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日本
日本國土由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人口1.26億,其中3500萬生活於東京都市圈內。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讀者來函集(2007年3月第4期)
物權法究竟保障誰的利益,網友寫來了自己不同的見解。關於台灣問題,我們也可以聽聽台灣讀者的心聲。另外,日本右翼拍攝《南京的真實》,德國議會提案譴責中國勞改,中國電池廠女工在德控訴血汗工廠也受到了熱烈討論。
日右翼拍攝《南京的真實》欲與世界抗爭
日本民間團體「櫻花草莽會」上周末在東京靖國神社門前散發傳單,宣傳由「電影《南京的真實》製作委員會」拍攝的影片《南京的真實》,言稱是「從日本的角度講述歷史真相」。德國之聲特約記者從東京發來如下報導和圖片。
港媒看兩會和中日關係
昨天,中國全國人大閉幕,中國總理溫家寶舉行了記者招待會。這一消息成為今天香港媒體報導和評論的頭條新聞。
讀者來函集(2007年3月第3期上)
本期讀者關心的題目有:南京大屠殺新片籌拍、德國譴責中國勞改制、德國陷入恐怖與綁架威脅、錫滕森中餐館血案進展等。更多精彩話題見本期來函下集部分。
日本澳洲扩大安全合作
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澳洲总理霍華德在東京簽署了「日澳安全保障協議」。根據這項協議,日本和澳洲可以分享情報,共同進行救災訓練及軍事演習,並且加強反恐合作。對於外界提出的,兩國簽署此項協議,旨在遏制中國的猜想,安倍晉三和霍華德均予以了否認。
讀者來函集(2007年3月第2期中)
儘管是在德國之聲,提起美國讀者們一樣談興甚濃。比如:美國出售武器給台灣、美國人權報告、美國和北約建立的導彈防禦系統、美國攻打伊拉客算不算恐怖主義......
讀者來函集(2007年3月第2期上)
由於來函數過多,無法一次上載,我們將其一分為三。話題主要圍繞人大、姓社姓資、台灣問題、環境污染、上海磁浮等熱點展開。
什麼是混合發動機?
本屆日內瓦國際汽車沙龍上,節能型混合發動機車輛成為新寵。
中國要求日本政府妥善處理「慰安婦」問題
日本宣佈戰後時代結束意味著什麼
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宣佈,日本的戰後時代已經結束,日本將修改憲法,取消對軍隊行動的限制。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就日本的一系列新舉措發表了評論。德國之聲編譯如下。
李肇星訪日 德國專家談中日關係
中國外長李肇訪問日本,為中國總理溫家寶訪日作準備。本台中文部記者一通就此專訪了德國外交政策研究所專家烏姆巴赫博士。
德國機械行業有望增長7%
德國機械製造業通過各生產廠家的訂貨總會比其他行業更早地預知德國和世界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最近有好消息傳出說, 今年德國機械製造業的生產有望提高7%。這一消息表明,德國和世界經濟正不斷穩步向前發展。
坎培拉同日本防務合作
坎培拉同日本防務合作
受中國導彈刺激-日本要拿出太空明晰方案
中國發射地對空導彈擊毀本國一顆廢棄氣象衛星,繼續受到德語媒體關注。「商報」稱,國際社會對中國此舉提出了強烈抗議。該報尤其注意到日本的反應。德國之聲編譯如下。
讀者來函集(2007年1月第2期)
鹽城法院傳喚德國部落格的合理性,馬克思故居出售,中國的基督教信徒數目,「五星紅旗今年插到台灣?」,跨國婚姻等是本期來函被討論到的話題。
台灣高鐵在批評聲中開始營運
新年後,台灣的高速鐵路開始商業運行,從台北至高雄345公里的火車運行時間從四個半小時縮短至一個半小時。新蘇黎世報報導了台灣高鐵建造的一些內情:
安倍訪德—歐洲成日本新外交重點
一年半以來,日本一直都是以戰勝經濟危機為己任,重新展示經濟大國的威力。這一目標實現之後,日本又有了新的政治使命:國際安全。全球恐怖活動、北韓核武及導彈計劃、中國的崛起……,紛紛擾擾的時局變幻促使日本不斷重新定義自己應該擔任的國際任務及角色,而歐洲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外交重點。
日本防衛改革用意何在?
作為對於歷史上曾經出現的軍國主義政策的反思,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直奉行和平主義的外交政策。憲法第九條禁止日本發動戰爭。而日本軍隊也因此而特意被命名為自衛隊,並接受文人政權的首相府直接指揮。現在,日本改變了這一制度框架。
日本在走向軍國主義嗎?德國專家看法有分歧
1月9日,日本防衛廳正式升格為防衛省。中國反應強烈,新華社文章認為「這意味著日本國內的政治氣候已經在發生危險的變化」,並警告「日本的政客切莫越走越遠」。德國的日本問題專家們觀點截然對立,納伯爾斯認為日本「在掏空自己的憲法」,蒂騰認為和平主義之愛在那裡根深蒂固。德國之聲德語網記者採訪報導如下。
日本也在實行死刑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的被處決在許多國家中再次引發對死刑的爭議。除美國之外,工業高度發達的日本也是一個實行死刑的國家,則很少有人知道。自1945年以來,日本對636人執行了絞刑。僅去年就判處44人死刑,等待處決的死刑犯人增加到94人。
胡錦濤表示願意在時機合適的時候訪問日本
*
「北韓,一個堅硬的核桃」
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已進行了三天。也許是國際社會對此次會談不再寄予希望,也許是談判沒有實質性進展,德語媒體中很少有深談這一話題的文章。
讀者來函集(2006年12月第1輯)
用另一隻眼看中國文學的顧彬先生在中國讀者眼裡好像一位"老憤青",顧老先生的貶"狼"之語引發了讀者的紛紛挺"狼"。話題還有安東尼奧的影片《中國》, 德國記者體驗中國以及如何看待中國援助非洲。
日本:和平憲法和發展核武器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29日啟程前往日本。原定日程是談論伊朗和北韓的核武計劃。不過,現在又多生枝節,日本自身的核武計劃成為本次訪日的重點。一個以和平主義主導的國家應該發展核武器嗎?
為受害的中國人討公道的幾個日本人
日本731部隊在侵華戰爭期間曾經殘殺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日本官方始終對此保持緘默。但一批有正義感的日本人在為受害中國人討回公道奮鬥著。這個部隊的一位退役老兵始終在堅持出庭作證。代表中國起訴人的日本律師也生活在威脅之中。日本一位經濟專家說,731部隊的罪行當時被掩蓋是美國的意圖。德國之聲記者採訪報導如下。
日本下院通過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法案
周二,日本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個要求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法律草案,儘管反對黨堅持反對,自民黨陣營內也發出擔憂的批評。這是二戰以來日本的一個禁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希望在12月初即在上院通過這個法案。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日本漫畫德國造 中韓影響不得了
日本漫畫在德國的影響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人們甚至可以把這說成對少年世界的「侵略」。現在,德國也大量地製造起漫畫來,而坐在寫字台後面揮筆成形的基本上都是25歲以下的女孩子。說是日本漫畫,其實德國人知道,對德國這個領域的影響主要來自中國、韓國和日本。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日本品質被劃問號
因品質問題,日本索尼電器公司不得不從顧客那裡收回了一批又一批可能引起火災的電腦電池。而曾經以品質著稱的日本豐田公司也不得不召回某一型號的轎車。類似的例子還不止這些。日本產品品質上乘的形象被打了折扣。德國記者Martin Fritz細究了一下背後的原因。
發展核武?日本代價太高
北韓進行第一次核試驗引發國際社會震驚,而受到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北韓在東亞的三個鄰國,中國,日本和韓國。其中,長期和北韓處於敵對狀態的日本尤為緊張,最近,日本外長麻生太郎公開表示,日本不應放棄發展核武器的可能性。北韓核試驗是否會引發亞洲地區的核軍備競賽,日本發展核武究竟有沒有可能呢?
貫徹聯合國決議,賴斯取得日本支持
聯合國安理會周末通過制裁北韓的決議後,平壤政府稱這被視為對北韓的宣戰,該國將作出強烈反應。據美國媒體報導,北韓可能正在準備進行第二次核試驗。美國國務卿賴斯周二開始對北韓的鄰國日本,韓國,中國和俄羅斯進行訪問,與上述國家磋商制裁的具體實施。在尋求支持的同時,美國強調了其對日韓的防衛承諾。
日本周六開始對北韓的獨家制裁
日本周五對北韓宣佈了獨家的制裁措施。日本政府決定,從周六(10月14日)開始不允許從北韓進口任何貨物。此次制裁措施將暫時維持半年。日本目前是唯一對北韓宣佈了制裁措施的國家。下面是德國之聲記者發自東京的報導。
中國主席胡錦濤將於明年年初回訪日本
安倍訪華,中日關係呈現轉折?
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作為政府首腦出訪的第一站選擇了中國,而北京也接納了安倍,顯示中日關係有了初步的改善跡象。不過,在最為干擾中國對日本態度的靖國神社問題上,安倍只是籠統表態,因此中日關係是否真的是出現了改善的轉機,還不能過早下結論。
安倍晉三訪華,中日關係將大改觀?
星期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到達北京,與中國領導人進行和解會談。這是他九月底就任日本內閣首相後首次出國訪問,第一站到北京意義重大。安倍晉三把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作為中心政務之一,其前任小泉純一郎因執意參拜靖國神社遭到北京強烈抗議,中日關係長期陷入僵局。
一周香港媒體摘要
本周,香港媒體最為關注的焦點有2個:首先是北韓宣佈將進行核試驗;其次是日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十月八日訪問中國。
安倍本周將訪問中韓
據日本媒體報導,新上任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計劃本周末對中國進行訪問,並希望與中國領導人舉行雙邊峰會。中日領導人本次的會面將是5年來的首次正式雙邊會晤。
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擬訪問中韓
*
害怕中國之前,還害怕過日本韓國
一段時間以來,德語媒體對西方應該如何看待中國等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起飛及其對西方的影響發表了大量評論。「法蘭克福匯報」一篇題為「害怕中國」的文章對西方自以為高人一等提出質疑。文章指出:
展望安倍時代
安倍晉三當選為日本新首相後,中國總理溫家寶和副總理吳儀都在講話中強調了中日友好關係的重要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表示,希望日本新政府努力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新蘇黎世報在展望「安倍時代」的中日關係時寫道:
安倍當選首相 中日關係有轉機?
日本自民黨新總裁安倍晉三當選第90任日本首相。這位日本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面臨的難題之一是,如何處理跌入歷史低估的中日關係。德國日本問題專家蒂滕就此發表意見。
磁懸浮事故沒有嚇退中國
儘管上周五德國磁懸浮列車試驗段發生23人死亡、10人受傷的重大事故,但是擁有世界上唯一一段商業營運磁懸浮路線的中國反應鎮靜,表示不會放棄磁懸浮。
安倍:「不遺餘力」改善日中關係
日本眾議院正式會議9月26日下午進行了首相提名選舉,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獲得過半數選票,當選第90屆日本首相。新當選的安倍稱,他將「不遺餘力」地改善日中兩國惡化的關係。中國方面表示,期待日本新政府能為中日關係打開新的局面
日本與印度結成對抗中國的經濟聯盟
安倍必須修復中日關係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多次參拜供奉包括有二戰甲級戰犯牌位在內的靖國神社,導致了日中、日韓關係長期緊張。本星期三,安倍晉三當選為日本自民黨總裁,小泉時代即將終結。南德意志報關心的是,整個亞洲都把參拜神社看作挑釁,預計將就任首相職務的安倍是否會繼續參拜靖國神社:
中國呼籲安倍切實改善中日關係
安倍上台日本民間反應不一
被稱作日本右翼勢力代表的安倍晉三贏得自民黨總裁選舉,並將於9月26日正式成為日本新一屆首相。對於小泉的「好學生」安倍晉三如何在新政府繼承小泉內政外交的衣缽,外界眾說紛紜。在日本生活的日本人和外國人是安倍一屆政府各項政策實施的直接受影響者。德國之聲記者採訪了幾位在日本生活的華人和日本人,談論他們對安倍當選日本首相的看法以及對安倍政府的期待。
安倍將任日新首相,中日關係難改善
日本現任官房長官安倍晉三今天以壓倒性優勢贏得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成為自民黨新任總裁。安倍贏得總共703張選票中的464張,超過規定的半數以上選票。日本國會將在9月26日國會特別會議上任命安倍晉三為日本首相。德國之聲記者就安倍晉三當選自民黨總裁及日本首相採訪了日本女子大學東亞史系研究員山口一惠。
鷹派不鷹,安倍將任日首相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任5年半,始終想在這片小島上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明天(9月20日)自民黨舉行新總裁選舉,小泉的接班人安倍晉三將毫無懸念地擔任自民黨新一屆總裁並自動當選日本下一屆新首相。
藝術的"諾貝爾獎"
日本每年都發布一次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獎,但大多數人對此一無所知。儘管這一大獎也用於維護德日文化關係,但德國人同樣知之甚少。
慰安婦索賠案:東京法院迴避事實
本周三,日本東京地方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了中國6名慰安婦及其他7名慰安婦遺屬提出的索賠要求。法院的法官雖然基本認定了侵華日軍的犯罪事實,但是卻指出中國政府代表國民放棄了索賠要求以及民事索賠超過時效。
上一頁
第59 頁,共6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