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文化大革命
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也被稱為「十年動亂」、「十年浩劫」,是一場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發生的政治運動。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文革被打死教師丈夫發聲明
卞仲耘丈夫王晶垚發表聲明:不接受宋彬彬和劉進的虛偽道歉。
「一位老紅衛兵遲來的道歉」
中國媒體新近有關當年改名為「宋要武」的「紅衛兵」宋彬彬對自己在文革初期武鬥行為道歉的報導引起德語媒體關注。
「文革之惡,光有個人道歉遠遠不夠」
上周日中共前高官之女宋彬彬,就文革期間母校副校長卞仲耘被紅衛兵打死事件,表示公開懺悔。
「為毛主席乾一杯」
老一代領導人的所作所為,影響著今天東亞各國領導人的執政思路。
紅衛兵進軍鬼節
一群中國留學生以紅衛兵的形象出現在紐約萬聖節夜晚的化妝遊行中
陳毅之子組織文革道歉會
中共元老之一的陳毅之子陳小魯,近日在其母校北京八中,組織了一場文革道歉會,為近期頻現的「文革道歉風」再加歷史砝碼。
中國「網路文革」正在逼近?
在中國,針對網路批評言論的一場迄今最大規模運動正在進行之中。
美最時家族--德國商人在華傳奇
德國商人亨寧‧美最時說,中國才是自己的故鄉。在上海長大的他不僅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也經歷了文革動亂。接受採訪時他說:"我對所有中國的歷史都很感興趣,一個重要的原因當然是我有一段中國的歷史"。
美最時家族——德國商人在華傳奇
德國商人亨寧‧美最時說,中國才是自己的故鄉。在上海長大的他不僅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也經歷了文革動亂。接受採訪時他表示:「我對所有中國的歷史都很感興趣,一個重要的原因當然是我有一段中國的歷史」。
紅衛兵道歉促「文革」再反思
自《炎黃春秋》雜誌今年第6期刊登「文革」時期一個紅衛兵的道歉廣告以來,《南方周末》、《瀟湘晨報》、《新京報》等媒體先後刊發紅衛兵的懺悔故事。
中國的民間史學家
在中國民間,越來越多的人自己通過訪談等方式,來記載歷史,而不全信教科書上的內容。
一出溜倒退到姚文元
憲政屬於資本主義?
《解放軍報》放出「宇宙真理」
5月22日,解放軍報發表評論文章《中國夢的自信在哪裡》,文章中稱「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
瑞安法院審文革期間殺人案
浙江瑞安法院日前審理一樁文革期間的殺人案,被告已是八旬老人。這一案件在網民中間引起熱議。
民主嚇走烏坎投資商?
「由於烏坎事件的發生,到現在很多投資商不敢再到烏坎來投資置業」,烏坎新村委會的困難,被置換為「民主困境」引發爭議。
民間舉辦紅色時代展
中國一些民間辦起的博物館不能深入探討敏感議題。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卷在港首發
中國問題學者,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其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首發活動。學者認為當前中國社會仍存在大大小小的"毛澤東"。
家庭教會抗議文革式罪名
越來越多的家庭教會利用法律手段反抗當局的打壓。
新"黑五類"改變中國
《人民日報》海外版7月31日發表了一篇文章,稱美國 「以『網路自由』為號召,以維權律師、地下宗教、異見人士、網路領袖、弱勢人群為核心,以期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滲透中國基層,為中國的』改變創造條件」。這種說法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中國的文化自毀傾向」
中共試圖通過仿造傳統文化,對內強化民族認同並增強百姓對黨忠誠
文革對薄熙來的影響
文革期間,身為高幹子弟的薄熙來受到批鬥。
中共高層的不諧之音
毛澤東發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70周年,中國掀起一場紅潮
最"紅"不過"紅寶書"
文革時期在中國人手一冊的"紅寶書"-《毛主席語錄》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多的圖書之一。如今在中國的書店裡已經找不見紅寶書的蹤影。
中南海更應反思「文革」和毛澤東的罪惡
兩會記者會溫家寶強調「文革錯誤的遺毒和封建影響並沒有完全清除」,這是中共中央更應該反思的問題。學者姚監復指出,溫家寶對「文革錯誤的遺毒」的描述,太輕鬆了。文革是罪惡、是罪行。毛澤東正是文革之後,歷屆中央包庇的罪魁禍首。
文革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
中國學者陳子明撰文,認為不可忽視毛派理論對於民眾尤其是青年不滿心理的利用和誘惑.
薄督倒台,文革能絕?
北京作家魯直人擔憂文革路線仍舊借屍還魂。
薄熙來及其路線危矣
中國學者陳子明撰文認為中共當局從政治上否定了以「唱紅打黑」為特色的薄熙來路線.
《毛澤東的大飢荒》一 02
一:追逐烏托邦 02 賭局開場
反思歷史:從問"那時候你在做什麼"開始
紀念柏林牆倒塌22年之際。"怎樣面對歷史"成為了多名中國知識分子和媒體人在柏林共同討論的話題。德國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是此次討論會的發起者。
安徽兩位異議人士獲釋
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 ——讀《邱會作回憶錄》有感
中國學者姚監復讀完邱會作的挨整—整人—又挨整的三部曲,認為邱會作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的角色,證明中共黨內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如影隨形。以暴易暴是一種惡性循環。
中國僅有思想解放還不夠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之際,胡耀邦長子胡德平發表文章「近年有人想利用文化大革命,再搞文革」。中國資深媒體人高瑜讀後感觸頗受,並思考其深遠意義。
百家爭鳴的前奏
中國大陸各界人士的政治見解已經趨向多元。評說文革,勢必要形成百家爭鳴的格局。著名公共知識分子丁東描述百家爭鳴的前奏。
中共三十年前決議,當年問題今未解
近日,中國體制改革雜誌社、《南方周末》主辦了紀念《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30周年座談會;胡耀邦之子胡德平表示,有人想利用文革、再搞文革;香港政治社會學者丁學良說:中國只有一條路,民權和法治。
王容芬經歷的"8‧18"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首次接見紅衛兵。當年19歲的北外學生王容芬在廣場上百萬瘋狂的紅衛兵當中,意識到中國如此發展下去必將大亂。王容芬之後上書毛澤東,震驚了北京,也給她的人生帶來徹底轉變。
文革爆發45周年:回顧與展望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首次接見百萬紅衛兵。毛的一句"要武嘛"給暴力文革全面展開"撐了腰"。十年文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經歷的後果最慘痛的政治運動,對今天的中國社會也有深遠影響。
文革"雜事別記"
1966年到1976年中國爆發了官方稱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運動。"文革"結束後中國各派對這場徹底改變中國社會的歷史,不斷提出自己的大事記。值此"文革"45周年本台自由記者一通根據他所經歷的文革回憶當時的歷史。
張戎自序
二○○三年五月為英文紀念版而作,二○○六年八月譯為中文。
紅歌復興與黨內鬥爭
中國正在開展的唱紅歌運動引起了《新蘇黎世報》的注意,該報刊登的一篇文章認為,"中國部分地區又在推行文革的文化","在這一現象的背後,中國共產黨內互相對立的陣營正在進行一場較量"。
老右派警告中國恐現二次"紅色血腥"
曾為共青團三大著名右派之一的中國老報人鐵流近日在網路上發表題為《全國人民行動起來,制止紅災降臨神州》的文章,批駁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推行"唱紅打黑"運動可能會掀起又一場"文化大革命"。
回顧與反思:「五‧一六通知「45周年
45年前的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著名的"五‧一六通知",為"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拉開了序幕。今天,在"十年浩劫"的說法已經被普遍接受之後,民間左派卻要求重新評價文革。
文革展覽登陸維也納
本周五一場名為「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的展覽將在維也納民俗博物館開幕。展覽組織方希望通過展示包括毛主席像章在內的1500多件展品幫助歐洲觀眾瞭解文革期間普通中國百姓的生活狀態。
中國青年在毛主義中尋找理想
在毛澤東的故鄉湖南韶山,《法蘭克福星期日匯報》記者不僅看到年輕人在毛的塑像前行禮如儀,也發現中國青年正在尋求新的理想和方向,其中一些人又開始熱衷於毛的學說:
Interview des Tages: Auch wenn ich nicht mehr bin
2006年,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胡傑拍攝完成紀錄片《我雖死去》。該片追訪文革時期,北京第一個公開被打死的教育工作者--前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女子中學副校長卞仲耘的故事。維也納大學東亞研究所的漢學教授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將這部紀錄片翻譯成德語並於去年10月將這部電影在德語市場發行推廣。魏格林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第一部從文革中受害者,死難者角度拍攝製作的紀錄片。
專訪北京林希翎追思會組織者之一王書瑤
被稱為中國"頭號學生右派"的林希翎女士9月19日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74歲。法國和美國的海外華人先後在9月底舉行了林希翎追思會。10月18日,有近百人在北京沖破當局的重重阻撓和威脅,冒險舉行了林希翎追思會。德國之聲電話採訪了追思會的組織者之一、當年北大"學生右派"之一王書瑤先生。
只有外國人才提這樣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期間,《日報》記者參觀了北京民族文化宮的《六十年民族政策展》。記者發現,北京的"這些回顧展有很多空白:它麻醉了對不幸時代的回憶,無數政治運動的千百萬犧牲者得不到紀念,談論的只有成就":
見證了中國文革的德國人
今年69歲的威爾納‧彼恩施蒂爾(Werner Birnstiel)於70年代作為留學生赴北京在東德駐華使館實習。之後彼恩施蒂爾又到中國工作,並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西藏地區的監控和迫害程度為文革後所僅見"
Dokumentar-Filmfest China in Köln
科隆東亞系舉辦的中國紀錄片節上,關於文革的紀錄片《我雖死去》是其中最具有震撼力的一部影片。這部拍攝於兩年前的紀錄片其實應該成為中國人瞭解歷史、瞭解自己的一部經典影像教材,就像「文革博物館」不應該只存在於呼籲中,而應該落成並成為反映中國現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面明鏡。
Chi0210 Martin Kummer
上周日,在德國海港城市漢堡,一個題為"毛澤東時代和今日中國"的圖片展圓滿閉幕。該圖片展於8月8日和奧運會同時開幕,作者是一位年近七十的德國記者馬庭•庫默,他經歷了1976年中國在文革結束前夕的動蕩不安。2006年,文革結束30年之後,他又前往中國,沿著當年的足跡,拍下了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一頁
第3 頁,共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