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文化大革命
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也被稱為「十年動亂」、「十年浩劫」,是一場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發生的政治運動。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當代攝影與文革的影子
文革創造了自己的一套圖像與話語的系統,一個柏林的藝術展生動地揭示了這一現象。
馮客:中國人民從什麼解放?
有一則笑話這樣說:馬克思主義者可以告訴你未來,但無法預知過去。對荷蘭歷史學家馮客(Frank Dikötter)來說,這句話用在描述中國也很貼切,因為在一黨專制底下,官方的歷史論述只是為了維護統治的正當性。
牆外文摘:文革六四不究 一帶一路去哪
放棄歷史記憶,等於放棄當下的出路。北韓問題也是如此,必須徹底改變,不能心存幻想。
長平觀察:人民群眾又抓間諜?
北京發動群眾舉報間諜。時評人長平回顧歷史,分析中共重啟「反間諜人民戰爭」的政治動機。
長平觀察:十裡不換肩,十年豈換人?
習近平吹噓年輕時是大力士遭到網民嘲諷。時評人長平認為,習近平以知青經歷對接毛澤東時代,顯露出戀棧權位的野心。
長平觀察:如何清除「薄、王」遺毒?
中央巡視組批評重慶清除「薄、王」思想遺毒不徹底。時評人長平指出,「薄、王」遺毒非專屬,而是專制政權的標配,而且當下正藥力大發,禍及全球。
港報高級編輯辭職:無法忍受「加速再文革化」
一封據稱為《香港商報》助理總編龍鎮洋的辭職信近日出現在微信圈中。信中稱,《香港商報》已被中共政權掌控。據香港媒體報導,其實今年初始,龍鎮洋就已「下崗」。
長平觀察:「毛粉」的力量有多強大?
學者鄧相超因為批評毛澤東而受懲罰。時評人長平認為,「毛粉」贏得的所謂「勝利」,不過是又一次充任了當局的打手而已。
德語媒體:自行車與紅寶書
《法蘭克福匯報》周六發文,關注了自行車在中國的「新生」;《南德意志報》則聚焦《毛主席語錄》,講述了毛澤東是如何影響著中國的過往與當今。
「洗腦之書」 — 「紅寶書」問世50周年
這本「小紅書」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50年前,「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語錄》開始了勝利進軍。今天,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又接上了這一「紅色」傳統。
40年前的今天:粉碎「四人幫」
1976年10月6日,毛澤東遺孀江青及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被逮捕。中共中央的通知中稱其「陰謀篡黨奪權」。
牆外文摘:獨裁上升,反抗下降?
輿論憂慮:中共專制者變得更加聰明,香港反抗者日益孤單,台灣迂迴外交尚無支撐?
專訪:毛澤東的影響與地位
即便在毛澤東逝世40年後,中國共產黨仍然需要他來肯定並維護自身的合法性。德國之聲記者就毛澤東的歷史和現今地位採訪了德國漢學家文浩(Felix Wemheuer)。
如何紀念毛澤東?
本周五是毛澤東逝世40周年紀念日。接近北京高層的人士透露,有關紀念活動可能規格較低,至少在北京如此。而中國的毛派們仍致力於捍衛毛澤東的地位。
專訪:歷史總是在循環上演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首次站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紅衛兵。一直到當年11月,毛澤東曾先後8次接見紅衛兵,人數超過1100萬。紅衛兵在文革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且這一現象對之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中國政治和歷史學者章立凡就此
長平觀察:「六四」鎮壓,「文革」另一面
「六四」鎮壓與「文革」災難之間有何關係?時評人長平認為,中共主導下錯誤的「文革」反思,困擾了正當的社會運動。
德語媒體:"中國的命運轉折"
《新德意志報》5月16日發表一篇署名文章,回顧文革50年。該文篇幅雖小,但多少反映出西方國家現今對"文革事件"的看法。
文革50年 官媒深夜發文「徹底否定」
文革50周年之際,中國媒體鮮見對這場「十年浩劫」的報導與評論。只有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於17日凌晨在網路上發文強調「以史為鑑」,重申中共對於文革的一貫定論。
德語媒體:歷史的重現與明日科技
文革五十周年紀念之際,《新蘇黎世報》分析了習近平上任以來全面的監控、媒體的工具化以及決策權力的集中,認為與發動文革的毛澤東有驚人相似。
評論:當西方幾乎變成紅色
如果考慮到受害者人數之多,人們就會意識到,「文化大革命」這一說法是非常避重就輕的。而德國之聲主編Alexander Kudascheff認為,毛的所做所為也在西方世界的左派陣營中也引發一波狂熱幻想。
半世紀後 文革黑暗面在中國仍是禁忌
今年是文化大革命50周年,半個世紀過去了,中國為何仍在迴避文革的黑暗面?在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一場座談會上,德國學者和中國藝術家認為這與中國的領導人有關。
專訪: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與西方的新左派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摧殘,但在50年前,文革在西方也有很多熱衷的追隨者。德國漢學家文浩(Felix Wemheuer)介紹了其原委。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芒果崇拜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文化大革命到今天依然還是惡夢一般,舉國上下一片混亂,其間也不乏奇聞異事,比如芒果就曾一度成為類似宗教聖物般的膜拜之物。
文革取名——那個時代的荒唐與無奈
中國人的名字時常會留下時代的印記,如「建國」和「援朝」。強調「政治正確」的文革時期,取名更是如此。除此之外,當時還颳起了一股改名風。但是也有人通過起名抗議當時的瘋狂。
文革五十年:鬥爭還在繼續
文革發動的五十年後,德國知名文革研究者文浩(Felix Wemheuer)認為,中國社會的相關爭論依舊非常激烈。
文革群雕「收租院」
文革群雕「收租院」
德語媒體:昔日災難 今日沉默
中國文革五十周年紀念之際,德語媒體關注了中共今天對於文革的集體沉默,回顧了十年浩劫給中國造成的破壞,還探討了毛澤東思想對西方左派思潮的影響。
看電影 憶文革
看電影 憶文革
中國文革與西藏
五十年前,毛澤東的紅衛兵小將也在西藏掀起了極具破壞性的革命。今天北京已同文革劃清界限,但對西藏的統治卻一如既往。
文革五十年 - 充滿煽動力的毛語言
五十年前,毛澤東為了鞏固權力而發起了文化大革命。毛以充滿暴力色彩的語言挑起民眾、尤其年輕人,反對那些所謂的敵人。
一位德國「老68」如是說
毛澤東在中國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呼聲,也被柏林積極活躍的左派大學生聽到了,戈特弗裡德‧施密特便是其中之一。今天,他對許多東西持批評態度,但對有些東西依然堅信不疑。
關於文化大革命,你瞭解多少?
文化大革命主要是為了什麼?這場革命和文化有多大關係?它是怎麼進行的?為什麼會失敗?帶來了哪些後果?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文革(1966年至1976年)大事記
1966年5月16日,被稱為「10年浩劫」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在這十年裡,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紅歌會"事件惹爭議
被質疑"文革文化再現"的大型交響演唱會"在希望的田野上",引發爭議。主辦單位和審批方發聲明,指演出與中宣部無關。觀察家認為,事件為北京最高領導層內部政治角力又添新料,或在宣傳系統引發一場地震。
德國漢學家回憶文革中的北大
真正親身經歷過文革的外國人為數不多,德國漢學家魏格林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文革末期曾經在北大讀書,經歷了文革的尾聲和最後終結。
中國「首座文革博物館」被封
在文化大革命爆發50周年紀唸到來之際,中國當局封遮了據稱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的一座文革博物館。
專訪:紅衛兵——破壞秩序還是挑戰權威?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青年一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既是「紅衛兵」的主要構成力量,對文革災難負有重要責任;同時在文化教育受到嚴重破壞的十年中,他們也是受害者。德國之聲採訪了北京大學教授、文革研究學者印紅標。
長平觀察:任志強是最好的靶子
中國媒體以大字報式文章批判任志強。時評人長平認為,一場以意識形態為名的效忠運動即將來臨。
牆外文摘:「文革」幽靈與轉型正義
「文革」幽靈正在香港人頭頂徘徊,「小粉紅」師法俄羅斯威權路徑,而轉型正義考驗蔡英文新政。
長平觀察:巨型毛澤東塑像的建與拆
輿論曝光後,一尊巨型毛澤東塑像被迅速拆除。時評人長平認為,權力的隨意性更令人擔憂。
長平觀察: 高校如何「去政治化」?
香港大學師生黑衣靜默遊行在內地網路引發爭議。時評人長平認為,「去政治化」口號成為內地民眾掩飾怯懦與恐懼的藉口。
一段跨越國界的「世紀戀歌」曲終
早期共產黨人李立三的俄羅斯裔夫人李莎這個周二在北京去世。曲終人散,但兩人在亂世中的跨國姻緣卻成就了一段佳話。
長平觀察:今日社會仍被毛澤東「害苦了」
央視主持人因私下評價毛澤東的言論被公開受到處分。時評人長平認為,更應該被譴責的,是支持這種告密文化的政治環境。
專訪:畢姥爺"苦"在何處?
律師是如何看待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上的"畢姥爺"和所謂告密者的行為呢?
長平觀察:人民盼望大救星
習近平在中國大搞個人崇拜。時評人長平認為,「文革」在中國未經深刻反思,民間社會依然存在對強勢領導的渴望。
長平觀察:大談憲政抹黑中國?
一篇點名批評賀衛方、陳丹青的黨刊文章引起知識分子的不安,他們擔心"文革"似的的意識形態清洗運動重新降臨。
「新文化大革命」裡「爸爸去哪兒?」
中國最高文化審查機構下達指示,讓文藝工作者每年必須「下基層體驗生活」。評論人士表示,這好比當年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號召知識分子「上山下鄉」。
到底誰被「文革」遺毒扭曲人性?
「文革」幽靈正在發生佔領運動的香港上空徘徊呢,還是存在於大陸宣傳部門發布的「揭露漢奸藝人」的「樣帖」中?
中國觀眾對政治宣傳劇「不感冒」
中國央視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和輕騎電動車中國火爆、德國冷場的現象是德語媒體報導的話題。
黨報:只許我屠城,不許你發聲
黨媒《人民日報抗議日本,發表評論文章《只許我屠城 不許你發聲》,
上一頁
第2 頁,共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