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考古學家在波羅的海打撈到百年古船
2023年8月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北部城市呂貝克的水下考古學家周一(7月31日)在特拉韋(Die Trave)河口完成了一艘百年沉船的打撈工作。
參與這項工作的科研小組早些時候曾預計,這項從6月份開始的工作將持續三個月左右,並於9月份完成。不過,由於良好的水下能見度和天氣條件,打撈行動得以提前完成。
該項目由呂貝克市民出資,總費用估計約為200萬歐元。沉船位於海面下11米處,是在該地區水利和航運辦公室的例行勘測中偶然發現的,並於去年7月對外公開。
該項目負責人霍施(Felix Rösch)說:「我們的發現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已經能夠就這艘漢薩船隻上的貨物和設備得出一些結論。」據推測,這艘船很可能是1650年左右在荷蘭建造的。
船隻或因火災而沉沒
考古學家霍施說,從這艘中型帆船上的貨物發現的黑色痕跡表明,這艘船可能是因火災而沉沒的。他表示:「甲板上顯然發生過相當大的火災。」
在船上的貨物中包含了幾桶氧化鈣,這種物質也被稱為生石灰,當時常用於建築房屋。霍施說:「裡面大約有170桶,將在未來幾天內拖出。」他補充說,水滲入桶中時可能會引起化學反應,產生高溫,最終導致火災。
初步跡象表明,該船沉沒前可能正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駛往呂貝克。工作人員用機器從海床中吸走沉積物,以便逐層挖掘船隻殘骸,這些重見天日的殘骸將被送往呂貝克的一個倉庫進行清理和記錄。
研究團隊也對所有打撈出的物件進行三維數字掃描,並對這些物品本身進行處理,以防止其迅速損壞。科學家們說,如果不採取這些措施,這些發現將在幾年內損毀。
漢薩同盟首都呂貝克的歷史
科學家們希望通過對沉船殘骸的分析,深入瞭解呂貝克市的歷史及其在漢薩同盟中的貿易關係--呂貝克在漢薩同盟中發揮了幾個世紀的主導作用。他們也認為,這次發現有可能與該市檔案館文件中提到的1680年沉船事件有關。
儘管多年來在波羅的海發現了許多當時的軍艦,但在該海域西南部盆地發現這樣一艘保存完好的商船還是引起了轟動,特別是因為它保存得極為完好。
漢薩同盟--源於古高地德語「Hanse」,意為「集團」--是一個由歐洲城市和城邦組成的商業和防禦聯盟,始於12世紀的德國北部。該聯盟在當時蓬勃發展並主導了北海和波羅的海的貿易,直到17世紀末才解體。
至今仍啟發歐洲貿易關係
漢薩同盟在鼎盛時期的範圍從現今俄羅斯的諾夫哥羅德(Novgorod)一直延伸到英國倫敦。漢薩同盟的成員以呂貝克為中心,在現在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波蘭、瑞典、挪威、德國、荷蘭和比利時開展貿易。
商人們積累了大量的私人財富,享有特權和法律自主權,這與今天的自由港並無二致。但接下來的發現美洲新大陸和跨大西洋貿易的興起標誌著漢薩同盟的衰落,1666年倫敦鋼鐵廠在倫敦大火中被毀則標誌著聯盟的解體。
除了在長25米、寬6米的百年沉船中發現的瓷器、獸骨和船具外,考古學家霍施尤其對在沉船殘骸中發現的一個烈酒瓶感到自豪,上面有著「Londn」字樣,指的很可能是英國首都和重要貿易港口。
儘管漢薩同盟已經消亡,但它的理念卻以各種形式延續了下來,最近的一次是新漢薩同盟--也被稱為漢薩同盟2.0。這是由來自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愛爾蘭、拉脫維亞、立陶宛、荷蘭和瑞典等國的財政部長於2018年2月建立的。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