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位於中西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簡稱德國。國土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德國人口約8,180萬,為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路透:紅黑兩黨希望將德國發展為北約的「核心樞紐」
路透社援引德國聯合政府組閣談判文件報導稱,聯盟黨與社民黨欲將德國發展為北約核心樞紐,並大幅提升國防軍的戰備能力。文件將俄羅斯定為「最大和最直接的威脅」,並將中國視為「制度性競爭對手」。
德勤:歐洲市場增長或彌補對美出口損失 消除貿易壁壘成關鍵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到2035年,歐洲內部更強勁的增長甚至可能完全彌補德國在美國市場的損失。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歐盟需要消除現有的貿易壁壘。
美媒:地圖講述俄羅斯在歐洲的破壞活動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在歐洲各地發生了數十起破壞事件,雖然無法直接證實莫斯科是背後的黑手,但越來越多的西方政府公開將破壞活動歸咎於俄羅斯。
德國民調:種族歧視絕非個別現象
德國國家歧視與種族主義監測機構((National Discrimination and Racism Monitor)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在德國,歧視和種族主義問題絕非個例:60%以上的黑人和穆斯林都有過遭到歧視的經歷。
面對中國挑戰 德國工業還有救嗎?
中國汽車行業的崛起不僅對大眾和賓士構成重大威脅,德國化工和工程行業也面臨著來自中國對手的衝擊。
德國公民在美邊境被拘押、遣返 他們做錯了什麼?
前往美國的德籍旅遊者以及在那裡的長居公民,可能會莫名其妙地在入境美國時被盤問、關押,直至遣送回德國,而美國移民局做決定不需要給出理由。
德國計劃投資1兆欧元——但錢該怎麼花?
橋樑老舊、鐵路失修、氣候危機加劇、國防亟需強化——德國正面臨多重挑戰。但光靠資金遠遠不夠:還需要高效的規劃、有能力的企業和充足的專業人才。
長平漫遊:讓德國變得更德國?
長平
在普丁和川普的雙重壓力之下,德國在承擔保衛自身和歐洲的責任的同時,如何面對二戰之後的和平主義身份?時事評論作家長平推薦人們去觀看正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藝術收藏館K21展館展出的著名藝術家卡塔琳娜‧西弗丁(Katharina Sieve
調查:德國少數族群中 半數人以上經常受歧視
在德國,少數民族或少數宗教團體的成員當中, 超過一半的人經常遭遇歧視。這是受訪者在一項具有代表性的抽樣調查中所反映的情況。
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出爐 芬蘭再奪冠
3月20日聯合國國際幸福日當天,牛津大學、蓋洛普及聯合國機構合作發布「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芬蘭連續第八年獲評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阿富汗排名最末。德、美分別位居全球榜單第22位和第24位,中國和台灣分別位居第68位和第27位。
德國大廠爆裁員潮 景氣難以逢春
從大眾、福特、奧迪到博世、蒂森克虜伯還有德意志銀行,多家知名德國大企業在過去幾個月裡相繼宣佈大規模裁員計劃。除了汽車製造業之外,其它多個重要產業也被陰影籠罩,經濟復甦難現生機。
德國聯邦議會批准修改基本法 為財政一攬子方案放行
這一決定具有歷史性:聯邦議會為創紀錄的高額貸款放行,用於國防、基建和氣候保護。不過,尚須聯邦參議院通過。
奧迪宣佈在德國裁員7500人
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品牌奧迪周一宣佈將在德國裁員7500人,理由是德國汽車業面臨「巨大挑戰」,面對著電動汽車需求放緩和來自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
Ifo研究所:2025年德國經濟將只能微增0.2%
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周一發布的預估報告稱,2025年,德國經濟增幅僅為0.2%。直到2026年,情況才會略微好轉,預計可以實現0.8%的經濟增長。
2024年德國母雞平均產蛋302個
雞蛋產量增加,圈養數量減少:這是2024年德國雞蛋產量的變化。儘管圈養仍是主要養殖方式,但有機和散養雞蛋佔比有所增加。
沒有美國 歐洲能實現自主防衛嗎?
在對俄羅斯和美國日益高漲的質疑聲中,歐洲正在重新規劃其整個安全架構和國防能力。在軍購方面,歐洲嚴重依賴美國。那麼,歐洲的軍工企業能否填補美國留下的缺口?
G7外長會議重申支持烏克蘭領土完整
本周五在加拿大舉行的G7外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重申堅定不移地支持烏克蘭捍衛領土完整和生存權以及自由、主權和獨立。美國總統川普称贊其特使與普丁的會談富有成效,德國政府則認為普丁在採取「拖延戰術」。
德國病毒學權威:證明新冠源頭尚無實據
本周德國媒體報導了情報機構2020年撰寫的一份推測新冠病毒可能源於武漢病毒研究所實驗室的報告,引起輿論的關注。德國頂尖科學家表示,由於訊息來源不透明,無法對新冠起源做出科學的評判。
媒體:德國特斯拉工廠剋扣病假工人薪水
據《商報》報導,因高缺席率,位於柏林附近的特斯拉工廠向一些請病假員工致信,宣佈立即停止繼續支付薪水,並威脅要求償還已發薪水。金屬行業工會IG Metall表示,這種做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中德商會:中國人申請德國簽證仍太麻煩
德中兩國的商界人士抱怨,中國人申請赴德簽證難度大,阻礙了商業來往。官方數據則顯示,德國駐華使領館收到的簽證申請數量仍大大低於新冠疫情之前。
中遠海運與德國BLG物流公司達成合作
據《日經亞洲》報導,中國國有企業中國遠洋海運控股與德國物流公司BLG Logistics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旨在降低中國汽車在歐洲市場的成本。
德國情報機構:新冠病毒更可能來自實驗室洩露
據德國媒體報導,德國情報部門早在2020年就提出新冠病毒極可能源於實驗室洩露的觀點,但德國兩屆政府均對這一評估保持沉默。
德最大軍火商萊茵金屬訂單直線上升
冷戰後,由於需求下降,德國的軍火企業曾處境困難。如今形勢大轉,萊茵金屬公司的數據顯示出,軍火生意十分興盛。
暴力殺戮引關注 敘利亞政府宣佈結束沿海安全行動
敘利亞地中海沿海地區近日發生自去年12月阿薩德政府倒台以來該國最血腥的衝突,造成約1500人死亡,其中近1000名平民死於敘利亞安全部隊及其盟友的攻擊。本周一,敘利亞國防部宣佈在沿海的安全行動結束。
流亡藏人紀念「西藏起義」66周年
西藏起義66周年之際,流亡藏人在印度舉行了紀念活動。在中國駐新德里大使館外,一些示威者同印度警方發生了衝突,數十名示威者被短暫逮捕。
工會罷工德國機場幾乎癱瘓 周二將恢復正常
周一德國Verdi工會發起的罷工,令德國機場幾乎完全癱瘓。不過,航空公司正努力讓客運周二逐漸恢復正常。未來數日,Verdi工會還呼籲垃圾清理等其它公共領域罷工。
組閣有望?聯盟黨同社民黨達成一系列共識
基民盟、基社盟以及社民黨就組閣問題進行的接觸性談判中,在移民、經濟和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取得了共識,下周即可開始組閣談判。
北約各國國防預算的失衡有多嚴重?
川普强烈要求北約夥伴增加國防開支。許多盟友已經採取了行動——但即使把它們的軍費都加在一起,仍然遠遠落後於美國。
美對「中國造」船隻徵收罰金?德國航運公司擔憂
據北德意志電台報導,美國政府計劃對包含中國造船隻的航運公司收取上百萬罰金的做法,可能也會影響到德國船運公司,如漢堡的赫伯羅特(Hapag-Lloyd)。
民調:美國不再是德國可信賴的夥伴
最新民調顯示,德國民眾對傳統盟友美國的信任降到了低谷。由於不能信賴美國在關鍵時刻會保護德國的安全,民眾普遍支持新一屆政府借債提高軍備。
歐盟峰會為擴展軍備鋪平了道路
3月6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各國就提升歐洲的國防能力達成了共識。不過,在援烏問題上,依然存在分歧。
德國國防部長:不會立即恢復兵役制
德國新政府的組閣談判正在進行中,目前來看,聯邦國防軍有可能會獲得大量資金支持。那麼,是否兵役制也應予以恢復呢?聯盟黨人士提出這樣的要求。不過,社民黨籍的國防部長皮斯托裡烏斯則表示反對。
組閣前已達共識 德國將對基建軍費大投資
正在進行組閣談判的德國聯盟黨、社民黨就聯邦財政債務問題達成一致:今後,「債務剎車」將放寬對軍費開支的限制,同時還將撥款5000億歐元特別資金用於翻修德國老舊的基礎設施。
梅爾茨如何看待白宮鬧劇
極有可能出任新一屆德國總理的梅爾茨認為,川普、萬斯與澤倫斯基發生爭吵,系美方蓄意為之。儘管如此,他依然對歐美關係抱有良好的願景。
若失去美國作夥伴 歐洲該怎麼辦?
川普在烏克蘭問題上繞過歐洲,向俄羅斯靠近。這令北約受到削弱。上周五白宮會晤圍繞終結烏克蘭戰爭發生的爭執,也令德國政界震驚。據媒體報導,柏林考慮設立數千億歐元的軍事專款。
向烏派遣維和部隊 歐洲「自願者聯盟」都有誰?
英國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寄希望於歐洲盟友為烏克蘭提供維和保障。但並非所有歐洲國家都願意加入這個所謂的「自願者聯盟」,誰還在猶豫,誰堅決反對?
電動車價格太高 德國消費者望而卻步
德國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遲疑態度,主要來自售價過高,只有大約一成人願意為購買電動車支付3萬歐元以上的價格。
德國另類選擇黨在傳統工業區成為最大政治力量
蓋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位於魯爾礦區,那裡的工人幾十年來都會投票支持社民黨。但在本次大選中,當地得票最多的是AfD選項黨。
什麼是北約核武共享?
全球共有8個國家宣稱擁有核武器。另有100枚核武器儲存在歐洲無核國家中。
德國另類選擇黨:川普和俄羅斯的代言人
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希望在外交政策上擁有更大話語權,寄希望於該黨與美國川普政府內部的聯繫。德國另類選擇黨的目標是:入主德國政府。
德國科學家研發神奇凝膠 淨化水中塑料微粒
雖然看不見,但塑料微粒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一位德國女科學家研發出一種特殊凝膠,可用於清除飲用水中大部分的塑料微粒。
東南亞市場起烽火:中國汽車大戰德國品牌
價格更低廉、品質在提升的中國汽車在東南亞市場銷量激增。日本和德國的汽車品牌都面臨挑戰。德國品牌優勢何在?降價是否能夠殺出一條生路?
德國另類選擇黨主席魏德爾其人
德國本次大選過後,選項黨將成為聯邦議會最主要的反對黨,這意味著該黨領導人之一的魏德爾將扮演更加突出的角色。德國之聲記者介紹這名已是德國極右翼公眾人物的女政治家。
狂歡節盛大登場 —— 「當夢想再次綻放」
狂歡節在德國西部正式開幕,大批狂歡者紛紛湧上街頭,參加傳統的「女人狂歡節」(Weiberfastnacht)慶祝活動。儘管此前網路上曾出現威脅訊息,安全措施也有所加強,但這並未阻止數十萬民眾參與這場盛會。
專訪:梅爾茨不是「德國川普” 黑紅組閣對中方較為利好
按照德國聯邦議院目前的選舉結果,有5個黨派進入議會。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很可能和社民黨組成執政聯盟。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本台記者採訪了德國波昂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終身講座教授辜學武。
德語媒體:梅爾茨是對華鷹派嗎?
媒體看中國
《法蘭克福匯報》報導了在華德企對德國下屆政府和將出任總理的基民盟主席梅爾茨的看法和期待。《日報》聚焦隨著川普上台後美國對俄烏戰爭政策的轉變,及中國所扮演的雙重角色。
德國另類選擇黨的硬核支持來自東部
在2025年的德國大選中,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支持率同上次大選相比翻了一倍,大部分支持來自前東德地區。
中國媒體如何看待德國大選?對梅爾茨有何期待?
德國大選初步結果出爐,引發中國媒體廣泛關注。報導聚焦選民不滿、政治右轉、執政聯盟失利,以及梅爾茨勝選對中德關係的影響。
德國經濟界呼籲盡快組建政府重啟經濟
德國經濟學者和行業協會在大選後呼籲應盡快組成政府,擺脫政治和經濟的癱瘓,畢竟「外面的世界不等我們」。
三年戰爭如何改變了我們:前德國之聲記者在烏克蘭的戰地經歷
康斯坦丁‧洪恰羅夫(Kostiantyn Honcharov)曾在德國之聲擔任記者。2022年2月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後,洪恰羅夫離開德國,和許多烏克蘭人一樣,自願參軍奔赴前線。這是他三年來在前線作戰的親身見聞。
上一頁
第6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