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納粹、東西德到兩德統一:女性生活如何
二戰後,德國經歷了獨一無二的進程:從分裂走向統一。這個國家的女性又是如何走過這一系列歷史的變遷?從納粹時期,到戰後從廢墟中重建的婦女,及至東西德不同的政治走向,女性的生活有哪些異同?
納粹時期對女性的角色定位
「在我的國家,女性是最重要的國家公民。」這是希特勒的一句話。圖中這張納粹時期1933年的宣傳海報以此定義女性的角色。然而這還不是全部。隨著納粹德國深陷戰爭,女性還被要求「為了孩子而工作、而戰鬥!」這意味著,男性在前線打仗,女性則在軍工行業成為勞動力。
「廢墟女性」的傳說
戰後,無論是東德還是西德,女性都擔負重任。由於許多男性在戰爭中陣亡或被俘,女性承擔起重建的工作。不過,隨著戰俘最終返回,西德的女性開始恢復家庭主婦的角色,但陣亡者的遺孀則不得不自己為生活打拚。在東德,由於大量勞動力流向西德,再加上生產率低,女性不得不從事全職工作。當時東德對女性的口號是:「從廚房轉戰車間」。然而,這只是理論上。實際上,女性是兩頭都必須兼顧。
女性理想形象:青春
從表面上,無論是前東德還是西德,對女性的要求是相似的:要年輕、漂亮、苗條、梳妝打扮、開開心心、簡單不惹麻煩。圖中是1989年東柏林舉行的一次東德官方青年組織FDJ的大型活動,年輕女性身著閃亮的緊身衣,以塑造社會主義國家的女性理想典型形象:運動、有組織紀律性、服從集體。
性革命
1960和1970年代,西方經歷一場「性革命」。在東德也十分激進,1972年通過流產法,可在懷孕頭三個月無理由中止妊娠。避孕藥也廣泛可得。圖中則是1972年前西德法蘭克福的一個避孕套廣告,標題是「送子仙鶴,再也不見!」
婚姻:兩德女性共同追求的生活模式
婚姻對兩德的女性而言,仍都是追求的夢想。1980年代,東德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是21歲,西德女性是23歲。相比較:2023年的結婚年齡接近33歲。與此同時,觀念也發生很大變遷。1980年代,家長會問:「你們倆不結婚就想住一起?」——當時,特別在東德,由於住房緊張,結婚成為同住的前提條件。而現在,無論東部還是西部地區,家長恐怕會更驚訝地問說:「你們倆不先一起住一陣就想結婚?」(圖為1970年代東德維滕堡的一場婚禮)
西德:女性就業還要丈夫批准
結婚生子後,東西德女性的生活模式有所不同。在西德,男主外女主內觀念根深蒂固。妻子在外工作,丈夫面子上很過不過去。直到1977年,西德女性就業還須獲得丈夫批准。在東德,女性生完孩子就返回就業崗位,是理所當然。東德廣泛的托兒體系為就業女性提供支持。但如果有誰想做家庭主婦,自己照顧孩子,會招來冷眼。東德女性除上班之外,每周做家務的時間約為38個小時,她們的丈夫為家務貢獻的時間是10小時。這導致東德女性時常從早5點到晚10點一刻不得閒。(圖為東德萊比錫一家工廠的幼兒園)
另類的生活之一:朋克
1985年的東柏林,一位朋克裝扮的女性在一家日化店前。在前東德,朋克代表著對國家規則的反叛,經常導致與國家機器之間的衝突。
另類的生活之二:東德的外國人群體——越南女性
圖中是1980年代前東德的一個越南合同女工。當時,前東德引入外國合同女工填補勞動力,他們經常面臨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東德國家對他們幾乎不提供任何融入社會或其它形式的協助。
渴望西方生活方式
圖中是1987年東柏林的一場時裝秀。東德女性也嚮往西方的時尚潮流。儘管有柏林牆和鐵絲網,東德公民仍可透過諸如觀看西德電視節目,早已心繫西方。在時裝方面,東德女性受形勢所迫,成為自己剪裁的好手。1980年代,前東德50%的服裝都是自己親自操刀剪裁製作。
展覽:女性在分裂的德國
以反思前東德統一社會黨(SED)獨裁統治為己任的德國聯邦基金會(Bundesstiftung zur Aufarbeitung der SED-Diktatur),今年主辦了以「女性在分裂的德國」為主題的巡迴展。這個圖片集中,相關訊息以及部分歷史照片就來自這一展覽。策展人馬爾茨(Clara Marz)女士為德國之聲的報導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