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願助中國迎接新挑戰
2001年10月24日儘管目前德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並不令人樂觀,但從星期二開始在柏林舉行的德中工業大會仍是在友好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的。
這不足為怪:中國是德國在亞洲的第二大出口市場,而且呈增長趨勢。世界範圍內經濟停滯不前,而中國卻能達到7%的經濟增長率。2000年,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35%,而中國對德國的出口也增長了33%。
基礎設施和環保方面的合作潛力大
聯邦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羅戈夫斯基對德中工業交流滿懷希望:"中國是德國工業的未來市場。我認為,尤其在基礎設施,還有環境保護方面的發展潛力很大。"
與迅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相伴隨的是環境和交通問題。羅戈夫斯基認為,德國企業在這些領域可以與中國合作。例如,在德國被擱置起來的磁選浮列車,2003年就能穿行於上海市區了。
中小企業獨立運作進入中國市場
明年年初,中國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屆時外國、特別是西方企業在這一亞洲國家面臨的許多問題便將迎刃而解。羅戈夫斯基說:
"開始面臨的問題是,作為德國企業家首先要適應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過去人們認為,只有通過合資企業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但逐漸地我現在相信,中國入世反倒為德國企業擴展了用武之地,因為更多的市場經濟規則將開始發揮作用。這樣,也為中小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就是獨立運作。"
中方同樣樂觀
13億人口的市場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市場,但對中國民眾來說,每一次開放都有風險相伴而來。無論富裕程度還是基礎設施,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中心同內陸地區的差別越來越大。據估計,中國境內的流動民工達1億2千萬至1億5千萬人。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林宗棠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會議。他說:"我們的政府對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的前景非常樂觀。入世對我們而言既意味著挑戰,同時也是一大機遇。"
德國願助中國迎接新挑戰
下星期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出訪中國。德國經濟部長米勒在會議上強調說,這將是德國總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第四次訪華。在美國遭到恐怖襲擊之後,北京政府出人意料地明確表示要與反恐怖聯盟團結一致,這使她成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會談夥伴。
米勒認為,中國的所有行業,特別是迄今在中國國內幾乎還不存在的一些行業是大有前途的:"我們希望德國服務行業的許多領域,從保險、建築儲蓄到銀行在中國終於可以實現他們早就計劃發展的項目。"
發展私人經濟結構不僅指的是企業,也指的是聯合會間的合作。例如,聯邦德國工業聯合會正在幫助林宗棠領導的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發展一套有效的組織管理系統。為期兩天的柏林德中工業大會也在其中發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