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如何破解中國這個難題
2019年2月2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川普周末在推特上表示,有可能推遲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的實施日期。川普还稱,與中國在結構性領域的貿易談判取得重要進展,其中包括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轉讓、農業、服務業、貨幣問題等。《新蘇黎世報》寫道:"在這些問題上的改善,以及對中國市場更容易的准入權,不僅符合美國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其它貿易方的利益。"
這篇評論文章寫道:"但川普总統宣佈取得進展的消息卻甚少有真材實料。去年12月初美國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宣佈的90天內達成雙邊協議的計劃,太過雄心勃勃。原因在於,川普及其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所要求的不是別的,而是中國工業政策的終結。通過關稅威脅促使中國實施這種可能對政權產生威脅的改革,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一種幻想。"
文章寫道:"如今實現進一步進展的可能性是有的,也可能會在海湖莊園舉行峰會。但川普目前正處在競選連任的選戰中。……因此,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與中方達成一致,但其範圍再次不超過一系列中方的意向聲明以及承諾購買美國農產品和能源。美國對約半數從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懲罰性關稅估計還會實施更長時間,以便繼續彰顯強硬立場。"
該評論文章寫道:"沒有志同道合的貿易夥伴以及多邊機構的支持,--同時也沒有長遠的戰略和明確的目標設定,很難攻破中國這個難題。川普上任伊始便通過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以及對盟友和對手徵收鋼、鋁關稅--接下來可能還有汽車關稅--而削弱了與中方達成更好的談判結果的可能性。"
對美國批評的質疑
奧地利《皇冠報》在有關華為的報導中寫道:"美國情報部門在科技公司如思科( Cisco)或戴爾( Dell)的產品裡安裝後門的事實,斯諾登揭發案已對此作了相當完整的記錄,但華為替中國政府搞間諜的文件迄今卻沒有人看到。儘管如此,美國高層仍警告中國公司華為的危險性,威脅聯盟國家,若不跟從美國、禁用華為產品,將得不到正常的訊息。"
文章寫道:"在奧地利,人們對來自美國對華為的批評持質疑態度:即便是美國的緊密盟國英國也認為,華為技術帶來的風險是'可控'的,從而不願在為網路升級時放棄華為。德國網路安全局早在去年就已表示反對杯葛華為--因缺乏證據。在奧地利,基礎設施部長霍費爾(Norbert Hofer)說:'我們有顧慮,但在程度上有別於美國。'中國是該市場的領頭羊,也是技術創新的先行者。華為在擴建5G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可放棄。"
該文寫道:"華為在巴塞隆納國際移動通訊大會之前,就已開始旨在維護公司形象的宣傳攻勢,派出高層出訪歐洲各地:他們試圖減輕人們的擔心,稱公司創始人兼CEO曾在軍隊效力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與許多高科技企業的高管沒有什麼區別。同中國政府的關係也純屬正常,即私有公司同國家的關係,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樣。"
文章指出:"華為駐奧地利總經理潘遙表示:'我們寧願關閉公司,也不會讓我們的客戶以及夥伴受到任何一點損害。'公司法律部總監萊西(Simon Lacey)說:'把別國或者別國經濟看作是敵人,非常成問題。'他認為,這樣做會在經濟層面打響戰爭,並將之持續下去,最糟糕的,還可能發展成真實的戰爭。"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