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歐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有重要政治、經濟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截止2014年共有28個成員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希臘面臨歐盟史上最大規模野火
希臘北部肆虐的山火正在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自然保護區被燒毀,橄欖農的生計付之一炬。一些希臘人指責難民引發了火災,真是如此嗎?
非洲政變浪潮後 歐盟重新審視對非政策
隨著西非多個國家接連經歷了軍事政變,歐洲的選擇似乎越來越少。在西班牙托萊多舉行的歐盟部長會議也未對歐盟在該地區角色的棘手問題給出快速答案。
金磚新成員「入圈」 西方真的淡定嗎?
金磚集團宣佈吸納6名新成員,自明年起,將有11個金磚成員國。許多西方國家看起來對金磚的擴員反應淡定。不過也有歐洲政治人物擔憂地表示,金磚國家之前就並不和西方站在一起,現在則轉向了與西方對抗。
歐盟報告:去年香港自由民主持續惡化
歐盟最新公佈的香港報告稱,2022年香港的民主和自由持續受侵蝕,一部分原因是當局以《國安法》名義逮捕上百名活動人士。不過,香港政府則稱歐盟報告為「污衊抹黑」。
黑海為什麼具有如此重要的戰略意義?
歐洲曾經長期不重視黑海戰略。而在俄烏戰爭爆發後,黑海的戰略價值凸顯。在那裡,多股不同勢力存在著利益衝突。
跟進美國限制對華投資?英國:持續評估
美國政府9日公佈對中國的投資限制令,美國盟友的態度受到外界關注。英國政府發言人10日表示密切關注此事。歐盟、德國也各自有所表態。
德國經濟界對美國限制對華投資感到憂慮
德國經濟界對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對華投資限令感到擔憂。德國工商聯合會外貿問題專家表示,歐盟應「與美國密切協調,防止美國的投資限令對歐洲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台積電在德勒斯登設廠 總投資逾100億歐元
德國德勒斯登市是國際上最重要的半導體產地之一。如今,行業巨頭、台灣企業台積電將在那裡建設一座面向汽車行業的晶片工廠。這一協議是建立在巨額補貼的基礎之上。
德語媒體:在非洲 體制對手也可以合作
《新蘇黎世報》的一篇客席評論建議西方國家在援助非洲時,不妨和中國合作,因為即便是體制競爭對手也同樣需要一個長治久安的非洲。瑞士《商報》則猛烈抨擊歐洲禁止燃油汽車的計劃,認為這將導致西方汽車產業也像太陽能產業一樣全面依賴中國。
禁用華為將給德國鐵路造成4億歐元損失
《明鏡周刊》引述德國鐵路內部文件,如果德國鐵路拆除目前所使用的全部華為通訊基建設備,將總共造成高達4億歐元的更換成本。德國聯合執政的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正在討論是否禁止使用華為技術和設備。
德語媒體:不是美國無能 而是中國太強大
《南德意志報》的一篇客席評論警告說,今後的美國將把主要精力用於對付中國,歐洲必須更多地承擔起維護自身安全的職責。《焦點雜誌》則指出,習近平清洗火箭軍高層,是吸取了普丁在俄烏戰爭中的教訓。
戰火轉向俄羅斯?烏克蘭的自衛權是否有紅線?
根據國際法,在戰爭中,受攻擊的國家有權進行自衛。但烏克蘭的西方支持者要求基輔對侵略者俄羅斯進行反擊時,只能使用自己的武器。
義大利防長:加入「一帶一路」的決定糟透了
義大利正考慮退出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之際,防長克羅塞托批評了2019年加入該倡議的決定。此前該國總理梅洛尼曾稱,即使退出,仍有可能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
什麼是脫鉤?什麼是去風險?
我們最近經常聽到「脫鉤」(decoupling)和「去風險」 (de-risking)這兩個術語。例如,各國希望擺脫對俄羅斯或者中國的依賴。但「脫鉤」是否有意義,是否可行?還是 「去風險」更好?兩者的區別又在哪裡?
歐盟向拉美投資450億歐元
即便尚未與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四國簽署自貿協定,歐盟仍將向拉美及加勒比海國家投資約450億歐元。歐盟-拉美及加勒比海國家峰會聲明中,沒有明確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
歐盟-拉共體峰會:雙方利害關係在哪裡?
歐盟、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領導人舉行8年來首次會談。自由貿易和氣候變化是這次歐盟-拉共體峰會的重要議程。歐委會宣佈有望在拉美地區投資高達4500萬歐元。
媒體:歐盟欲推AI監管 亞洲各國意興闌珊
路透社報導,歐盟正在遊說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跟進,對人工智慧進行限制。另一方面,中國也推出了AI監管暫行辦法。亞洲各國政府如何回應歐盟?中國的AI規範又會與西方有何不同?
王毅喊話歐盟:警惕經濟問題政治化
德國出台中國戰略幾天後,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與歐盟高官在雅加達會晤時表示,要警惕將經濟問題政治化、工具化,讓「去風險」變成「脫鉤」。
推特殺手?暗藏陷阱? 一口氣瞭解Threads
Threads上線短短幾天用戶數字已突破了一個億!它真的會是推特殺手嗎?為什麼有人說它暗藏陷阱 ?Threads到底怎麼玩?
解讀德國對華戰略:措辭強硬的「教戰守則」
德國的對華戰略將中國定位為「夥伴、競爭者與體制性對手」,DW訪問德國最大在野黨發言人以及2名專家,請他們評價這份歷史性戰略文件,以及它將如何影響德中關係。
德語媒體:中國手中的王牌
《世界報》文章指出,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有風險,呼籲歐盟和德國應該小心行事。西德意志電台的評論則寫道,此次北約峰會的東道主立陶宛是值得德國學習的典範。
憂中國威脅 日本要與歐盟建立更緊密聯繫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正在歐洲訪問,參加北約峰會和歐盟-日本峰會。有專家認為,岸田將利用此行提醒歐洲領導人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政策所構成的危險。
烏克蘭希望北約峰會上收到入盟邀請
北約現行原則包括,不接受處在戰爭中的國家成為新會員。這一條原則也對烏克蘭有效嗎?北約峰會前夕,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表示可以同意瑞典入盟,但有一個前提。
烏戰況更新:美國可能向烏克蘭提供集束炸彈
有官員透露,拜登政府將宣佈一項價值約8億美元的對烏克蘭軍事援助計劃,其中包括備受爭議的集束炸彈。
中國取消歐盟外交代表訪華行程
上周末,歐盟駐華大使剛剛宣佈了歐盟最高外交官員伯雷利即將訪華的消息。但兩天後,歐盟從中方獲悉,伯雷利無法按計劃前往北京。
誰發明了 「去風險」?
過去半年中,「去風險」取代了「脫鉤」,逐漸成為歐美國家對華經濟和安全政策的一個共識。這個概念最早出自哪位政治家之口,又是如何在國際上被討論和接受的?
德語媒體:你是間諜嗎
《新蘇黎世報》駐華記者講述了他作為外國記者在中國屢次被初見面的人詢問是不是間諜的經歷,以及中國新通過的《反間諜法》對媒體工作可能的影響。《南德意志報》就歐盟峰會聲明評論說,歐盟特別是德國原本可以在面對中國時更自信。
歐洲的防務:資金本身還帶不來安全
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在安全問題上猛然覺醒,打開資金閘門。然而,進去本身還創造不了安全。
專訪:習近平的政策與全球化格格不入
德企高管伍德克前前後後在中國生活了約30年,曾親手參與組建駐華德國商會以及歐盟商會。不久前,他剛剛卸任歐盟商會主席一職。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伍德克表示,中國已經不再是鄧小平時代的開放國度了。
對華政策:歐盟峰會敲定"去風險"
在本次為期兩天的歐盟峰會上,"去風險"的概念正式登場,它將成為今後歐盟制定對華戰略的指導思想。
歐盟峰會:俄烏局勢佔先、中國戰略靠後
本周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的原定主要討論烏克蘭、摩爾多瓦和喬治亞的入盟問題,以及歐盟難民政策的改革。但俄羅斯發生的華格納兵變打亂了既定議程。
駐歐盟大使:中國不排除支持烏克蘭收回所有被佔領土
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在兩周前接受卡達半島電視台採訪時表示,他認為中國有理由支持烏克蘭收回包括克裡米亞在內的被佔領土的努力。
李強批西方「降風險」概念 對中國經濟樂觀
中國總理李強2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於天津舉辦的「新領軍者年會」上稱,部分國家的「去依賴、降風險」說法是把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偽命題。他還稱,中國今年第二季經濟增速會加快,有望達成5%的年增長目標。
對俄制裁 德國也受傷
西方國家出台的對俄制裁,目的是打擊俄羅斯經濟、傷害其長期進行戰爭的能力。不過,制裁其效果要花很多年時間,而且發起制裁的國家自身也會受到損害。
歐盟第11輪對俄制裁 外交官:五家中企從清單撤下
歐盟成員國就第11輪對俄制裁措施達成一致,其中也將針對繞過此前制裁的行為。外交官稱,在北京的抗議下,列入制裁清單草案的八家中國企業中,有五家被撤除。
歐盟峰會:聚焦針對中國的安全戰略
歐盟資深官員表示,歐盟領導人下周將在峰會期間呼籲中國幫助結束烏克蘭戰爭、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並重新調整其與歐盟的經濟關係。
監管障礙未除 在華歐企信心降至史上最低
據中國歐盟商會的調查,受到監管方面的障礙、政治化因素影響,歐洲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的信心大降。四分之三的企業重新考慮過供應鏈策略,12%則表明已將部份業務撤出中國。
保衛經濟安全 歐盟有哪些工具?
歐盟將於本周推出一份「經濟安全」戰略文件,定義歐盟面對的商業和安全風險、可應對這些風險的政策措施選項。經濟上對中國聯繫密切的歐盟,「去風險」的過程中有哪些應對工具?
尋求歐洲支持 吳釗燮:不會擋台積電赴德設廠
台灣外交部長造訪歐洲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如果歐盟提供了誘因,讓台積電放心投資,那麼台灣政府不會阻擋該公司投資歐洲,但他期盼,各國在吸引台積電投資時,「也能想想台灣的處境」。
德語媒體:切莫做在美中之間中立的白日夢
《商報》刊登客席評論,呼籲歐盟切勿應中方讓步而批准《歐中投資協議》,否則就有破壞西方同盟、挑釁美國之嫌。《每日鏡報》則批評德國政府依然在幻想能對華「不脫鉤」而只「脫險」。
點名華為、中興風險高 歐盟籲加速禁用
歐盟執委會15日警告,中國5G供應商華為和中興恐對歐盟構成安全威脅,各成員國應加快禁用這類高風險網路設備。其中擔憂為何?哪些國家已對華為展開限制?
中國出口的生物燃料涉嫌欺詐?歐盟展開調查
歐盟委員會的一位發言人告訴法新社,在收到一個歐盟成員國政府的投訴後,歐委會正在調查被懷疑涉嫌欺詐的來自中國的生物燃料。知情人士稱,該投訴來自德國。
德國智庫新研究:中國正學習使用制裁工具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本周發布一項研究指出,以往北京總是傾向於用非正式、不公開的方式對別國進行經濟脅迫;而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摩擦的加劇、對外國制裁的反制需求上升,中國正著手完善自己的制裁政策工具。
台灣外長據報將訪歐 或與捷克總統同台
路透社引述匿名消息獨家報導,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下週將赴歐訪問,並突破性地與捷克總統同台出席外交活動,若成真料將再次引發中國不滿。捷克外交部則強調,捷克官員不會偏離既有的對台政策。
德語媒體:歐洲不應介入中美衝突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係變得越來越具有火藥味:兩國軍機和軍艦連續發生兩起"險些"相撞事件後,中國國防部長又拒絕了美國防長奧斯汀開展對話的邀請。
調查:結束「清零」後德企對華投資未見起色
周四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放棄嚴格的「清零」政策之後,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並沒有出現反彈。經濟復甦遲緩和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都對中國商業前景構成了壓力。
歐盟出台反制工具 對外來經濟脅迫說"不"
為了阻遏中國等國家以經濟脅迫手段,干預歐盟成員國的政治決策,歐盟即將推出反制工具。此前,因立陶宛同意台灣在該國設立代表處,北京曾對立陶宛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
中美緊張下 歐盟將如何參與印太安全?
在中美因台灣等系列問題陷入外交緊張之際,歐盟派出了一個高規格的代表團參加亞洲頂級安全論壇香格里拉對話,承諾更多參與印太安全,以維護地區穩定。
中國社媒審查升級 外國使館微博紀念六四被刪
網友反應,多個中國網路平台在六四期間都出現審查變得更加嚴格的現象,甚至連一些應用也以「系統維護」為由,暫時禁止更換用戶頭像和暱稱。與此同時,不少外國駐華大使館在微博上隱晦地發文紀念六四,但大多都迅速被刪除。
德語媒體:供應鏈法讓歐企將市場讓與中國
《商報》刊發評論指出,中國經濟疲軟也將讓依賴對華出口的德國企業蒙受損失。《法蘭克福匯報》則擔心,旨在讓歐洲企業為境外供應鏈承擔社會與環境責任的歐盟供應鏈法案,很可能會導致歐洲人將市場拱手讓給努力拓展經濟影響力的中國。
上一頁
第13 頁,共13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