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文化大革命
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也被稱為「十年動亂」、「十年浩劫」,是一場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發生的政治運動。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9月1日讀者來信(下)
討論話題《文革四十年:十大事件和十大問題》《上海合作組織不合作,俄羅斯很痛心》
毛澤東「百花齊放」德國百年博物館
上周日,有著百年歷史的萊茵州Gutsav-Lübcke州立博物館迎來了首位中國藝術家和他的作品—「毛澤東與百花齊放」。與往日帶有政治波普的藝術作品不同,中國藝術家任戎通過其作品開啟了讓世界瞭解中國政治改革之路的另一扇窗。
weitere Berichte über Meeting China
魏格琳女士(Birgit Suanne Weigelin-Schwiedrzik)是維也納大學的現代漢學教授,同時也是海德堡大學漢學研究中心負責人以及國關學院的副院長,她專門從事對中國的文革時期的研究。在波昂「會晤中國」(Meeting China)活動現場,在與德國之聲記者的訪談中,她從現代性和文革的角度帶給我們一個對中國問題以及當前熱點-西藏問題的全新解讀:
首批西德留華學生經歷30年前中國亂世
1973年,首批西德留學生飛往中國。他們抵達的目的地是一個備受文革摧殘、充滿階級鬥爭的國度。毛澤東在病床上指點江山。誰將是他的接班人,中國又將何去何從,均是一團迷霧。這批德國留學生親身經歷了這段混亂的歷史。
林彪百年爭議依舊
1907年12月5日,也就是100年前的今天,一個名叫林育蓉的孩子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林家大灣,48年之後,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十大元帥之一,那個時候他的名字已經改成了林彪。又過了16年,憲法明文規定的接班人林彪駕機出逃,墜毀於蒙古草原。作為中國現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林彪多年來都是公眾輿論的一個禁忌。
「歷史中國眾生相」呼籲建立文革紀念館
北京今日美術館日前正在舉辦《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 》油畫展。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授徐唯辛創作的這套油畫作品,以黑白肖像群再現文革期間的各種人物形象——既有呼風喚雨的政治人物、文化人物,又有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從一個獨特的側面記錄文革歷史在人們心中的痕跡。
文革一代認為30年前的社會更和諧
成百上千人一起在公園高唱《東方紅》真算得上是奇異一景了。這種社會現象背後又反映了哪些社會問題社會變化呢?記者洪沙就這一現象採訪了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研究中國社會轉型問題專家黑伯勒(Thomas Heberer)教授。
文革加暴力-賈樟柯新片《刺青時代》等待審查
憑借電影《三峽好人》在去年的威尼斯影展上問鼎金獅獎的中國導演賈樟柯目前在籌拍新片時遇到了些小麻煩。由於這部名為《刺青時代》的新片涉及文革中的少年暴力,至今未能通過有關部門的內容審查。德國之聲記者就此採訪了賈樟柯導演:
德中對比:治癒文革創傷需要討論和共識
作為維也納大學東亞研究所的漢學家,魏格林教授(Birgit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一直對中國的歷史編纂懷有濃厚的興趣,她把中國關於文化大革命歷史的撰寫和德國對二戰歷史的反思作了比較研究。剛剛結束在中國為期三周的研究回到維也納之後,魏格林教授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的採訪:
讀者來函集(2007年5月第3期)
歐盟議會呼籲中國與達賴重開對話,文革紀錄片被封殺,德國記者上海筆記,中國能源問題等是本期來函讀者關心的話題。
文革紀錄片珍貴卻被封殺
1966年8月,紅衛兵運動首先在北京師大女附中興起。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口號下,師大女附中的紅衛兵把這所學校的黨總支書記兼副校長、所謂的「修正主義分子」卞仲耘活活打死。四十年後的今天,獨立製片人胡傑拍攝了一部細致入微的紀錄片,名為「我雖死去」,記錄了這一事件。本周的明鏡周刊把讀者帶回四十年前那個「紅色恐怖」的夏天:
文革結束三十年:十大變化和十大不變
1976年10月6日,中國發生了「粉碎四人幫」的大事,這一天實際上成了延續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日子。今年10月6日因此是文革結束三十周年的大紀念日。三十年後我們回過頭來,簡單地比較一下,看看現在與文革時有哪些變化,哪些沒有發生變化。當然變化和不變遠不止這些。這兩個「十大」只是德國之聲記者個人摘選的。歡迎讀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排列。
文革結束30年反思歷史仍是禁區
30年前的10月6日,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發生了,文革後期權傾一時的「四人幫」被拘留,繼而受到隔離審查,這一天也成為文革結束的標誌之一。然而在30年後的這一天,在中國大陸的媒體中找不到任何有關這一事件的內容。有分析家指出,這反應了中國領導層缺乏客觀反思這段歷史的意願。
中國不能公開評論毛和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去世三十周年之際,中國政府沒有舉行紀念活動,也沒有人提到三十年前的這一天意味著文化革命的結束,大多數中國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日子。相反,毛澤東的肖像成了打火機、手表、提袋等日常用品的裝飾。商報記者在北京觀察到以上現象後,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李銳:解決中國的問題要「慢慢來」
九月九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毛澤東辭世三十周年忌日。三十年後紅星仍然照耀中國,毛澤東的思想影響無處不在。中國從官方到民間,不約而同地舉行一場場大大小小的紀念活動。曾任毛澤東秘書現年89歲的老共產黨員李銳接受了德國記者的採訪
訪談: 馬可波羅旅行社導游中國40年
慕尼黑馬可波羅旅行社即將迎來它50歲的壽辰,作為一家資深的旅遊集團,它的足跡踏遍了世界各個角落。上世紀60年代中期馬可波羅首次帶領歐洲遊客踏上中國的土地,是為西方旅行社之中的先行者,至此以來成功地開闢了西方遊客在中國的旅遊路線。在馬可波羅旅行社五十年紀念即將到來之際,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採訪了該公司集團的新聞發言人克勞斯.狄(Klaus Dietsch)先生,狄先生本人也是在中國山東出生的德國人,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
文革,那場持續10年的浩劫
1966年5月16日,毛澤東發動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將中國推入為期十年的文化浩劫和恐怖之中。那時,提起中國,世界人民無論如何也不會聯想到她的經濟實力,以及充斥國際市場的廉價產品,而是紅衛兵和毛主席語錄。40年後的今天,文革已被人淡忘,年輕一代的中國新新族類更是對文革缺乏起碼的瞭解。
讀者來函集(2006年5月第3輯)
儘管上德國之聲網多了些挑戰性,仍有不少讀者不遠萬里寫來信函。文革四十年引人深思,網路障礙招人急惱,06世界盃扣人心弦,宗教問題惹人評說,總之本期來函集話題很豐富。
德語媒體評中國沉默文化大革命
在毛澤東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後的今天,中國黨的宣傳部門禁止討論這場中國現代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政治運動,中國的媒體對此保持一片沉默,甚至迴避「文化大革命」一詞。世界報對此寫道:
香港媒體反思大陸之不反思文革現象
五月十六日是中國文革四十周年紀念紀念日,香港媒體發表了大量紀念和反思的文字,同時也報導了中國大陸內部一片失語的現象。德國之聲香港特派記者編集如下。
四十年夠不夠反思文革?
姚文元今春病亡,「文革浩劫」滿四十周年,而中國媒體沉默異常。是不許說,不堪說,還是不敢說?
文革四十年:十大事件和十大問題
5月16日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爆發40周年。今年10月6日,又是這個文革結束30周年。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在此列出十大事件。文革的重大事件很多,可以有很多種列法。同時,在此提出十個問題,問題和事件並不一定是同一回事。僅供大家參考。也歡迎提出不同見解。
內心的文化革命
德國醫生阿齊·哈戈在中國教授精神分析法。文革時代造成的精神傷害,以及如今不同代人之間的衝突是困擾中國人內心的主要問題。
香港媒體談紀念文革、陳日君主教和中日關係
香港主教陳日君本周從梵蒂岡返港,但陳日君和北京之間的關係依然敏感;在中國國內局勢方面,巴金倡導的文革博物館遲遲未能落實,而且僅僅一個文革攝影展也在日前遭到取締。另外,日本前首先橋本龍太郎今天訪華,也引起香港媒體的關注。
政協代表呼籲建立文革博物館
今年是文革結束30周年。儘管中國政府將文革稱為一場錯誤的內亂,但卻始終沒有對其進行徹底的反思。中國至今仍沒有一座正式的文革紀念館,向人們詳細展示那段悲慘的歷史。首先提出修建文革紀念館的是中國已故作家巴金。在此次兩會期間,中國作家張賢亮、趙麗宏和楊匡滿以及近50名來自知識界的政協代表再次呼籲政府建立文革紀念館,公開目前尚不為人知的一些文革歷料。
建立文革博物館呼聲在起
建立文革博物館呼聲在起
新文化大革命 中國興起博物館熱
今天,誰如果關心中國的發展變化及其對科技進步不減的信仰,誰就會聯想到總體規劃、未來藍圖、迅捷實現的超大型建設項目所造就的一批批平地而起、相貌雷同的試管城市。然而,中國規劃和建設的不僅僅是嶄新的集團公司總部、體育館、購物中心和住宅小區,而且也在興起新建博物館的巨大浪潮。
安東尼奧尼的藍色《中國》—關於中國人的歷史紀錄
1972年的中國,連同文革那段特殊歷史時期,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要麼是已經褪色的記憶,要麼是謎一般的未知,而「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余光中《聽聽那冷雨》)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
波昂舉辦「文革三十年」研討會
中國文化大革命已經過去30年,這段歷史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反思?德國人是否瞭解這段歷史的真實情況?德國之聲和波昂中國學會不久前共同舉辦了題為「文革-強制的遺忘」的研討會。
文革「血統論」在香港死灰復燃?
「誰是愛國者」的爭論剛剛趨於平息,本周又有兩件事吸引了香港媒體的注意:一是香港民主黨前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李柱銘應美國參議院邀請,赴美參加該院舉行的香港民主問題聽證會;二是一年一度的兩會又在北京召開,而今年兩會是胡溫上台一周年,也是胡溫新體制展示成績單的時候。
德文版攝影畫冊再現文化大革命
最近,德國的一本攝影畫冊發表了現年63歲的退休攝影記者李振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拍攝的三百幅珍貴歷史照片。
「抗炎」群眾運動使人想起文革「清理階級隊伍」
法蘭克福匯報駐北京記者在一篇文章中生動地描寫了北京的「抗擊『非典』人民戰爭」:
上一頁
第4 頁,共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