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柏林
柏林是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40萬人,是歐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柏林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城市州。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柏林電影節「一分為二」 哪些佳作入圍?
歐洲依然籠罩在新冠疫情威脅下,第71屆柏林電影節也不得不調整日程安排。參展影片和評委人選日前出爐,入圍作品以歐洲和亞洲電影為主,東道主德國風光獨佔。
2021年柏林電影節的大咖評委
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不設評審團主席。六位導演出任評委,均為曾經的金熊獎得主。
疫情之下 被冷藏的童年
新冠疫情對少年兒童的影響,並不僅限於學校關門、在家遠程上網課。各種防疫限制措施,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也有相當不利的影響,經濟情況不佳的家庭首當其沖。
柏林撐港「口惠實不至」?活動人士呼籲改變
歐盟曾對香港民主派陣營遭到壓制而聲明譴責,北京政府則反擊稱不允許外部勢力干涉香港事務。但旅居柏林的香港活動人士鄺頌晴認為,相對於香港示威者所受到的嚴酷對待,歐盟的反應實在過於溫和。為了讓德國的民選政府拿出實際行動,她努力推動聯署行動,並促成聯邦議院周一(1月25日)針對香港問題舉辦聽證會。
聖誕節柏林街頭髮生槍擊案
聖誕節之際,柏林城區克羅伊茨貝格發生流血槍擊事件。目前事件的背景不詳。但在柏林,個別群體或家族之間的暴力衝突並不罕見。
新冠封鎖令下的德國空城
聖誕節前夕,德國各大城市的市中心大概從來沒有這麼空曠過。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的嚴格管控措施令很多人深受打擊和影響,但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進一步認識到疫情危險性的機會。
壓力山大的德國重症病房
疫情數字不斷攀高,各地醫院壓力山大,重症病房正在滿負荷運作。雖然德國有足夠的重症病床,但是重症科醫護人員短缺構成了嚴重瓶頸。
調查:如果中美冷戰,八成德國人支持柏林保持中立
德國柯爾伯基金會最新的調查顯示,美國大選之後德國人對於跨大西洋關係正常化寄予厚望。在對中國好感度大幅下滑的同時,大多數德國人認為,如果中美之間發生冷戰,德國不應該選邊站。
柏林:反防疫措施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
柏林布蘭登堡門前反對聯邦政府新冠防疫措施的示威活動已升級為示威者與警察之間的衝突。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被打開的那一天
1989年11月9日晚,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沙博夫斯基在國際記者招待會上宣佈,從根本上放寬民主德國公民的出境限制。於是數千名東德公民蜂擁穿過東西邊界到達西柏林,而這也是民主德國消亡的開始。
延遲多年 柏林新機場終於啟用
建造一座新機場需要多久?柏林人有兩個答案:14個星期,或者14年
損失慘重!柏林博物館藝術珍品遭破壞
不明身份者對柏林市中心多家博物館的數十件展品上噴灑了油性液體,其中包括佩加蒙博物館和國家美術館的藝術珍品。
評論:防疫廣告粗魯?柏林就是這樣!
在柏林的防疫廣告牌中,一位老太太對不戴口罩的人豎起中指,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德國之聲評論員James Jackson認為,德國人的幽默有時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慰安婦雕像拆不拆?柏林屢屢改主意
柏林市中心的一尊雕像,居然演變成了韓國、日本、德國之間的一場外交糾紛。拉鋸再三之後,柏林當局決定「暫緩拆除」慰安婦雕像。
是拆還是留?柏林慰安婦紀念像之爭
9月底,旅德韓國人協會在柏林市中心設立了一座紀念二戰期間被日軍強征的韓國慰安婦的雕像。但是,日本大使館很快就向德國外交部、柏林州政府施壓,要求拆除這座雕像。所有的壓力最終都匯集到了柏林米特區區長的身上。
德語媒體:中國的第33個省
著名藝術家艾未未在《柏林報》批評說,德國的政治人物就像是中國一個省的省級幹部;《焦點》發表專欄文章稱,中國可以教德國怎麼搞經濟。
柏林新增病例節節攀升 梅克爾震怒
在柏林,特別是在市中心,新冠病毒的感染案例呈上升趨勢。聯邦總理梅克爾對首都的防疫政策感到惱火和擔憂。
德國統一30年 歷史包袱與現實挑戰
聯邦總理梅克爾讚揚了30年前德國實現的統一大業。同時,她也讚揚了人們的獻身精神。她說,戰勝統一帶來的挑戰需要很大的勇氣。
今昔對比:德國統一前後的柏林
10月3日是德國統一日,是1990年東西德統一以來的德國國慶。聯邦德國的首都柏林曾經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和統一的見證。以下畫面構成了柏林牆倒塌前後的今昔對比。
歐盟計劃11月再次舉行特別峰會商討對華新政策
與中國領導人之間的高峰會談,這原本應是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的一個高潮,但是現在歐盟決定11月16日在柏林舉行特別峰會。兩者的差別在於,11月的特別峰會不是與中國的領導人相見,而是談論中國。
向壓迫說"不":人權組織中國大使館前示威
十一個人權組織星期四(10月1日)在柏林中國大使館前舉行示威,抗議中國政府對人權及言論自由的打壓。
全球首名痊癒愛滋病人又罹不治之症
「柏林病人」布朗曾經寫下醫學史上的奇跡。他是全球首位愛滋病痊癒者。然而,現在卻傳來一驚人消息。
今年柏林燈光節 不見去年人如織
100多件燈光作品讓柏林再次光彩熠熠。今年,第16屆柏林燈光節的口號是:我們一起發光。寓意為攜手團結,戰勝疫情。
芭蕾是「殘酷的藝術」?從柏林舞校風波說起
柏林國立芭蕾舞學校醜聞曝光後,調查委員會目前提交了一份報告,稱這所精英學校將不會再有"恐懼氣氛 "。
柏林:中國人權現狀「急劇惡化」
在經歷了去年的取消後,德國與中國的人權對話機制今年重啟。在9月8日在柏林進行的對話上,柏林再次強調了人權在德中關係中的重要意義,並指出中國人權現狀在「急劇惡化」。
柏林新機場:還未開業就快破產
受到新冠病毒危機影響,建設工程早已延誤多年的柏林布蘭登堡機場有可能面臨破產危機。目前急需聯邦議院預算委員會批准3億歐元的資金補助。
長平觀察:馬斯外長,羅冠聰比王毅更重要
德國外長馬斯以強硬立場為中國外長王毅的歐洲之行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時評人長平呼籲馬斯外長更加重視流亡中的香港社運領袖羅冠聰的不懈抗爭。
柏林反防疫示威引激辯 如何行使集會權?
上周末抗議者衝擊柏林國會大廈的畫面不僅引發了許多德國民眾的憤怒,也引發了一場在新冠疫情期間是否應該全面禁止反防疫示威的辯論。
國會大廈遭衝擊 觸及德國政壇敏感神經
極端示威者周六衝擊德國國會大廈後,德國朝野各大黨派都紛紛譴責。尤其是部分示威者還手持當年的帝國旗幟,更是觸動了德國政界的敏感神經。德國聯邦總統則表彰了隻身阻擋幾百名極端分子的三名柏林警察。
柏林反抗疫政策示威人鏈繼續遭禁
在柏林爆發反抗疫措施示威活動期間,一些右翼極端主義行為引發的憤怒尚未平息,現在又可能出現新的麻煩,然而這一次,情況不同。
柏林反防疫示威 極端人士衝擊國會大廈
先是被政府禁止,隨後被法院解禁;一度被警方驅散,但又迅速重新集結。一波三折的柏林反防疫示威,最終吸引了3.8萬餘人參加。他們要求聯邦政府下台、反對佩戴口罩等一切防疫措施,還在周六晚間高舉德意志帝國旗幟衝擊德國國會大廈。
東德環保運動:從被監聽到「圓桌會議」
環保在東德是個敏感話題,因為在官方說法中並不存在空氣污染或酸雨等原因造成的森林死亡。在1989年劇變時期,環境議題扮演了重要角色。
俄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抵達柏林接受治療
目前仍處於昏迷狀態的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抵達柏林接受治療。他的支持者認為他被投毒,克里姆林宮予以否認。
歷史上的今天:柏林牆修建
1961年8月13日凌晨,東德當局開始修建柏林牆。幾個月前信誓旦旦聲稱「沒有人想要造一堵牆」的東德最高領導人烏布利希,親自簽署了命令。東德政府聲稱這是「反法西斯防衛牆」,而真實原因則是擔心人才不斷逃往西方,導致經濟發展受損。
「派對之都」柏林:疫情未停 銳舞不止
過去一段時間在柏林,人們的夜生活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而這座德國首都「派對之都」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新冠病毒和警察似乎都擋不住人們跟著電子樂勁舞的熱情。
爭論:如何看待新冠示威?
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上周六(8月1日),抗疫限制措施的反對者在柏林的示威抗議行動在政界拉響了警報。大流行瘟疫時期,集會自由的界限在哪裡?
柏林解散反新冠措施集會 18名警察受傷
德國每日新增新冠病毒感染人數最近呈增長趨勢,7月31日至8月1日新增確診高達955人。然而,8月1日當天卻有2萬人在柏林舉行反對新冠措施的抗議活動。由於許多示威者不保持社交距離、不戴口罩,警方解散了抗議集會,此過程中有18名警察受傷。
德國劇院在新冠疫情影響之下的轉變
消毒噴霧、壓克力隔板、保持座椅間距以及單行道原則--這些都是德國劇院重開之後,為了保障觀眾安全的必要規劃。
剪不斷,理還亂——駐德美軍簡史
75年前,二戰停火,美軍以勝利者身份進駐德國。隨後兩國成為盟友,但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
新冠疫情讓特斯拉德國工廠「因禍得福」?
位於柏林附近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已經開工。但是工廠建築工程的最後審批程序卻仍未走完。
膠州路、大沽口街:德國城市裡的中國地名
柏林「摩爾人街」因其種族主義色彩名稱而引發了全德國的爭論。其實,在不少德國城市,還存在著一些二有關中國的、充滿殖民色彩的地名;其中有些已經更名,有些雖未更名,卻也豎立了警示牌交待不光彩的殖民歷史。
摩爾人街?格林卡街?一座柏林地鐵站的糾結
非裔美國人弗羅伊德之死,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燃了有關種族主義的爭論。許多西方國家民眾都開始關注本國的不光彩歷史,那些充滿種族主義色彩的地名更是成為了爭議的中心。德國也不例外。
柏林的難堪歷史遺產:一扔了之,還是展示後人?
柏林有一處城堡兼做博物館,這裡成為這座城市中某些雕塑的藏身之處。它們既沒有得到整修,也沒有被損毀,遊客可以親眼看,親手摸,然後對於它們存在的意義和代表的價值給出自己的評判。
沒有擁抱和親吻:梅克爾柏林會晤馬克宏
在多次影片對話之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宏首次面對面會晤-不戴口罩。他們談了什麼?又是怎樣保持安全距離的?
德國牧師在中國使館門前舉辦朗誦會紀念劉曉波
德國知名人權牧師羅蘭德‧庫納周日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門前組織了一場長達12小時的「馬拉松」朗誦會,紀念中國已故人權運動家劉曉波。如果劉曉波仍在世,今天應該是他刑滿出獄的日子。
柏林州通過德國第一部反歧視法
這部新通過的州法明確禁止包括警察和公立學校在內的公共部門有基於背景、膚色、性別、宗教、身體或精神殘疾、世界觀、年齡和性向認同的歧視行為。立法者稱,新法有助於解決德國的系統性種族主義問題。
柏林的難題:新冠重創經濟 各方伸手要錢
聯邦德國大聯合政府談判大規模景氣刺激一攬子計劃,以扶持企業、就業者、地方和家庭。據ifo經濟研究所提供的數字,目前,德國有730萬短時就業者,創歷史最高紀錄。
反種族歧視示威延燒 柏林與倫敦現示威活動
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喪命於警察暴力引發示威行動,周日 (5月31日) 蔓延至美國外其他城市,柏林與倫敦都有民眾上街,以行動表示與美國示威者同在。與此同時,德國的足球明星也身著與示威有關的上衣,在球場上以單膝下跪的姿態表示支持示威者。
柏林「北韓使館旅舍」關門大吉
經過曠日持久的法律糾紛,開設在北韓駐德大使館內的青年旅舍終於正式關閉。隨著北韓使館位於柏林的這棵搖錢樹倒下,持續多年的相關爭議也塵埃落定。
封鎖令下的柏林電影夜
德國防控新冠疫情的措施之一是關閉電影院。不過,這並不能阻止卡爾克霍夫和夥伴們為柏林人提供影院般的享受。
上一頁
第5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