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恐怖襲擊
恐怖活動以製造大量傷亡、破壞以及動蕩社會為主要目的,並以宗教或政治為主要訴求。通常表現為針對平民的大規模傷害、襲擊公共交通工具和綁架等形式,是一種較極端的非對稱作戰方式。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柏林警方執行大規模反恐掃蕩
德國出動250名警力和三支特別行動突擊隊,在柏林進行大規模反恐掃蕩。
兩名涉嫌恐怖分子在比利時被擊斃
比利時警方周四在韋爾維耶市(Vervier)東部展開反恐行動,兩名恐怖分子被擊斃,另一人被抓獲。。
「我們不能出現分裂」
梅克爾認為,以伊斯蘭為名義的恐怖主義是 「對神靈的褻瀆」。
男子企圖襲擊國會山被捕
這名20歲的年輕人曾在社交網站上發表同情伊斯蘭恐怖份子的言論。
德裔伊斯蘭國恐怖分子:我們將佔領整個歐洲
在採訪中,一名德國裔的武裝分子說:"總有一天,我們將佔領整個歐洲。"
人權組織:「博科聖地」犯下迄今最大暴行
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稱,「博科聖地」對奈及利亞北部巴加地區的大規模襲擊是這一恐怖組織迄今所從事的最大屠殺行為,數百人慘死,數以千計的房屋被毀。
葉門基地組織稱為周刊槍襲案負責
基地組織葉門分支在一支影片中宣稱對《查理周刊》槍襲案負責。
全球媒體如何報導《查理周刊》再發行?
全球各地媒體報導《查理周刊》再發行的方式各異,部分媒體選擇不刊登封面的穆罕默德漫畫。
評論:我們都是共和國!
昨天,至少有350萬人在巴黎、在法國各地舉行悼念《沙爾利周刊》血洗事件遇難者集會和遊行。它不僅是一次集體致哀,更是大團結的展示。德國之聲評論員Barbara Wesel指出,有理由對此感到快慰,但未來才能表明,這一團結是否具有長期性。
歐盟計劃加強外部邊界安全措施
作為對巴黎恐怖血案的反應,歐盟將強化對外部邊界的安全措施。各成員國內政部長昨天聚會巴黎,做出決定,盡快落實歐盟民航旅客數據交換協定。
巴黎恐襲:法國無法遺忘的面孔
襲擊《沙爾利周刊》的匪徒與攻擊猶太超市的槍手早已被安全機構列為觀察對象。這三人曾有過交集,並且與聖戰組織有聯繫。越來越多有關這些恐怖分子的訊息被揭露。
言論自由萬歲!
奧朗德、梅克爾等多位國家與政府領導人在巴黎參加紀念集會。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威脅繼續發動恐怖襲擊。
默多克爭議推文惹非議
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不久後,媒體巨頭默多克發表了一則推文稱,即使是和平的穆斯林教徒都應該為「聖戰者毒瘤」負責。此番言論在社群網站上引起批評與討論。
《漢堡晨報》遭縱火
周六至周日夜,不明身份者在《漢堡晨報》報社縱火,動機尚不清楚。
法國恐襲案女嫌事發前恐已潛逃
有消息指法國系列恐怖襲擊案女嫌疑人可能在襲擊事發前便離開法國。
《沙爾利周刊》下周三繼續發行
《沙爾利周刊》慘案發生後數天,該編輯部將推出"倖存者特刊",下周三繼續發行。
#我是艾哈邁德
諷刺雜誌《沙爾利周刊》日前遭到槍襲,造成12人喪生。除了周刊記者外,還有兩名警察殉職。如今社交網站上也出現對他們的悼念和支持浪潮。其中一名殉職的警察艾哈邁德是穆斯林。
基地組織分支威脅再襲擊法國
法國的兩起人質挾持事件結束不久後,基地組織分支在網路上發布影片,威脅再對法國法國襲擊。
《沙爾利周刊》血案嫌犯被擊斃
涉嫌襲擊《沙爾利周刊》的二人在周五逃入巴黎東北部城鎮的一家印刷廠後遭到警方包圍。嫌犯對警方表示,他們「希望以殉教方式尋死」。傍晚時分,警方對嫌犯展開攻擊,擊斃二人,人質也獲釋。
巴黎血案採訪:「我們不得不與恐怖主義共存」
德國之聲記者採訪前德國總理布蘭特演講稿撰稿人哈普雷希特,請他談對法國《沙爾利周刊》遭恐怖襲擊事件的看法。
漫畫家以"畫筆為槍"反擊恐怖分子
巴黎《沙爾利周刊》遭遇血腥襲擊後,世界各地的漫畫家紛紛拿起畫筆作出回應。畫風犀利的作品很快在網路上得到廣泛傳播。
警方追緝巴黎血案嫌犯 一人質遭挾持
法國內政部表示,幾乎可確定在巴黎近郊挾持人質的暴徒為《沙爾利周刊》襲擊案嫌犯。警方已封鎖當地並派遣大批警力前往支援。
法國警方可能發現槍擊案嫌疑人行蹤
據媒體報導,法國北部地區一加油站老闆稱,他看到過製造諷刺漫畫雜誌《沙爾利周刊》槍擊血案的兩名被通緝嫌疑人。
悉數這些年來歐洲發生過的恐怖襲擊
針對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沙爾利周刊》的槍襲事件震驚歐洲。過去的十多年間,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已經在歐洲製造了多起血案。
評論:勇氣的代價
諷刺藝術真的可以無所不為?一旦涉及宗教,哪裡是自由的界限?—法國政治、宗教諷刺雜誌《沙爾利周刊》被血洗事件發生後,很多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Rainer Traube認為,這樣的問題並不恰當。
Je Suis Charlie(我是沙爾利)
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沙爾利周刊》槍襲事件發生後,大量政治家、名人、新聞工作者和普通人在社群網站上紛紛表達對受害者及其家人的同情與支持。
期待與恐懼—聖誕節前的西非基督徒
自2011年來,聖誕期間奈及利亞北部的卡杜納已經有100多人死於博科聖地發動的恐怖襲擊,主要目標就是當地少數族群中人數較多的基督教信徒。卡杜納居民沉浸在對聖誕的期待與恐怖襲擊的恐懼的混合氣氛當中。
誰是巴基斯坦塔利班?
南亞問題分析家古格曼介紹了該組織的打擊目標、打擊策略以及組織結構。
評論:塔利班厚顏無恥的邏輯
巴基斯坦城市白沙瓦(Peshawar)一所軍辦學校周二發生恐怖襲擊,至少造成142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兒童。本台記者Florian Weigand認為,這起血腥襲擊表明,即便巴基斯坦這樣的保守的伊斯蘭國家也無法逃脫武裝伊斯蘭分子的魔爪。
酷刑報告引發美國國內強烈反響
美國國會參院情報委員會日前公佈一份報告摘要,指責中情局對涉嫌恐怖分子使用酷刑,並「系統性」欺矇政界。有關情報機構在「911」事件後所扮演角色的爭議再趨激烈
「刑訊報告」:CIA殘酷刑求「收效」甚微
2001年「9‧11事件」之後,美國中情局在審訊恐怖犯罪嫌疑人時採取的手法比此前人們所知的更加殘酷血腥。美國政府目前公佈的「刑訊報告」還明確顯示,這些刑訊手段並沒有換來多少有價值的情報。
中國新疆又判多人死刑
因暴力恐怖罪,多名涉嫌人士今天在中國新疆首府烏魯木齊被判處死刑;同一天,著名維族學者伊力哈木‧土赫提教授的多名學生也被判刑,再度凸顯當局的「嚴打高壓」姿態。
多國聯盟部長磋商打擊伊斯蘭國戰略
美國國務卿克裡稱,打擊極端伊斯蘭武裝「伊斯蘭國」多國聯盟已獲重大進展,但反「伊斯蘭國」之戰必須繼續下去。多國聯盟高級代表今天在布魯塞爾磋商下一步戰略。
法核電站上空頻現無人機,引恐怖襲擊擔憂
過去兩個月裡,30多架民用無人機曾出沒在法國核反應堆上空。綠色和平組織懷疑是恐怖分子在進行活動並呼籲關閉這些核反應堆。
奈及利亞北部清真寺遭遇嚴重恐怖襲擊
奈及利亞北部城市卡諾的一座清真寺周五(11月28日)發生爆炸襲擊事件,造成了大量傷亡。
為"伊斯蘭國"打仗的德國人
德國政府似乎掌握了為"伊斯蘭國"打仗的德國人的準確數據,並對此表示憂慮。
德媒:聯邦情報局欲投3億歐元加強網路安全
據媒體報導,德國聯邦情報局計劃進行大規模技術升級,加強網路监控。為此,在2020年前共需3億歐元資金。該計劃尚須德國聯邦議會的批准。
歐巴馬的秘密信件
美國總統歐巴馬曾致信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以爭取後者一同打擊「伊斯蘭國」恐怖組織。
以色列憂慮「起義」重現
一段時間以來,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發生一系列襲擊事件,許多以色列人擔心巴勒斯坦人暴力起義運動再現。最後一次巴勒斯坦人暴力反抗以色列的「Intifada(起義)」發生於10年前,導致數千人喪生。
美國務卿稱加拿大議會槍擊事件是恐怖襲擊
美國國務卿克裡表示,不久前在加拿大議會發生的槍擊事件顯然是一起恐怖襲擊。
評論:我們不會被嚇住!
儘管面臨「伊斯蘭國」襲擊威脅,西方社會依然不應該放棄原則。
中國將建立反恐國家情報中心
中國擬定推出反恐法並修改國家安全法。反恐法草案中規定將建立國家反恐怖主義情報中心以及跨部門情報訊息運行機制。
多國聯盟加緊磋商打擊「伊斯蘭國」戰略
美、土間圍繞美軍是否可以使用土境內軍事基地爭議給華盛頓國際打擊「伊斯蘭國」軍事會議蒙上陰影。「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繼續推進。
評論:美、土在反恐鬥爭中意見不一
土耳其表示,只有在歐巴馬恢復打擊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後,才願意加入對「伊斯蘭國」的戰爭。德國之聲評論員Soric認為,安卡拉的外交政策舞台宛如市場。
海灣國家改弦更張
由美軍主導的對「伊斯蘭國」的空襲行動中也有5個君主制阿拉伯國家參與。
真主名義下的恐怖?
就在聯盟向「伊斯蘭國」的陣地發起空襲的時候,阿拉伯世界也展開了關於伊斯蘭和恐怖主義關係的討論。
新疆當局稱輪台縣爆炸案為「嚴重暴力恐怖襲擊案」
新疆警方稱,上周日(9月21日)在巴州輪台縣爆炸、血腥衝突案中,至少有50人死亡
多國聯軍空襲「伊斯蘭國」煉油設施
繼「伊斯蘭國」的陣地遭到打擊後,其資金來源也要被摧毀。多國戰機昨天首次轟炸了「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境內的石油設施。
法國人質已遭斬首
極端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及其分支繼續行兇,一名法國公民在阿爾及利亞被殺害。
向所有溫和力量發出的訊號
維族知識分子的伊力哈木‧土赫提周二因"分裂國家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上一頁
第20 頁,共3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