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歐洲流血?
2018年8月2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題為"歐洲大出血?"(Blutet Europa aus?)的文章寫道,估計很快,在歐洲銷售的汽車大部分都來自中國。不過,不是中國的汽車製造商,而是歐洲車企,他們在中國研發、生產、從那裡出口。德國聯邦議會學術部門擔心,歐洲汽車業數千個就業崗位受到威脅。
文章寫道,有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研發新車的資金流向中國。"到2030年,歐洲汽車製造行業四分之一的就業崗位受到威脅,如果電動汽車是進口、而不是在德國生產的話。"
文章引述相關數據:"去年,歐洲向中國投資了217億歐元,而在歐洲僅投資32億歐元。……專家擔心,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車企,會在最大的銷售市場和最快增長率的地方--中國進行大部分的未來汽車製造技術的研發。"
德國綠黨主席貝爾鮑克(Annalena Baerbock)向該報表示,歐洲車企在中國的投資是歐洲的七倍,令人警醒。她說,德國執政黨不應再保護柴油與汽油發動機的汽車工業,這是"19世紀的技術"。
"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國外生產的轎車數量是德國生產的近兩倍。對德國汽車工業而言,最重要的產地從數量而言是中國,2016年的數字是470萬輛。總體而言,根據歐洲汽車聯合會的數字,世界市場上近三成轎車在中國生產。"
不過,德國車企否認相關指責,稱海外的生產反而保障了本國的就業崗位,並稱,產生最大價值的環節仍是在本國總部。從具體數字來看,過去這些年來,德國汽車工業的確在本國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但是,未來的焦點還在歐洲嗎?
如今,電動汽車的轉型,讓中國更重要。"估計世界範圍內的電動汽車標準也將在中國設定。"
"十步一崗"
《法蘭克福匯報》題為"十步一崗"(Alle zehn Meter ein Polizist)的文章寫道,"由於上海2400萬居民沒有幾個遵守交通規則",這座超級大都市每天都陷入交通擁堵。而如今,城市開始對居民進行思想"改造"。
數據顯示,在柏林,每8輛汽車有一輛發生事故;在上海是每四輛。在上海的馬路上,每天發生2500次事故,不過,這只是通報給保險公司的案例。
文章寫道:"在中國,開車就像生活,從頭至尾是一場戰鬥。……沒有什麼比等待更令人抓狂。"
"自2016年3月起,每10米就有一個警察,口裡有哨子。......在寶山區開復印店的朱茂全(音)下班後開出租賺外快,開著自己的混合動力比亞迪。去年12月以來,他已經收到13張交通違規罰單,大部分是違法停車和沒有'讓行人先走'。"
文章寫道:"在一個野蠻資本主義、狂野西部式的經濟環境下,為什麼要停車、讓一個連車也買不起的人先走,甚至對許多年輕人來說,也是想不清楚的問題。"
但同濟大學的交通工程教授陳曉宏(音)認為,人是可以塑造的。"十年前,我們這座城市的人們連紅綠燈都不注意。然後,一場運動改造了他們。"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