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式腐敗-咨詢公司招牌後的貓膩(下)
2004年2月10日國家行政機關要想提高效益、節省經費,完全可以請求聯邦審計署或各州審計廳的出謀劃策。巴符州審計廳廳長弗朗克說:「我們在許多方面可以與咨詢公司一比上下。但是,在過去十二年中,弗朗克手下的經濟管理人員只有三次被州政府機關派上用場。而每年州政府要請咨詢公司製作50至80份鑑定和調查報告,費用是每年350萬歐元。這些鑑定和調查報告完全可以有審計廳的人員完成。
即使咨詢公司做出的方案是經過深思熟慮、有意義的方案,為此支付的金錢往往仍然是冤枉錢,因為政界不想或不能貫徹這些方案。例如,為聯邦各部制定的費用與效益計算綱要花了至少一千萬歐元,本來是為了促使官員節省資源。但結果除了財政部以外,幾乎沒有一個部執行了這份綱要。
國庫空虛, 「點子公司」乘虛而入
聯邦和州政府面對財政困境一籌莫展導致了咨詢事業的興旺。經濟不景氣、國家稅收減少,各級機關都需要度過難關的錦囊妙計,這為咨詢公司的專家顧問們提供了賺大錢的大好時機。首都柏林為此提供了一個範例:
2001年6月,三家咨詢公司向財政破產的柏林市政府在「資本」雜誌上提出了重建首都財政的計劃。其中麥克金西公司德國分公司的老闆克魯格在柏林的每日鏡報上宣稱:「柏林對我們來說,幾乎是小菜一碟。」
但是大話過後,提出的建議既不具體,也沒有新意:其一,私營化-已嘗試多次,大多已失敗。其二,建造一個大機場-早已有計劃。其三,吸引企業落戶-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其四,精簡人員,已在進行之中。
雖然這樣的建議聽起來是老一套,但在媒體的炒作下,起到了效果。柏林市市長及其同事們注意到這些建議。咨詢公司與柏林市簽定的合同越來越多:柏林警察行政改革咨詢的費用為150萬歐元,國家檢察署和鐵格爾監獄的改革咨詢為26萬歐元,建築管理咨詢為30萬歐元。僅有關行政改革的建議就花去了1200萬歐元。州有企業支付起咨詢費用時也毫不吝嗇:柏林銀行公司為咨詢花費了近一億歐元。現在,甚至首都起草法律文本也要由外聘的顧問們完成,而首都的司法部門中有水準的法律工作者不乏其人,人們不僅要問:「真的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為了繞開招標的程序,有些項目被人為地切割成小塊,因為超過二十萬歐元的項目必須招標進行。所以,為柏林財政廳做出的分析書,咨詢公司哈伊集團就開出了198.750歐元的帳單。
國家機關領導人聘請咨詢公司還有個人的原因。在精簡機構時,領導人當然成了眾矢之的。現在,咨詢公司可以提出精簡人數、甚至精簡的人員名單。領導人可以說,這是按照科學分析做出的決策,與他本人的意願無關。畢竟,政界人士是選民選出來的,自身形象關係到自己的政治前途。
當官時留下經商退路
咨詢公司於在位的政界人士有割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尤其在國際領域活動的公司與最高層領導關係密切。有些部門領導人在退出領導職務後,一屁股坐進了咨詢公司,開始了他們的第二輝煌生涯。例如社會民主黨成員、原科研部長豪夫從部長職位退下後,成了咨詢公司的成員,而且領導著對官方進行咨詢的部門。前交通部長波得維希也同樣在這家咨詢公司服務,而且還為其接班人施托爾佩部長提供關於高速公路卡車收費電子系統的咨詢。在德國人人皆知,這套系統的投入使用一拖再拖,至今仍然不能使用,德國國庫的損失數以億計。
貝爾格公司的貝爾格本人與施羅德總理的密切關係開始於1992年。該公司當時受下薩克森州經濟廳的委託對2000年世界博覽會的方案做評估。當時的方案是,世博會應能自己維持開銷,不動用納稅人的一分錢。貝爾格的鑑定是:世博會無需國家補貼。但是鑑定又加了一個附註:對這樣的鑑定不承擔責任。
貝爾格的心機得到了驗證:原先預計有400萬人參觀世博會,實際參觀人數只有180萬。為此,要從納稅人的交納的金錢中,支出23億馬克來填補漏洞。在施羅德及其接班人加布利爾擔任下薩克森州州長期間,貝爾格公司的咨詢收入共達到620萬歐元。引人矚目的是,不少項目的報酬都在二十萬歐元以下,有的只差1760歐元,有的甚至只差462.01歐元。直到2003年2月,基督教民主聯盟的烏爾夫在州選中獲勝擔任州長後,州政府才急忙取消了與貝爾格公司的接觸。
這麼看來,咨詢公司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嗎?其實不然,關鍵是,咨詢公司的報酬也應該遵循市場經濟的原則:有效的咨詢應該得到獎勵,而無效的咨詢則應受到制裁。(汪洋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