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發行超長期國債 舉債兆刺激經濟
中國政府於今年兩會上宣佈的新一輪超長期國債周五(5月17日)開始發行。分析人士認為,此舉短期內或有利於保持經濟增速,但對能否有效刺激信貸存疑。
普丁尋求深化中俄經濟關係
中俄貿易近幾年屢創新高,中國被批評幫助俄羅斯發展經濟,間接支持普丁在烏克蘭發動的戰爭。俄羅斯總統普丁本周將訪問北京,旨在加強兩國的經濟關係。
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徵高額關稅
美國政府宣佈,將對包括電動車在內的一系列中國產品加徵關稅。拜登在選舉之年的這一舉動,可能加劇美中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磨擦。拜登也透露習近平曾問他為何對中國如此不公,他的回應則讓習近平沉默以對。
德語媒體:習近平讓歐洲自爆弱點
上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結束了對法國、匈牙利和塞爾維亞歐洲三國的訪問,《法蘭克福匯報》繼續分析習此次歐洲之行體現出的歐洲的「短板」。《日報》則關注了歐盟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持續下降。
牆外文摘:母親節,可以選擇不做好女人
有評論批評慶祝母親節的橫幅標語成為整場社會級煤氣燈效應的收網動作,認為唯有確保女人有足夠的自由去選擇擔不擔起母職,我們才夠資格去歌頌母親偉大。
擺脫通縮魔咒?中國CPI連續第三個月微漲
今年4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了0.3%,維持了連續三個月的上漲趨勢。同日公佈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繼續呈下降趨勢,但是降幅收窄。不過,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政府需採取更多措施刺激經濟,否則5%的經濟增長目標仍頗具挑戰。
美國超越中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數據顯示,1月至3月,德國與美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合計達到630億歐元,而德中兩國同期的進出口貿易額略低於600億歐元。
歐盟商會調查:在華企業市場信心持續下降
中國2023年初重新開放後,並未出現預期的經濟強勢反彈。歐洲企業在華營商更困難,除中國內需疲弱之外,有關優先本土企業或者不清晰的規定,也增加了不確定性。半數受訪企業計劃削減成本,其中包括通過裁員。
北京首入列全球前十富有城市 深圳富豪增140%
依照常住的百萬富翁人數排名,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國大城皆名列全球前50大富有的名單上。另一方面,中國官方公佈4月的進出口數據,表現跟前一個月相比有所改善,但中國經濟長期的困境仍未解決。
中國和塞爾維亞「鋼鐵般的友誼」是怎樣煉成的?
塞爾維亞對於中國來說,可以說是它在歐洲最好的「鐵哥們兒」。兩國的關係不僅體現在無數的大型基建項目上。在軍事上,政治上,塞爾維亞和中國的關係從歐洲大陸的層面上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
重振香港旅遊業 如何吸引內地遊客成挑戰
中國五一「黃金周」期間,位於香港邊境的羅湖關口入境大廳過去經常擠滿遊客,但隨著今年為期五天的旅遊盛宴在周三開幕,这裡排隊的人潮並不如以往。
德語媒體:德國人遲早也要996?
歐洲和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此消彼長,今後的歐洲人是否還能享有現在的福利水準?德國《不倫瑞克報》警告說,要想避免996的命運,歐洲人必須努力提高創新能力。奧地利《小報》則對此持強烈悲觀態度。
德語媒體:德國車商的喘息之機
德國《商報》注意到比亞迪電動汽車在德國銷售低迷,認為中國廠商只是遇到了暫時的困難,德國廠商很快就會重新面臨重壓。《日報》則抨擊德國政府正在坐視本國經濟再次陷入對專制國家的能源依賴。
德語媒體:貿易爭端的背後是地緣政治較量
德國《經濟周刊》認為,中國政府斥巨資補貼本國企業,其實是為全球地緣政治鬥爭進行投資,從而綁定歐洲依賴中國經濟,而德國太陽能產業則不幸成為了犧牲品。瑞士《新蘇黎世報》的一篇客席評論則反對唱衰中國經濟。
客座評論:中國當局對社會穩定的焦慮
鄧聿文
有權威學者透露,中國當局目前最關注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穩定,穩定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比經濟情況更嚴重。政治時評人鄧聿文認為,如果這個訊息屬實,說明當局已經預感到社會大變革正在迫近。
中國4月製造業成長走緩 十年目標將見真章?
官方最新數據顯示,中國4月製造業PMI對比3月有所下滑,顯示第二季一開始的經濟動力走緩,但仍優於市場預期。與此同時,中國近10年前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時程將屆,在美國強力圍堵之下,能否順利達標?
中國輸出過剩產能?德中兩方怎麼看
中國製造帶給德國製造的壓力越來越大。在今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我們看到在德國工業的傳統優勢領域,中國企業越來越能夠與其並駕齊驅。
券商精英薪金縮水 中金公司降薪
中國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一向豐厚報酬的高薪券商員工也面臨減薪。有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中國最大券商之一中金公司宣佈削減薪水新規,基本薪水降薪幅度高達25%。
牆外文摘:藍營訪陸團與王滬寧對台新策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在「馬習二會」的「溫情喊話」是王滬寧對台「迂直之計」之一。王滬寧主導聯美制台是為了「防獨」,拉攏非綠則是為了「促統」,其目的都是指向賴清德。
超乎預期: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長5.3%
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為5.3%,高於市場此前的預期。但3月份多項數據明顯下滑,令人擔憂復甦乏力。同事,也有報告指中國的整體產能過剩已越過峰值。
兩天經濟 一天政治:德國總理肖爾茨二度訪華
周日,德國總理肖爾茨開始了其為期三天的訪華行程。他將先後到訪經濟重鎮重慶和上海,最後在周二抵達北京開始政治會談。伊朗對以色列發動的大規模襲擊行動,為肖爾茨的訪華行程蒙上了陰影。
德語媒體:補貼電動汽車 利及全球人民
面對收受大量補貼的中國電動汽車,歐洲人應該如何應對?《商報》呼籲,要以謙虛又自信的姿態和中國人展開合作。《標準報》認為,沒有必要制裁中國,而是應該和中國展開補貼競賽。
美日友誼下的經濟安保牽制中國戰略
美日再度舉辦峰會,除了強調不變的堅固友誼外,同為世界技術先進國的背景下,未來將在經濟安保、供應鏈與宇宙開發等議題上強化合作。除了擺脫過往對中國的依賴外,日本也展現成為亞太地區領導國的信心。
客座評論:中國網路企業是高科技公司嗎?
沈凌
經濟學者沈凌發現,中國的網路公司無論從營收還是研發費用來講,都遠不及美國同行。如果美国網路公司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高科技公司,那麼中國同行們或許真的只是一個壟斷平台,並沒有什麼高科技特質在內。但也有例外。
專訪甘思德:中國欲吸外資 從傾聽民意開始
美國智庫學者甘思德過去36年來多次造訪中國,最近一次是參加今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他接受DW專訪,提出他對外商投資信心和中美關係走向的觀察。他怎麼看待現在的中國?
德語媒體:相互需要的德國與中國
為什麼中國近期發起了「魅力攻勢」?為什麼德國不能出於地緣政治而拒絕和中國的合作?奧地利《標準報》以及德國《商報》就此展開了分析。
世銀:中國經濟今年難「保五」
世界銀行公佈最新報告指出,儘管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開發中經濟體成長速度仍快於其他地區,但受到中國經濟放緩拖累,加上地緣政治緊張情勢惡化等因素,為區域經濟成長展望蒙上陰影。
中國製造業PMI指數重回擴張區間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今年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8%,這是時隔5個月之後首次回升到枯榮線以上。
德語媒體:「要同中國開展對話 不要自說自話」
巴伐利亞州長索德爾對其剛剛結束的中國之行表示滿意。他強調,在同中國打交道時,保持對話渠道,要比「自說自話」重要得多。
全面松綁限制 中國房地產才能恢復元氣?
如何能讓中國房地產真正恢復繁榮?太盟投資集團執行董事長單偉建表示,中國房地產尚未轉危為安,政府應該全面松綁限制,讓市場恢復自我調節。在此前幾天,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曾表示「房地產市場已出現一些積極訊號」。
IMF總裁:中國面臨岔路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周日在北京表示,中國需要通過經濟政策「重塑自我」,以加快解決房地產市場危機,並促進國內消費和生產率的提高。
樓市取消印花稅 大陸買家紛紛到香港置業
新冠疫情令香港房地產市場經歷了長達三年的低迷時期。數周前,港府宣佈取消外籍買家的印花稅,目前樓市正在快速復甦,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買家在新房銷售中的佔比已達三成。
客座評論:中國的「生產過剩「是個偽命題,如果......
張俊華
如何解決「新三樣」的出路涉及到能否部分解決中國現有的經濟問題。但中共領導的政府能換一套思路,在鄧小平改革的路上走下去,中國的「生產過剩」也許就會是一個偽命題。
中國稱經濟表現「全面超預期」 專家怎麼說?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今年首2月的經濟有所成長,官方稱「全面超預期、穩中有升」。不過有多名專家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仍處於疲軟狀態,將是今年經濟成長的最大阻礙。
懸頂之劍:德國在稀土等領域嚴重依賴中國
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情況並不樂觀-目前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另一把高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不容忽視:德國越來越依賴重要原材料的進口。
中俄助力下 巴西經濟快速復甦
西方國家同中俄漸行漸遠之際,巴西同北京和莫斯科的關係卻變得越來越緊密,這至少在經濟方面,令巴西受益匪淺。
德語媒體:沒有高潮的習峰會
中國人大會議如期結束後,德語媒體評論指出,在黨統領一切、習近平統領黨的時代,中國的政治固化和經濟開放已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
德國經濟部長:如果被迫選邊 德國選美國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在訪美期間試圖讓美國官方代表理解德國在對華政策路線上做出的改變。今年美國大選之後,如果歐洲被迫要做出選擇,哈貝克表示:「那麼我會說與美國的關係佔主導地位,在軍事和經濟上也是如此。」
習近平的打壓如何讓香港經濟「很受傷」
繼《香港國安法》後,中國新23條的立法或將進一步導致更多跨國公司選擇離開香港。香港作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還是正在轉型扮演新的角色?香港金融業到底有多受傷?
中國兩會閉幕:經濟求解,安全為本
當地時間周一下午,十四屆中國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閉幕會,為期一周的中國本年度兩會落下帷幕。會議雖然較多關注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但推出具體措施卻有限。
客座評論:中國經濟可以看高一線
經濟學者沈凌分析認為,中國政府沒有延續連續多年來不斷下調經濟增長率目標值的慣性,把目標依舊定在了5%,這表現出政府意識到持續減緩增速帶來的負面影響,決意提高經濟增長率。
客座評論:「新質生產力」 是一貼聖藥嗎?
張俊華
在兩會期間,習近平的「新質生產力」一概念更是成了一個無人不提及的亮眼的詞匯。參會的人又是解讀釋義,又是歌頌讚揚。 但它是否能解決當今中國的經濟問題的一貼好藥,還是值得質疑。
通縮結束?中國消費價格指數半年來首次上揚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中國的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了0.7%,這也是去年8月以來該指標首次回升。不過,同時發布的2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卻持續下滑,跌幅達2.7%。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經濟仍未擺脫通貨緊縮泥潭。
西方不亮東方亮?塔利班靠近地區鄰國
塔利班政權在國際上並不受認可,但與阿富汗鄰國的外交關係卻在不斷擴展,其中也包括中國。中心內容是貿易前景以及打擊伊斯蘭國。
德語媒體:弱勢的總理
取消已有三十多年歷史的總理記者會,無疑是本次人大會議爆出的最大冷門之一。儘管中國官方並未給出取消記者會的原因,但德語媒體普遍認為,此舉顯示中國總理的職權正在被進一步削弱。
德語媒體:中國如何應對產能過剩?
中國兩會召開期間,德語媒體關注了中國經濟遇到的問題。《法蘭克福匯報》指出今年的經濟目標與去年雷同,顯示北京無意改革。前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則在《商報》撰文分析中國的產能過剩。
經濟反彈?2024年前兩個月中國出口意外增長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前兩個月的出口意外增長7.1%,貿易順差達到1250億美元。但是在經歷了幾年的低增長和房地產危機之後,中國政府必須令其保持包括出口在內的持續增長,才能提升人們的信心。
中國經濟何處去?習近平要推"新質生產力"
為了使中國經濟走出當前的疲軟狀態,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呼籲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那麼,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它又新在哪裡呢?
德語媒體:中國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德語媒體關注到近日中國廣泛報導的貴州女企業家向政府討工程款、卻被控"尋釁滋事"的消息,認為這反映出地方債台高筑的問題。而出現在許多地區的類似案例如同一枚枚小型定時炸彈。
門裡門外看中國兩會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公佈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和國防預算,符合此前外界的預期。更多受到民眾討論關注的則是代表們就醫療、養老育兒等民生福利話題的提案。
上一頁
第6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