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專題報導: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硝煙四起。這場牽動全球的貿易爭端因何而起?涉及了哪些核心利益?雙方手中有哪些牌?未來又會呈現怎樣的走向?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難以打贏的對華貿易戰
脫鉤、改變和新冷戰:中美之間的矛盾已經變得不可調和,貿易戰也已經上升為制度之爭。
中美首階段貿協評估在即 華府先表「滿意」
中美高層將在周六影片開會,檢視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半年來的執行情況。中國雖落後履約進度,美國仍感到「滿意」。
美要港貨標中國制 港商憂信譽受損
美國宣佈取消香港特殊經濟地位後,進一步改變97年以來的規定,要求將港產貨品改標為「中國製造」,這引起香港政府和商界的反彈。
美中首階段貿易協議「利」小於關稅的「弊」
中美今年初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定,雙方宣佈休兵。然而,美中商會問卷調查顯示,大部份企業認為,貿易戰中付出的關稅成本高出這份協議帶來的好處。
美國要求「香港製造」改貼「中國製造」
幾十年來,香港出口的商品一直具有不同於「中國製造」的待遇,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貿易戰關稅此前也沒有涉及香港貨。現在,美國政府一份文件草案顯示,向美國出口的香港商品將被取消特殊待遇,受到和「中國製造」相同的貿易戰制裁。
鎖定中國公司 美發股市摘牌警告
中美貿易戰年初以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暫時畫下逗號。在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下,美國總統川普抱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意義已經不大,而美國也持續針對中國公司做出新的限制。
首階段貿協滿半年 中美定下周開會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生效滿半年,雙方將開會檢閱執行情況。但簽約後隨之爆發的新冠疫情,嚴重衝擊中國履約能力,加上近月中美持續交惡,都讓談話不甚樂觀。
調查:美國人對中國負面看法創新高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最新調查稱,近來數月,美國人對中國的負面看法達到歷史高點。多數人支持優先考慮人權,即便經濟關係受到損害。
德語媒體:中國是競爭對手,還是敵人?
中美兩國的緊張關係仍在不斷激化,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歐洲是要選邊站,還是應當走自己的路?
貿易、科技、安全--美中交惡的風險
它們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軍費開支最多的兩個國家。從高科技晶片,到南中國海掌控權,他們的利益交錯。美中關係惡化將牽涉到哪些領域?
德語媒體:中國將是全球化的魔鬼終結者?
在短短三十多年時間裡,中國從一個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大工業產品出口國和第三大進口國,實行一黨專政的中國對全球貿易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德語媒體:中美抗爭時代的開始
中美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最初的貿易爭端已經擴展至雙邊關係的各個領域。那麼,假設川普在今年年底的大選中失利,中美關係有可能隨之出現轉機嗎?
簽署《香港自治法》 川普:懲罰中國壓迫
美中再次為了香港撕破臉。華盛頓除了取消香港的特殊優惠經濟待遇,也通過法律制裁涉事官員。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國總統川普表示,沒有意願跟中國談第二階段貿易協議。
印度能否打贏印中" 貿易戰 "?
日經亞洲評論近日發表文章稱,印中在實控線地帶發生的造成人員傷亡的衝突已經對雙邊貿易造成影響。印度政府正在考慮對中國企業和商品做出限制以及加徵關稅。文章分析認為,拒絕中國的投資,這可能為原本已顯疲弱的印度經濟雪上加霜。
中美貿協「結束了」? 華盛頓急澄清
美國總統川普曾警告中美經濟有可能「脫鉤 」,但事實上相關言論與現實不符。中國正在增加進口美國商品,美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仍在擴大,而市場更是對中美經濟稍有變動就出現激烈反應。
專訪: 中美貿易協議只能靠白宮易主來拯救?
中美關係不斷緊張,是否意味著中美貿易談判已經徹底陷入了僵局?美國大選對貿易戰到底有著多大的影響?歐洲與中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又受到中美關係怎樣的牽扯?德國之聲就此專訪了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IW)的貿易問題學者魯舍。
美中貿易戰令兩國競爭力備受打擊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布2020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新加坡連續兩年名列第一。香港排名下滑三位,今年排名第5。中國大陸排名下滑6位,排名第20。美國排名也下滑7位,今年位居第10。
美國農業部:中國連續兩周積極採購美國大豆
中國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承諾大幅增加對美國農產品的購買力度,但並未及時兌現;如今兩國關係因新冠疫情論戰和中國在香港強推國安法進一步緊張。不過,兩周來,中國似乎正積極採購美國大豆。
回應國安法 美擬限制資本流經香港
「港版國安法」備受國際關注,美國繼終止香港特殊地位後,再考慮限制資本流經香港,而G7成員國也打破分歧,稱七國外長將於短期內就香港局勢發表聯合聲明。
疫情後遺症 中國5月外貿愁雲慘淡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5月,全國外貿額較去年同期下挫9.3%,其中,進口貿易額出人意料地暴跌了16.7%。出口貿易額雖然略好於預期,但是也下滑了3.3%。中國低迷的外貿數據對德國經濟也構成了影響。
虛晃一槍?美國取消中國「禁飛令」
美國交通部周五宣佈,允許中國航空公司每周營運兩個往返於中美之間的航班。兩日前華盛頓曾下令,從6月16日起禁止中國航空公司的航班飛往美國。但在中國民航局宣佈放寬國際航線控制之後,美方收回了這一禁令。
美中矛盾難解 德國要當「和事佬」?
德國聯邦外長馬斯表示,德國不希望美中之間的貿易戰變成「不可調和」的矛盾。下個月開始,德國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
美中資本戰再添戲碼 中國軍方關聯企業成箭靶
路透社報導稱,該通訊社接觸到的一份文件顯示,美國共和黨一些議員本周計劃公佈一份議案,阻止美國人投資與中國軍方有關的外國防務企業。路透社指出,這將成為阻止中國企業在美國融資的最新舉措。
德語媒體:與中國脫鉤的得與失
美國政府號召企業撤出中國,德國《商報》滿腹狐疑地質問:消費者是否願意為了價值觀而支付更多的金錢?《法蘭克福匯報》則感嘆,鑑於「中國崛起」的真面目已經暴露,美中合作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澤林視點:人大會前的緊張情緒
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北京將要歡慶抗擊新冠疫情的勝利。不過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在大幕背後,北京政府還是需要面對一些令其不悅的提問。
收緊制裁 美國能否對華為「一劍封喉」?
上周五,美國商務部表示將在全球範圍內阻止向華為公司供應晶片,標誌著美國圍堵華為力度全面升級。雖然華為已經提前調整了供應鏈,但有報導指出,中芯國際目前只能製造落後於台積電兩代的晶片。
北京盼堅守貿協 中暫停對美79商品課稅
美國總統川普对重談貿易協議表示「沒興趣」之後,中國即公佈排除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時機之巧合彷彿是為了維持美方對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信心。
美拒絕重談貿協 中國投資降至十年低點
中國傳出有意重啟貿易談判,但是美國總統川普明確表示不願意。而研究指出,中國2019年度的對美直接投資降低到2009年以來最低水準。這會不會進一步使中美經濟脫鉤?
川普: 近期將定調中方是否遵守貿協
川普5月4日公開表示,如果中國沒有履行第一階段貿協承諾,購買足夠的美國商品,協議將遭終止。這也等於雙年長達兩年的談判努力可能回到原點。中方則沒有正面回應。
美收緊對華出口 阻半導體流向軍方
過去中國通過民用商業途徑,獲取美國半導體技術後轉為軍用。對此,美國將收緊對華出口限制,中美關係再添緊張。
德語媒體:貿易戰、科技戰、病毒戰?
關於新冠病毒到底源起何處,美國和中國展開了激烈的口水戰。有德語媒體指出,對於這個誤解問題的爭論,已成為美中之間地緣政治較量的一部分。
美國人對中國負面觀感創新高 結果與疫情無關?
在新冠疫情肆虐美國之際,皮尤研究中心的一個調研結果顯示,美國人對中國負面觀感的比例創下歷史新高。儘管如此,負責該調研的研究員分析,美國人對中國的負面觀感,並未因新冠疫情而明顯提升。
歐洲汽車工業進入「勒緊褲腰帶」模式
歐洲汽車產業面臨新車需求減少、新冠病毒疫情、中美關稅之爭造成的影響。作為對策,若干汽車巨頭宣佈了裁員、降低成本計劃。以下我們做一概覽。
美聯準:中美貿易停戰效果有限
根據美聯準周三(2月19日)發布的最新政策會議紀錄,儘管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已緩解,但美聯準官員擔心,經濟上的危機尚未解除。
專家:疫情、貿易戰讓中國經濟增長更慢
武漢肺炎、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將有多大影響?專家告訴你中國本年度經濟怎麼樣。
打擊接二連三 香港十年來經濟首次衰退
香港周一(2月3日)正式確認,2019年當地經濟發展經歷了十年以來的首次衰退。除了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持續數月的反修例風波。而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更讓香港經濟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川普重燃美歐貿易戰 一切因稅而起
當各界以為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會讓全球貿易稍稍喘息之際,美國總統川普却將貿易戰的矛頭轉向歐盟。 他表示,如果歐盟開始對美國徵收數位稅的話,他將對進口的歐盟汽車開始徴税。 歐盟表示,他們預期在未來數周內可與美國就此爭端簽訂協議。
德語媒體:歐盟應對中國的「撒手鐧」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歐盟新任貿易專員的第一把火顯然針對中國,他建議立法准許公共招標時「歧視」外來企業。
中方將擴大自美進口 稱不影響其他國家
中國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當中,承諾將擴大從美國進口農產品。外界對於中國將如何實現這項承諾懷有疑慮,但是中國政府對未來的經濟擴張展現信心。
農產品出口前景好 美政府預告終止農民補貼
中國在與美國簽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當中,承諾要擴大購買美國農產品。美國政府認為,農民應當不會再有領取補助款的需求。
孟晚舟引渡案開庭 是否詐欺成關鍵
中國科技大廠華為的財務長孟晚舟在2018年底被加拿大當局拘捕,至今一年多,都還未能決定是否將其引渡到美國受審。孟晚舟案引發了一連串外交上的爭端,是否有可能化解?
客座評論:川普要成就的大交易在哪裡?
中美在反復談判後終於簽訂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國內有批評聲音認為,中國承諾大幅增加進口,而美國對華關稅則基本維持不變,因此中國是"吃虧"的一方。經濟學者沈凌指出,事情並不像表面看這麼簡單。
中國經濟增速保6 無意外但三十年最低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周五上午召開記者會表示,2019年中國的國民國內生產總值比去年增長6.1%,符合年初6.0-6.5%的預期。但是專家認為,中國未來還面臨著其他挑戰。。
德語媒體:習近平體制
《柏林日報》指出,習近平無疑是毛澤東之後,中國最強力的領導者。在他執政的過去幾年裡,中國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美中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水準」
用美國總統川普的話來說,之前沒有人料到會有這一天。經過了漫長的拉鋸戰。中美簽署了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劉鶴表態謹慎的同時,川普对該協議贊不絕口。
專訪:初步貿協有助於穩定中國產業鏈
中美在經歷了18個月後的貿易戰終於迎來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除了關稅未除,中國還承諾兩年內增購2千億美元商品。德國之聲專訪中國宏觀經濟專家沈凌,請他分析這項協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美簽署第一階段協議 採購大增關稅基本不變
中美之間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醞釀已久,終於在1月15日由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副總理劉鶴正式簽署。中國除了承諾將會擴大進口2000億美金的美國商品之外,也承諾將進行一系列實質改革。
中美協議內容將曝光 白宮強調不會降關稅
川普的貿易戰所付出的代價不菲。事實證明貿易戰對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和就業機會所造成的影響比以前所以為更廣泛,深入和持久。現在就算協議想要扭轉局勢,許多目標也被專家認為不切實際。
德語媒體:世界可能進入新冷戰
《世界報》專欄作者德國經濟學家托馬斯‧邁爾認為,國際社會可能再次進入冷戰,分裂成為美中兩個勢力區。《南德意志報》線上版報導了美國將中國從匯率操縱名單中移除的消息。《商報》則對中國的數字化趨勢和由此帶來的危險予以關注。
受貿易戰影響 去年中美貿易總量減少超一成
本周二,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最新進出口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價去年中國全年出口同比微幅增長0.5%,進口全年同比下降2.8%。
上一頁
第9 頁,共2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