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梅克爾
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德國女政治家,德國第一位女總理。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林鄭月娥正式撤回《逃犯條例》草案、梅克爾訪華、英國會決定延後脫歐……一周大事,盡在其中。
德語媒體:自由不是免費的
《商報》希望,正在訪華的梅克爾能夠在捍衛價值觀的同時,贏得中方的尊重。《每日鏡報》認為,歐洲企業對中國戰戰兢兢,只會讓歐中關係更加不平等。《南德意志報》則呼籲,德國必須為自由價值觀付出一些經濟代價,承受短期的陣痛,確保長期的自主。
梅克爾談香港 希望對話能夠實現
在與德國總理梅克爾聯合舉行的記者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就香港問題表示,中央政府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梅克爾則呼籲保障《基本法》賦予香港公民的權力和自由,以對話的形式走出目前的困境。她也提到中美貿易衝突,希望雙方盡早結束紛爭。
梅克爾抵京 經貿與人權議題成主軸
德國總理梅克爾周五 抵達北京,除了上午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面外,她也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進晚餐。 外界預測,梅克爾本次出訪的焦點將放在中德經貿關係,與她是否針對中國境內人權問題向北京施壓。
德語媒體:面對香港 梅克爾會否背叛價值觀?
香港特首宣佈將正式撤回引發大規模抗議的《逃犯條例》修訂案,這能否平息示威民眾的怒火?周四啟程訪問中國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又應當如何在貿易戰的背景下為香港發聲?德語報刊紛紛對此刊發評論。
梅克爾棘手的第十二次中國行
聯邦總理梅克爾第十二次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訪問,並將就一系列棘手話題與中方進行磋商。
專訪:德中在競爭中互動、學習
德國總理梅克爾不久後將再次訪問中國。這將是她總理任期內對中國的第12次。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教授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
德語媒體:德國不能再沉默
德國總理梅克爾本周將對中國進行訪問。德國的對華政策路線是否應該「硬起來」,仍然是德國媒體討論的一大問題。
德國多個政黨在梅克爾訪華前為香港發聲
德國總理梅克爾本周訪問中國前,議會多個黨派的外交政策發言人紛紛呼籲總理,在北京與中共領導人談論香港危機。而且德國代表團濃重的經濟色彩也引起批評。
梅克爾訪中在即 反建制港人發公開信
德國總理梅克爾將在9月6號訪問中國。過去她一向不會避談敏感的人權議題,包括對習近平提起釋放劉霞。這次訪問她會提到香港議題嗎?
德語媒體:香港人的勇氣 梅克爾的難題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北京當局很有可能利用香港示威者因絕望而產生的極端傾向,從而為動武提供口實。《南德意志報》呼籲,林鄭月娥應當立刻放棄加大施壓的做法。《每日鏡報》則分析了梅克爾總理訪華期間談及香港問題的利弊。
與中國交往要付出多少代價?
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在9月6日訪問中國,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副總裁(Merics)胡謐空(Mikko Huotari)預言:「這是一趟不舒服的旅行,她將會遇到一連串爭議。」
川普默克爾G7會晤 德國汽車有望躲過一劫
G7峰會期間,川普总統同梅克爾總理舉行了雙邊會晤。二人的言詞似乎都放出了和解的訊號。德國汽車能逃過一劫?
約翰遜和英國脫歐那件「小事情」
在柏林,英國首相約翰遜吃了個閉門羹。梅克爾總理無意重新談判英國脫歐事宜。約翰遜似乎早已有預料,他用德語說:「我們能行」。
"泛歐野餐"30年
30年前,匈牙利和奧地利邊界的短暫開放在"鐵幕"上戳開了第一個窟窿。本周一(8月19日),聯邦德國總理梅克爾訪問匈牙利,與該國政府首腦奧爾班共同紀念東德公民的首次大規模脫逃事件。
美中貿易戰衝擊 德國經濟負增長
德國經濟日益疲軟。今年第二季度,德國經濟表現繼續下滑,而未來前景也並不令人樂觀。而主要原因之一是美中之間懸而未決的貿易爭端。
刺殺希特勒行動75周年:梅克爾贊賞抵抗戰士勇氣
周六(7月27日),聯邦梅克爾在柏林為400名新兵舉行的入伍宣誓儀式上回顧了昔日反納粹暴政的抵抗運動,對以施陶芬貝格伯爵為首的刺殺希特勒小組成員的勇氣表示了贊賞。
梅克爾究竟休不休假?
每年到這個時候,梅克爾總理都會召開新聞會,然後進入夏季假日。今天記者會議結束時她說,如果發生什麼事,可以隨時找到她。
評論:困難時刻的良好選擇
懸念保持到了最後一刻:馮‧德萊恩當選歐委會主席。德國之聲總編Ines Pohl認為,最終產生決定性作用的有兩個因素:出色的競選演說、沒有替代人選的現實情況。
德國「鐵娘子」梅克爾的那些年
1954年7月17日出生的梅克爾,迎來了自己65歲生日。在擔任基民盟主席、德國總理的十幾年裡,她改變了德國政治版圖。如今,「梅克爾時代」逐漸走向尾聲。
梅克爾發抖 政治家解禁
梅克爾又一次發抖,令全國感到擔憂。政治家生病?在德國這已經不是禁忌話題。
梅克爾三周抖三次 站著不如坐著
即將迎來65歲生日的德國總理梅克爾,近來身體狀況引發外界擔憂。在周三迎接芬蘭總理時,她又出現了身體顫抖的狀況。這已經是三周以來的第三次。不過,梅克爾目前似乎已經找到了對策。
身體突然顫抖到底怎麼回事?
有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一個人無徵兆地突然顫抖或者抽搐。很多情況下通過補充水分和稍加休息都可以緩解。身體不可控制的顫抖不一定意味著患病,但是也可能是罹患某些嚴重疾病的先兆。
梅克爾又出現身體顫抖
即將迎來65歲生日的德國總理梅克爾,近來身體狀況引發外界擔憂。在周三迎接芬蘭總理時,她又出現身體顫抖的狀況。這已經是三周以來的第三次。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川普金正恩第三次會面;美中峰會釋放緩和訊號,華為或被解禁;美伊對峙持續;德國總理健康引擔憂;G20峰會閉幕,氣候保護寫進聯合聲明……為您回顧一周要聞。
梅克爾再次出現身體顫抖狀況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出席一次公開活動時再次出現身體顫抖狀況。德國正處於高溫天氣,熱浪也席捲柏林。
政府專機故障不斷 德國一氣新訂3架
事故、故障、延誤——近年來,乘坐聯邦國防軍飛行值勤隊飛機的政界要們常常提心吊膽,擔心這些問題哪天輪到自己。現在,德國當局決定買幾架全新飛機,一舉解決事故頻發的問題。
評論:高速公路收費取消--謝謝奧地利!
要上德國高速公路,大家都得繳費。不過,德國人可以把錢要回來。德國之聲評論員Felix Steiner指出,即便不是慧眼者,也都能想到,這一設想難過歐洲法院這一關。
75年前的戰爭浩劫 75年後的陽光明媚
儘管參戰老兵在音樂聲中情不自禁翩翩起舞,英國紀念諾曼底登陸75周年的活動總體來說還是十分莊嚴、肅穆。拋開現實政治中的分歧與爭執,盟軍國元首齊聚當年出發的地方,緬懷陣亡的軍人。
評論:梅克爾訪哈佛 盡在不言中
德國之聲評論員Michael Knigge認為,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哈佛大學的致詞是一個小小的呼籲,拒絕川普主義。更有趣的是她所沒有說出來的。
梅克爾在哈佛:「推倒這堵牆」
德國總理梅克爾獲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她鼓勵畢業生「推倒無知與狹隘之牆」,敢於應對世界上的問題。
梅克爾「接班人」要對網紅下手?民眾不答應
德國基民盟主席克蘭普-卡倫鮑爾有關網紅「操縱輿論」的表態在網上引起一片憤慨。兩名德國網紅聯手發起一項呼籲捍衛言論自由的請願書,總理梅克爾也做出了表態。
評論:梅克爾政府前途未卜
在德國,支持歐盟的陣營成為歐洲議會大選贏家。但是,本台總編Ines Pohl在評論中認為,社民黨敗得如此慘痛,以至於讓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執政聯盟變得岌岌可危。
梅克爾再度聲明:卸任後無意在歐盟任職
有關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任期結束後去向的問題,數月來一直有種種猜測。現在梅克爾親自出面澄清:卸任後不會轉往歐盟繼續擔任政治職務。
容克:梅克爾以後應在歐盟出任要職
在其政治生涯結束前不久,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說出了許多人,不僅僅是布魯塞爾政治家們的看法。他們認為,沒有了梅克爾的歐洲政策幾乎難以想像。對此容克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
馬斯:德法是"世上最好朋友"
德法外長特意安排的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共同出場最初打了水漂:德國外長馬斯乘坐的政府專機在紐約降落時輪胎破裂,導致進城時間後延1個半小時。
中歐領導人巴黎四方會:「對手」是一種讚美
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梅克爾、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與在法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舉行會晤,給習近平歐洲之行畫上句號。之後,梅克爾和習近平還作了短暫「私聊」。
德語媒體:中國,對手型夥伴
歐盟峰會討論對華關係依舊是德媒關注的話題。《南德意志報》指出,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激烈貿易戰中,歐洲正在尋找自己的定位。《新蘇黎世報》則注意到社群網站抖音的成功。
歐盟峰會討論對華關係 梅克爾強調市場對等
歐盟峰會閉幕之際,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市場準入的對等是歐中關係經貿領域的最大問題。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歐盟領導人討論了基礎設施投資、包括5G網路的問題。
民調:梅克爾應做滿總理任期
德廣聯發布的最新「德國走勢」月度民調結果顯示,大多數選民對梅克爾所屬政黨履行施政綱領的情況感到滿意。此外,多數受訪者還認為,德國政府應將收支盈餘用於面向未來的投資。
德政府專機故障頻發 內閣成員今後需乘民航
今後多數內閣成員出行只能乘坐商業航班。對這一規定不是人人滿意。
開性別中立廁所玩笑挨批 梅克爾繼任者反擊
基民盟主席克蘭普-卡倫鮑爾為自己開性別中立廁所玩笑行為辯護。
梅克爾:德國需有全新產業政策
在德國,"國家產業政策"這個昔日具貶義的詞匯重獲"新生":經濟部長推崇它,德國總理提倡它;一時間,它成了德國下一個亟待實現的目標。
脫歐談判再陷僵局 反對派擬發起二次公投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與歐盟仍就脫歐時程意見分歧,而英國國會也希望阻止她在沒有完整脫歐協議的情形下,照原計劃於3月29日脫歐。
評論:梅克爾在慕尼黑的勇敢瞬間
誰正在拾起破碎的世界秩序的碎片?德國聯邦總理梅克爾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對這個基本問題給出答案。但是評論員Christian F. Trippe認為,梅克爾並沒有完整地說出事實真相。
梅克爾籲中國加入裁軍協議 北京不以為然
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各位政要的發言講話仍然繞不開中國。《中程導彈條約》雖已被美國拋棄,但梅克爾總理卻呼籲中國作為崛起的軍事大國也應該接受裁軍約束。然而中國卻並沒有參與的打算。
命運之年2015:難民危機如何改變了德國
這一年,數以十萬計的難民來到德國尋求庇護。總理梅克爾決定,開放邊境,讓這些人進入德國。這是一個引起德國社會意見極端分化的決定,2015年對這個國家影響深遠。
評論:基民盟和社民黨的「創傷治療」
聯合執政的基民盟和社民黨分別開始了向右和向左的路線修正,德國之聲評論員Fabian von der Mark認為,這是兩個大黨在給自己進行「創傷治療」,但是要真正得到「治癒」,還需謹慎避開一些風險。
基民盟重整梅克爾的難民政策
基民盟主席克蘭普-卡倫鮑爾希望難民政策不要成為該黨的夢魘,但她在發言時,卻發生了嚴重口誤。
燙手山芋——德國部長討論華為問題
德國黑紅政府多名部長本週三就是否阻止華為參加德國5G網路建設進行了討論。會議未做出任何決定,但德國政府發言人塞伯特表示,網路安全事關重大,原則上講,必須採取相應措施,減少安全風險。
上一頁
第7 頁,共4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