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文化大革命
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也被稱為「十年動亂」、「十年浩劫」,是一場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發生的政治運動。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客座評論:川普治下美式「文革」和中國文革的異同
鄧聿文
政治評論員鄧聿文認為,川普执政以來引起最大內政外交爭議、對他個人也有很大傷害的,是由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發動的一場針對極端左派的意識形態革命。中國輿論把川普和馬斯克的這些舉措稱為「美式文革」。
德語媒體:貿易戰已經爆發
媒體看中國
過去幾天以來,美國總統川普几乎每天都會就其關稅政策發布最新指令。中國方面剛剛宣佈要對美方的霸凌行為「奉陪到底」,而川普就立即將對華關稅提升到了125%。
客座評論:宋彬彬之死與《我雖死去》
呂恆君
紅衛兵「代表人物」宋彬彬的去世,喚醒了人們對文革的記憶,並引發了左右兩派的激烈爭論。漢學家呂恆君認為,圍繞卞仲耘之死,宋彬彬的道歉、王友琴的追索、胡傑的紀錄片《我雖死去》構成了反思文革遺產的重要爭鳴,值得深思。
網飛版《三體》重演文革 牆內外評價兩極
中國小說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改編的網飛版影集開播,在中國社群平台上卻惡評如潮。有人批評劇情遭到「魔改」、特效差勁,也有人質疑該劇拍攝文革批鬥場景,反中意味濃厚,是「為了這碟醋包的這頓餃子」。
牆外文摘:柯文哲是中共介選的一枚棋子?
柯文哲從頭到尾都瞧不起侯友宜,為什麼還要委屈地接受國民黨的「城下之盟」?這其中有什麼「難言之隱」? 有評論認為,中共想介入台灣大選舉,是一件公開的秘密,種種跡象顯示,柯文哲只是其中一枚棋子。
牆外文摘:李強和習近平聯手施壓李克強
有評論指出,中國現任總理李強曾和習近平聯手施壓前總理李克強。李強下令在新規則中刪除了李克強的心頭大事「放管服」,並讓國務院進行新一輪統計打假,倒查到李克強的第二任期。
牆外文摘:脫口秀風波中的國家暴力
有評論認為,在脫口秀演員House(李昊石)在表演中提及 「作風優良,能打勝仗」引發的輿論熱潮中,一個可怕的訊號是,我們能清晰看到聲勢越來越浩大、無從質疑甚至無從不配合的,對於作為一套壓迫系統的國家機器、對於國家暴力尤其軍事暴力的無條件認同
長平觀察:習仲勳「文革」受迫害是無稽之談?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最近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時評作家長平認為,盧沙野令人震驚的表述透露了中共兩大「玄機」。
長平觀察:「十戶長」,一夜退回到秦朝?
一份「十戶長」徵集令引起人們關注。時評作家長平認為,今天的政治並非退回到秦朝,而是秦政治的更新版本。
長平觀察:「疫革」的權力控制超過「文革」
就專制者的權力控制而言,時評人長平認為, 「疫革」時期的習近平可能超過「文革」時期的毛澤東。換句話說,今天的「白衛兵」對專制權力的貢獻大過當年的「紅衛兵」。
楊煉對話嚴歌苓:「這無非是普普通通的一年」
最近應法蘭克福大學的邀請,旅居柏林的華裔作者嚴歌苓與流亡海外的中國詩人楊煉進行對談,分享了他們在文革和六四時期的創傷經歷,在離散和審查制度下的寫作,以及如何用作品回應時代。德國之聲中文網現場實錄。
廣西「文革式防疫」 違規者遊街示眾
中國清零防疫政策一直是官方引以為傲阻絕疫情的方式,但隨著近日疫情升溫,有地方出現了極端的管制方法,將違反規定者綁上街「批鬥」。
長平觀察:中共三份歷史決議的一致性
西方主流輿論聚焦於中國第三份歷史決議與前兩份的差異。時評人長平認為,這三份歷史決議在出台動機、論述方法和核心內容方面都具有內在的前後一致性。
牆外文摘:美國應首當其沖承諾保衛台灣島?
有評論認為,只有中國能夠以一種深刻的方式威脅到美國的利益。因此,美國應該制定政策來否定北京的地區霸權,並阻止任何軍事冒險主義——首當其沖是通過更有力的承諾保衛台灣島。
習近平有意強化控制 中國面臨新文革?
國家代替市場,政黨替代自由,習近平意在強化控制。極左派呼籲「清洗」。批評者憂慮發生「新文革」。中國要成為什麼樣的國家?
客座評論:習近平的「乾淨社會」
中國政府最近發起的針對資本、平台科技企業、教培行業和演藝圈的系列行動,震撼了中國社會,也在輿論層面引起廣泛爭議,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一位不知名作者的所謂「深刻革命」的自媒體文章被官方網媒轉載,進一步助長了資本的恐懼情緒和人們的認知混亂。
長平觀察:謝霆鋒和趙薇的距離有多遠?
演員謝霆鋒宣稱 「已經在申請退掉加拿大國籍了」。時評人長平認為, 普通人也在參與專制機器的建設。謝霆鋒「求生欲「越強,他和趙薇之間的距離就越近。
胡錫進反駁李光滿為哪般?
中國《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罕見批評被官媒熱捧的一篇「變革檄文」,引發海內外媒體和分析人士的廣泛關注與猜測。
長平觀察:二次「文革」從批鬥趙薇開始嗎?
對趙薇和高曉松的查禁是二次「文革」的開始嗎?時評人長平認為,李光滿聲嘶力竭的叫喊和胡錫進心平氣和的宣示都同樣可怕,而且二者互為因果,同構著「文革」的真正原因。
客座評論:一場更全面、精細的文化大革命
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信任體系成了維護政權、塑造威權主義社會「公民」的一種工具。在這樣的社會裡,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更符合威權制度的設計,即平時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當黨召喚時,立刻響應。
長平觀察:"胡錫進這種人比敵人更加有害!"
因為主張對印度「高舉人道主義大旗對國家有利」,胡錫進被罵為「外國舔狗」。時評人長平認為,胡錫進的安全並不是因為他自己維護專制政權,恰恰相反,是因為有人反對專制政權,一直在前面批評,為他擋住了唾沫和刀劍。
香港刮文革風 教師憂遭學生舉報
港區國安法下,有教師因教材提及言論自由及港獨而被DQ,終身不得再踏足任何校園,也有親中團體鼓勵學生告密,蒐集教師的「罪證」。德國之聲採訪香港的中學教師,他們在巨大政治壓力如何自處?師生關係如何變質?
「新時期」——漫話中共黨史術語系列之九
「新時期」,大致是社會科學界尤其是黨史界,對於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來歷史時期的概括。延續多年,在官方和書面語言中至今還在用。
全中國清理學校圖書館 文革以來首次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教育部正要求全國中小學組織人員清理圖書館裡「非法」和「不適宜」圖書。此前正常出版的《1984》、《動物農場》等喬治‧奧威爾著作被封存。略顯意外的是,一度被封殺的《小熊維尼》此次成了推薦讀物。
德語媒體:「文革以來的最大崩潰」
中國國家統計據最新公佈的第一季度經濟數據得到了德語媒體的廣泛關注。部分媒體以「文化大革命以來最大崩潰」為題,撰文分析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其中有批評性的質疑,也有樂觀的展望。
網路文革?辯手邱晨為「港獨」言論致歉退圈
中國網路上舉報揭發成風,著名辯手邱晨近日遭網民起底6年前在社交平台的言論,有關香港佔中的內容被指「有港獨傾向」。
長平觀察:新冠病毒讓中國社會失控了嗎?
基層「防疫人員」為非作歹,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同時製造人權災難。時評人長平認為,你所看見的基層社會「失控」,正是權力頂層「嚴控」社會的結果。
客座評論:擁抱毛澤東的習近平能否成功?
在毛澤東之後最為強勢的領導人習近平統治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建國70年。漢學家林培瑞認為,這一統治模式繼續成功或突然崩潰,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恐怕都不會是什麼太好的消息。
資深德國記者看中國(一):從「後文革」到數字時代
德國資深記者埃林(Johnny Erling)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作為多家德語報刊的中國通訊員,他經歷了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到中共建政70年的發展軌跡。他向德國之聲講述了自己的中國觀感。
漫話國慶慶典之八:三十五周年之「萬歲」到「您好」
「小平您好」橫幅製作過程,與胡耀邦決策不抬鄧小平畫像,與鄧小平檢閱部隊口號的變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廟堂之高,江湖之遠,如此相通。「小平您好」,必然成為這一年慶典國人的共同記憶。
漫話國慶慶典之七:三十五周年「小慶」到「大慶」
中共建政35周年的慶典中,不同著裝的細節,與盛大的閱兵式看似違和,卻似乎刻意貼近著那個時代:除舊布新時代,中國正處於變革的交替之中。
漫話國慶慶典之六:爭取7—9分鐘的時間
中央的決策,都在幕後,「內緊外松」,沉浸在國慶20周年慶典中的人們並未感覺到。實際上,國慶慶典歡樂、祥和的背後,中央進入最高戒備狀態。
漫話國慶慶典之五:二十周年的「紅海洋」
中共建政20周年慶典的指導思想是:抬頭要見紅太陽,低頭看左右、上下,都要是一片紅,要讓整個天安門廣場沉浸在一片「紅海洋」之中。
中共建政70年:說文解字之「太陽」
今年10月1日,中國將迎來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紀念。在此之際,德國之聲記者、漢學家Sabine Peschel推出「說文解字」系列。從西方人的角度,通過對漢語字詞的解釋展示過往70年中國的變化。本期的關鍵字是「太陽」。
牆外文摘:「雨傘九子」受審即是抗爭
有評論認為,關乎「雨傘九子」命運的審判,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抗爭,因為公民抗命的目的,是要彰顯制度不義,激發大多數人的正義感,從而推動社會政治改革。
牆外文摘:中美貿易戰,台灣打什麼牌?
有評論認為,中美貿易戰兩強相爭之際,台灣不必擔心被利用,而是要打好自己的牌。另有評論認為,允許第三方介入的兩岸和平協議是一個值得考慮到選項。
李銳官方葬禮 女兒拒絕出席
本周三,中共官方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為黨內元老級人物李銳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遺體上還披蓋了黨旗。李銳的女兒李南央拒絕出席這場官方葬禮,並強調覆蓋黨旗、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告別儀式都違背了父親的生前遺願。
一生坎坷 諍言灼諫 毛澤東秘書李銳去世
曾任毛澤東秘書、在反右及文革中皆遭受迫害、六四事件中站在學生一邊、晚年大力呼籲實行憲政改革的中共元老人物李銳本周六早晨在北京去世。他還曾舉薦年輕的習近平,卻在後者權居高位後斥其剛愎自用、文化水準低。
藝術與權力的游戲:張藝謀為何無緣柏林
張藝謀文革題材的新片《一秒鐘》臨時退出柏林電影節競逐,是不是受到了中國審查部門的壓力?明星導演張藝謀與中國當權者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
「自我批評」再現 中共高層向習領導表忠
中共最有權力的25人本週召集開會,談的不是國策,而是「自我批評」。雖然這已非習主政下的第一次,但分析認為反映目前中共內部存在暗湧。
德語媒體:一切都是偶然?
孟晚舟案到底和中美貿易戰有沒有關聯?如今喧囂西方政壇的右翼民粹主義,又和當年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有什麼相似之處?德語媒體關注了這些話題。
法蘭克福書展上的劉慈欣
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帶著《三體》來到法蘭克福書展。他周六(10月13日)參加的數場活動場場爆滿。他說,有這麼多人想讀書,至少幾年內還能保住飯碗。
專訪:毛澤東怎樣變成了流行文化產品?
中國人是否還信仰毛澤東?德國海德堡大學的漢學教授、文革研究專家探究這個話題已經有十多年。她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談到了毛澤東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與流行文化的關係。
我的融入史:一聽鐘情
專欄作者張丹紅將在一個文章系列裡回憶她如何開始在中國學德語以及她在德國30年的經歷。一切都是從一場口試開始。
牆外文摘:修憲改歷史難 民粹鬥台獨易
評論認為,中共修憲是權鬥贏家的游戲,但習近平想要再做一個「歷史決議」並非易事。中國鼓勵民粹主義,利用經濟懲罰進行「獵巫行動」卻已輕車熟路。
德語媒體:習近平為何推崇王陽明?
倡導唯物主義的中共,和唯心主義哲學家王陽明之間有什麼淵源?《新蘇黎世報》分析了習近平推崇儒學道德觀的背後原因。《商報》記者則追問了德國化工業企業家對於「中國威脅」的看法。
長平觀察:間諜故事,從小紅到陽陽
一部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專題動畫片,讓很多人感到「文革」再現。時評人長平認為,其中的性別角色變化反映了習近平中國夢的新特徵。
屈從壓力 德國施普林格•自然在華撤文
全球最大的學術圖書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本周三宣佈,為適應當地法規,已禁止少量學術文章在中國得到訪問。這家位於德國的出版社對此舉表示遺憾,但稱其為必要措施。
牆外文摘:首例台灣「顛覆罪」如何審
台灣人李明哲「顛覆國家政權」罪將開庭,對台灣意味著什麼?香港「超越人性底線」的對懟背後,權貴們的基本道義感何在?
王慶松:為什麼關注中國社會的極端傾向?
什麼是中國特色?王慶松的解釋是,在中國沒有個性主義,就思維而言,人還沒有解放,這一文革的意識形態遺產依然還在負面影響著中國社會,眼下,這一影響更甚,社會日益接近文革,走的是一條回頭路。
上一頁
第1 頁,共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