體:歐洲的中國難題
進入四月以來,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法國總統馬克宏以及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先後到訪北京,幾位政治家有關歐中政策的表態差異相當明顯。顯然,歐盟在對華政策上發出統一聲音仍舊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華格納集團首領發帖呼籲結束烏克蘭戰爭
普裡戈任稱,理想的選項是結束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不過,他的帖文中也有自相矛盾之處。經過數月的消耗戰,他的雇傭軍團聲稱控制了東部城鎮巴赫穆特的大部分地區。
不受馬克宏爭議言論影響 法國國會代表團訪台
在歐洲官員陸續造訪中國之際,法國國會的友台小組代表團17日前往台灣,展現對台支持。隨著台灣成為歐洲政壇關注焦點,卻有一些台灣人對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不抱太大希望,這是什麼原因?
中國是夥伴還是競爭對手?歐盟高官:視北京的行動而定
G7集團外長會議周日舉行,有美高官透露會晤聚焦中國。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博雷爾表示,台海發生的任何事對歐盟來說都重要重大。他用 「夥伴、競爭對手和制度性對手」 形容中國,並指出歐盟將傾向於這三種關係中的哪一種,「將由中國的行為決定」。
蘇丹再爆軍事衝突 歐盟、中國呼籲停火
蘇丹敵對勢力之間為爭奪控制權的戰鬥愈演愈烈。在軍隊和准軍事部隊之間的戰鬥中,至少有97名平民遭到殺害,365人受傷。各大國際組織出面呼籲停止衝突升級。
德語媒體:德國外長在北京沒有卑躬屈膝
貝爾博克4月15日結束了其上任外長以來的首次訪華,德語報刊紛紛就此發表評論。《世界報》認為,德國外長繼續了其言辭明確的風格,在北京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南德意志報》指出,貝爾博克的坦誠溝通能比某些政要的卑躬屈膝帶來更多的機遇。
馬克宏的歐洲願景真能實現嗎?
法國總統馬克宏對台灣的立場掀起爭議,也引起各界關注「歐盟戰略自主」。這是馬克宏多年來一直提倡的概念,但它是否務實?
德語媒體:德國外長去北京「糾偏」
在法國總統馬克宏訪華併發表爭議言論後,德國外長貝爾博克也踏上了中國之旅。《商報》認為,貝爾博克有望在北京展現一個不懼專制的對等夥伴之形象。《每日鏡報》則呼籲,德國外長必須正告中方,馬克宏的言論不代表歐盟立場。
中國一季度與俄進出口大增,與歐美日貿易下降
據中國海關總署本周四(4月13日)發布的數據,以美元計,中國今年3月出口同比增長14.8%,為半年來首次轉為增長。同月進口同比下降1.4%,降幅收窄。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與俄羅斯的進出口大幅增加,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的進出口均下降。
德語媒體:歐洲利益遭到損害
法國總統馬克宏提出在對華政策上與美國拉開距離、歐洲不應介入台海局勢,持續引發德語報刊的熱議。《明鏡周刊》批評他中了北京的離間計,《經濟周刊》則認為,美國全力對抗中國的姿態確實對歐洲利益造成了損害。
難民數量激增 義大利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越來越多的難民穿越地中海抵達義大利。政府希望能夠更迅速地做出反應,宣佈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緊急狀態。不過這個決定也招致了人權組織的批評。
台灣是歐洲該面對的問題嗎?
法國總統馬克宏說歐盟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時應該更加獨立,這番話已引來不滿。但有分析人士懷疑,其他歐盟領導人對此可能也有同感——即使這代表站在美國一邊的壓力加重。
馬克宏再提歐洲主權論 荷蘭演說遭鬧場
結束中國行程後,法國總統馬克宏11日造訪荷蘭,在當地演說時卻遭示威者批評為「暴力與偽善的總統」。他也重申「歐洲主權」的主張;他這番言論,近期引發哪些批評?
上一頁
第14 頁,共13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