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走進凡爾賽,太陽王明年到故宮
2004年1月30日「中國皇帝康熙展」的開幕日期選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法國之際,為中法關係的的新「蜜月」再填一絲喜慶氣氛。在1月27日中午的開幕式上,法國文化部部長阿亞貢和中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都發表了講話,並為展覽開幕剪了彩。
350餘件展品中的三分之二來自北京故宮,其餘的展品由羅浮宮和巴黎集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提供。展覽以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為主線,展示當時的宮廷器物、禮儀制度、民俗風情和文化與工藝成就。
康熙: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的促進者
康熙是一位有著深厚文化素養的皇帝,既受過系統的中國傳統儒學教育,也曾拜耶穌會傳教士為師,虛心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康熙對不同文化的開明態度和興趣通過耶穌會傳教士的宣傳傳到歐洲人的耳朵裡,使得路易十四對這位遙遠的東方帝國的統治者十分傾慕。1684年,路易十四世派遣耶穌會神父白晉(JoachimBouvet)作為親善特使到中國。白晉到達北京後,曾為康熙擔任侍講,傳授西方的天文歷法及醫學、化學、藥學等知識;同時,白晉也潛心研究中國文化,並把中國的「易經」與西方的數學聯繫起來研究,為當時德國大哲學家與數學家萊布尼茨在發展其「二進制」數學思想上帶來了極大啟發。
1697年,康熙「反聘」白晉為欽差回到法國傳播友誼與中國文化,並招募傳教士和科學家。回到法國後,白晉將自己著的《康熙帝傳》獻給路易十四。《康熙帝傳》問世後,很快就有了英語、荷蘭語和義大利語譯本,萊布尼茨親自將它譯成拉丁語。白晉在寫給路易十四的獻辭中寫到:
「有幸接觸一位以前在法國以外連做夢也未曾見過的偉大人物。他和陛下一樣,有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備與帝王相稱的坦蕩胸懷,他治民修身同樣嚴謹,受到本國人民及鄰國人民的崇敬。從其宏偉的業績來看,他不僅威名顯赫,而且是位實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在邊陲之地能見到如此英主,確實令人驚訝。簡言之,這位皇帝具有作為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
除了這本《康熙帝傳》,白晉還將康熙皇帝的禮品轉交給了路易十四世,其中有四十九冊漢文書籍,這些書籍成為歐洲人全面系統瞭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第一批基礎資料。巴黎集美博物館的科學顧問德斯洛希說:「通過這些書籍,中國精神開始以法國為起點,逐漸滲透到全歐洲。」
三百年後,法國再掀「中國熱」
走進凡爾賽宮的「中國皇帝康熙展」,觀眾首先看到的就是當年傳教士獻給康熙的兩個巨大的象限儀、世界地圖和赤道經緯儀等,這些數學與天文儀器是西方科學對中國發生影響的歷史見證。在三百年前的那一次「中國熱」中,中國的瓷器、家具、服飾和園林庭院建築風格對歐洲人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情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展覽中路易十四時代從中國傳到法國的精美中國瓷器就是最好的佐證。凡爾賽宮博物館主任阿裡佐利-柯萊門特爾說:「那是一個非常獨特文化交流時期,雙方都有著真誠的意願交流知識,以科學為紐帶,建立聯繫。」
展覽中給西方觀眾以深刻印象的還有康熙皇帝閱兵時穿的盔甲、飾有金龍頭象的皇冠和康熙的畫像。康熙是一位優秀的書法家,史上曾有康熙日習千字的傳說,本展覽專門開闢了一間展廳展出康熙的書法真跡。
也許能給觀眾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兩幅長達20米的絲綢畫卷「康熙南巡」和「康熙萬壽慶典」。它們是總共有12幅畫的圖卷系列中的兩幅,描繪的是康熙南巡和回京舉行慶典的場面。這12幅散佈於世界各地的畫卷從15米到38米長短不等,藝術家們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
十七、十八世紀的法國甚至歐洲範圍的「中國熱」中,當時的耶穌會傳教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通過大量的書信、報導和論著為歐洲人描繪了康熙盛世下的東方文明古國。當然,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第一次的歐洲「中國熱」有將中國理想化的傾向。
三百多年過後,人類已經進入所謂的「全球化」時代,東西方在文化、經濟與科技上的交流已經非常深入。這一次中法「文化年」活動是中法交流史上最宏大的計劃,它將誇時三年,中國方面有二十多個省份和城市參與這一計劃,總計300多個項目涵蓋文學藝術、教育、科技、體育、民族、旅遊等各方面。從中國的農歷新年開始,法國掀起了史無前例的「中國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