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的外交新路線
2020年7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不丹本來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佛教國家,但近來該國同中國的一項領土糾紛,卻引發了民眾的不安和憤怒。中國對不丹一塊面積大過新加坡的自然保護區提出了主權訴求。《南德意志報》以《對抗路線》為題報導了中國外交路線的最新變化。文章寫道:
"同不丹的邊界糾紛只是中國新近一系列領土糾紛的一個例子。全球範圍內,最近同中國有爭執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多。而最為嚴重的爭執,毫無疑問發生在中美兩國之間。美國國務卿彭佩奧上周四(7月23日)宣佈了美國新的對華政策,並呼籲建立全球聯盟對抗中國。此前,美國司法部長也指責中國發起'經濟閃電戰'。
"一些美國政治家的表述聽起來更像是迎合選戰的需要,尤其是在國內矛盾不斷激化的情況下。今年年初,川普还曾經常炫耀他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個人友誼。針對中國的強硬措辭看不出有什麼戰略軌跡可循,更像是即興表述。然而,無論川普今年11月能否再度當選,或是被民主黨人拜登取而代之,自由世界未來都將面對一個強勢的中國:對內實施毛澤東時代的高壓政策,對外不惜一切代價推行本國利益。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已經放棄了"韜光養晦"的外交路線,頻頻出動的"戰狼"似乎就說明了這一新的變化。文章就此寫道:
"強勢的言行雖然會使中國的形象受損。但北京希望達到威懾別國的效果。澳洲提出對疫情開展獨立調查的要求後,已經遭到了中國的報復。中國宣佈對澳洲实施制裁,甚至還可能是澳洲政府網路遭受襲擊的幕後推手。
"英國宣佈在5G網建設中禁用華為,並譴責中國在香港的做法後,中國已發出採取'強硬反制措施'的威脅。華為財務官孟晚舟在溫哥華被拘捕後,中國也逮捕了兩名加拿大人,一年半以來,他們曾遭長達數月的單獨監禁,不能見律師,也不準見家屬。最近中方暗示以兩名加拿大人交換孟晚舟的可能性。中方說,如果孟晚舟獲釋,這兩名加拿大人也將從中獲益。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稱這是'綁票行為'。
"而中國以政治和經濟手段施壓的做法顯然是有成效的,德國政府在香港問題上的曖昧態度,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也許世界將會適應北京的新外交路線。"
制裁香港
至少在香港問題上,德國和歐盟的遲疑態度似乎已經有所變化。歐盟本周二在布魯塞爾出台了一攬子制裁措施。《明鏡》報導說:
"中國政府在香港的所做所為引發廣泛爭執後,歐盟各國以採取統一行動作出回應。
"周二公佈的一攬子制裁措施中,包括禁止向香港出口可用於鎮壓示威或監控通訊的設備。除此之外,將暫停同香港舉行新的談判。德國外交部長馬斯表示,'我們希望,中國能履行其國際義務。'"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