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環保仰賴監督機制
2006年8月3日南德意志報的長篇專欄文章以這段開場白回顧了中國最近三十多年來的環境演變:「1973年,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國內環保會議。周恩來樂觀地說,中國有解決本國生態問題的最佳機遇,因為『我們不走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幾年後,鄧小平走上了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他的政府中出現了激烈爭論:一些人認為,發展經濟時,應注意對環境造成的後果,另一些人則主張『先污染,後治理。』最後的決策是兩者兼顧:理論上採用第一種意見,實際上採用第二種看法。在學生十分聽話地把垃圾扔進垃圾桶時,工廠卻把成噸的毒物排入江河湖泊,化工企業污染了大片地區,許多村莊全村人患上癌症或其它疾病。
問題在於制度。研究環境史的北大教授包茂宏說,缺乏監督機制。本來應該監督當局的地方環保局在財政和人事上卻依附當地黨的部門,地方法院也一樣,其經費來自地方,地方幹部只要懂得如何創造利潤就能得到提拔,污染環境的禍首得到作為商業夥伴的幹部保護,可以逃避追究。現在國家領導人宣佈要改變這一狀況,但環保人士對此表示懷疑。
黨認為國家貧窮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中國認為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無力大量購買昂貴的環保技術,發達國家應提供這些技術。中國領導人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至少有一些干部已認識到,目前這種粗野發展的戰略給環境帶來了無法修復的後果,但黨的合法性要通過經濟增長才能得到確認。出自自身的利益,黨不得不繼續沿著以前的道路走向去,外加一點修飾性的環保政策。」
但環保問題早已不為黨獨家壟斷。自1994年以來,中國產生了維護環境的非政府組織。在談到這些組織的狀況時,南德意志報寫道:「開始時,黨以不信任的目光看著這些組織,懷疑它們進行顛覆活動。但政府很快認識到,這些非政府組織對實現國家的目標有利,所以,儘管這些組織受到法律的嚴格控制,但仍然可以存在。
中國的媒體現在也大量報導環境污染,環境問題成了記者可以相對進行批評性報導的少數題材之一,畢竟環保是國家的目標,但離自由報導還差得很遠:去年十一月一家化工廠污染流經哈爾濱的河流時,媒體在事故後九天才獲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