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柱銘廣受抨擊
2007年11月3日香港媒體一周來圍繞李柱銘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呼籲美國在奧運問題上向中國施加政治影響的抨擊,依然繼續。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媒體對李柱銘持嚴厲批評的佔絕大多數,而幾乎沒有多少文章為其辯護。
香港《文匯報》日前刊登另一篇文章,稱香港須警惕明年有人利用馬術比賽搞事。文章寫道:「《華爾街日報》罕有在評論版以頭條方式發表文章,力挺前民主黨主席李柱銘的「奧運施壓論」,更指責香港多份報章及「親中人士」以「文革批鬥模式圍攻李柱銘」,是有組織地針對沒有說過的言論。這張報紙的有關評論完全不顧事實,事實是事件發生至今,香港各大報章均持不同立場,作出各式各樣的評論,甚至有些報章贊許李柱銘的言論,陳日君說不介意也作這樣的漢奸,陳方安生還指其「愛國」。……原來誰又會想到李柱銘、黎智英等人,會要求布希借北京奧運干預中國的內部事務。誰又會想到,這等明明是違背奧運精神和普世價值的事情,陳方安生還會認為是愛國行為。誰又會想到,上述人等還要到美國報紙搬救兵,硬想把它搞大,搞成國際事件。……防備之心,還是多點好。到時,那些個遊行示威來了,也就有準備,也就不會措手不及。反正,有關人等,不會是善類。」
在台海兩岸關係方面,《明報》發表評論認為,北京與民進黨尚有互動空間。文章寫道:「中國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提議兩岸在一中基礎上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在兩岸和國際間都引起了密切關注和強烈反響。……新近海外也有不少輿論認為,為了有效遏制台獨,尋找解決兩岸和平問題的終極方案,北京應該考慮承認中華民國的政治定位,並考慮給予台灣空間。仔細區分,在這一訴求下又可分成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在經嚴密論述的「一中」框架中,兩岸互相承認對方為政治實體,但不承認對方為外國;二、兩岸放棄「一中」,由此成為兩個事實上的中國。前者得到包括台灣藍營在內的相當一部分人士的認同,但在目前兩岸的政治現實下究竟如何取得共識和進行操作,成為巨大挑戰;但後者則存在極大的爭議,被認為可能成為事實台獨的鋪墊。」
文章寫道:「必須指出的是,對於上述這兩種觀點,不管其間的差異多大,但在民進黨內部看來,基本上均不予考慮。……當然,也有第三種觀點認為,北京可從給予台灣以一定的國際空間開始著手,借此舒緩台獨正名制憲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