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車企:在德國大選前的希望與焦慮
2025年1月2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汽車工業深陷困境,正屏息觀望即將於2月23日到來的提前聯邦大選。德國經濟正在經歷衰退,即將卸任的「交通燈」執政聯盟(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被認為難辭其咎。
補貼電動汽車?
對於所有汽車製造商來說,放棄內燃機,轉向電動化並推出替代驅動車型是關鍵難題。如許多專家一樣,來自法蘭克福的獨立分析師尤爾根‧皮珀(Jürgen Pieper)認為,汽車製造商和消費者持續存在的不安和不確定性主要源於「電動出行缺乏明確的政策方向」。起初,政府倡導購買電動汽車,但隨後又取消了購車補貼。
來自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的迪爾克‧多澤(Dirk Dohse)也向德國之聲表示,政府在電動汽車補貼政策上「反復無常」。2023年12月「綠色出行獎金」(Umweltbonus)的突然取消尤其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此外,汽車行業還受到「高昂的能源成本和繁瑣的官僚主義」的困擾。
當被問及令德國汽車製造商最為頭疼的問題是什麼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指出:根本問題在於 – 德國作為工業區位的劣勢,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不斷下降。這一趨勢尤其令人擔憂:「德國在國際競爭力排名常因此而被拉低。」
能源太貴
對於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而言,德國作為工業區位是否具吸引力至關重要。鑑於此,其要求「柏林和布魯塞爾必須帶領德國重回世界領先地位」。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廉價能源、減少監管和官僚主義、以及具有競爭力的稅收和繳費體系」。
經濟學家多澤提到了歐盟的影響力:「氣候政策是由歐盟提出的,而德國政府對此的影響有限。」
此外,多澤還認為,汽車行業對當前危機也負有一定責任:「必要的結構調整被拖延了太久,導致利潤大幅縮水。德國企業用了很長時間才與強大的軟體合作夥伴聯手。」結果就是,德國汽車製造商「在電動汽車市場上並沒有推出真正的『熱銷』車型。」
增設充電樁
多澤認為,當務之急是「加速擴大充電樁基礎設施的建設,並為電動汽車購買者提供安全保障。」他認為,雖然對購買電動車進行補貼是否有意義仍然存在爭議,但「規則應該明確透明,並且應在一定時期內都有效」。同時,補貼應當具有穩定性,不應因財政狀況發生變化就被簡單取消。
分析師皮珀也呼籲「應對新技術制定明確的路線並堅持下去」。但他同時也指出,不應過度監管,而應對不同的技術解決方案保持開放態度。政府應該「設定精確的、量化的目標,但把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方法留給行業自身。」
汽車行業與政治的關係
汽車行業與政治之間的聯繫向來緊密,這種聯繫不僅僅在聯邦層面,尤其在地方政治層面中更為明顯。汽車製造商依賴優惠的稅收和繳費政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則高度重視並保護汽車行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機會。
例如,在下薩克森州,社民黨領導的州政府甚至是大眾汽車的監事會成員,這種聯繫是顯而易見的。而在巴登-符騰堡州,綠黨籍州長克雷奇曼(Kretschmann)領導下的政府與梅賽德斯和保時捷(屬於大眾集團)有著緊密聯繫。在長期由保守黨基社盟(CSU)執政的巴伐利亞州,奧迪(位於因戈爾施塔特市)和寶馬(位於慕尼黑)等汽車品牌同樣與地方政府關係密切。
由於德國聯邦制結構的特點,以及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選舉結果無論在哪一層級,都會對汽車產業產生重要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沒有任何一家汽車製造商能夠忽視來自政界的影響力,於此同時,還必須對所有政治選項保持開放態度,以便對任何選舉結果都能應對自如。
對川普重返白宮的擔憂
然而,新的或不同的產業政策並不僅僅是由柏林或是布魯塞爾作出的——所有觀察人士都很清楚這一點。分析師皮珀指出,美國政府的政策將會產生巨大影響:「考慮到經濟危機和川普政府可能施加的壓力(例如威脅加徵高額關稅),新一屆德國政府可能會努力減輕德國汽車工業的困境。」因此,可能會「推遲禁售燃油車的日期」,或者重新引入「電動和混合動力車的購買補貼」。
皮珀表示,德國是否會在3月出台新的產業政策,就像大選結果一樣,目前仍然是個未知數。他對德國之聲表示:「很可能會形成一個由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或者基民盟/基社盟與綠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對第一種執政聯盟的可能性而言,計劃至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政策可能會推遲到2040年,如果是『黑綠』聯合政府(第二種情況),那麼禁售令可能會維持不變。」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