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對中國的影響和他的中國情結
2009年11月10日中國《商報》2007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列舉"影響中國的德國十大人物",其中就包括席勒。席勒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影響至少應該從馬君武起算。馬君武是同盟會章程的起草人之一,1907年因遭滿清政府追緝,流亡德國柏林,就讀於柏林工大,辛亥革命後,他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和國會參議員。1914年再度前往柏林和瑞士讀書。據說他在1911年就發表了席勒劇作《威廉退爾》的文言文譯文。但可以找到的是他1915年發表的譯本。他寫道:"此雖戲曲乎,實可作瑞士開國史讀也。予譯此書,不知墜過幾多次眼淚。"當時,中國正是"開國"之初。席勒這部作品寫的是14世紀時瑞士人反抗奧地利異族統治,爭取自由的一段歷史。關鍵詞是自由。田漢等中國文人認為,馬君武選擇席勒這部作品來翻譯,絕非偶然。
1919年,五四運動提出的口號,除了"德先生"(Mr. Democracy)和"賽先生"(Mr. Science)外,還有一個就是取自德國的"狂飆突進"。這個"狂飆突進"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就是歌德和席勒。1949年前,中國翻譯次數最多的德國文學作品有三部,即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席勒的《陰謀與愛情》和施篤姆的《茵夢湖》。寫的多為爭取婚姻和戀愛自由,關鍵詞也是自由。中國著名學者、詩人馮至把席勒稱為"建築自由廟宇"的偉大詩人。
中國德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社科院研究員葉廷芳先生對德國之聲記者說,當時" 許多中國作家對歌德、席勒很感興趣。象田漢、郭沫若,都以席勒自比。他們仿造魏瑪的歌德、席勒塑像,與之合影,要當中國的歌德席勒。馬君武最早開始譯席勒作品。五四以後,他的詩歌等等都譯了過來。三十年代的時候,陳白塵、宋之的把《威廉退爾》改寫成《祖國萬歲》,在中國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中國媒體最近的相關報導中對此寫道:"劇中渴望自由、追求獨立的愛國主義情懷,鼓舞著我國軍民英勇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葉廷芳先生指出,席勒對中國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大,"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席勒提倡審美教育,提倡提高國民素質,從國民素質入手,來推進社會的進步。中國人經歷了許多波折,特別是文化大革命,越來越感覺到他這個教育思想的重要意義。"
這些年來,連續有紀念席勒的重大日子。2005年紀念席勒逝世200周年、今年紀念他的250周年誕辰,中國德國文學研究會和北大等許多機構都舉辦了紀念活動。11月10日至13日,德國東部著名的邁寧根宮廷劇院將在上海和北京各演出兩場席勒的《陰謀與愛情》。這部戲劇是在中國上演次數最多的德國劇作。葉廷芳說,近日,萊比錫一個電視台也要到北京來,已約他談席勒對中國的影響,他還談到, 10月中旬他在廬山參加了國際作家寫作營,廬山跟德國一個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地質公園交流,德國地質公園送來一尊石雕,是席勒的雕像。
" 他們說,之所以選擇了席勒,是因為今年是席勒誕生250周年。這座石彫落戶在廬山的一個國際名人公園裡,而席勒這個石雕成了這個國際名人公園開放後第一座落戶在這裡的名人石雕。"
席勒對現代中國有著很深的影響。但他和歌德同樣受到中國的影響 ,對中國有一種嚮往。葉廷芳介紹道:"席勒在晚年曾經想寫一部關於中國的戲劇,開了個頭,身體不行了,後來就去世了,沒有寫下去。但席勒跟歌德經常談論中國。歌德當時看了《好逑傳》、《玉嬌梨》等,對中國也非常感興趣。他們就經常談論中國。實際上,整個十八世紀,歐洲對中國的興趣都是很大的。包括宮廷裡面都收藏中國的瓷器等工藝品。很風行。在這個風潮中,他們也對中國很感興趣。"
席勒還對中國園林特別感興趣,因為他的父親曾經在斯圖加特公爵的宮廷裡管園林。他把中國園林中曲曲彎彎的道路稱為"蛇行曲線",或者說"蛇行路徑。"
作者:平心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