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巴經濟走廊為何在巴基斯坦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
分析人士稱,近期發生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大規模抗議活動體現了當地民眾日益高漲的不滿情緒。
越共總書記蘇林中國行 經貿合作料是重頭戲
越共中央總書記兼越南國家主席蘇林周日啟程前往中國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路透社指出,中越兩國希望加強貿易,此次訪問,鐵路項目建設等合作項目料將是重點議題。
德語媒體:不容樂觀的中國經濟形勢
中國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經濟發展同比下滑0.6%,增幅降至4.7%。儘管中國官方表示,七月經濟「總體穩定向好」,但種種跡象顯示...
中國房市難振 七月經濟數據打擊5%目標
最新官方數據顯示,中國7月新建住宅價格以9年來最快速度下跌,顯現北京的支持政策未能穩定市場並恢復產業信心。分析師認為,中國經濟前景仍面臨重重挑戰,5%的經濟成長目標似乎過於雄心勃勃。
德語媒體:政治與經濟的脫鉤
一段時間以來,德國政府一直在呼籲經濟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然而,最新的統計數據卻顯示,德國企業非但沒有聽從政府的"去風險"呼籲,反而增大了在中國的投資。
7月中國汽車總銷量下降而出口增長
雖然中國汽車市場整體銷量持續低迷,但電動汽車的銷量在7月份同比增長了近30%,達到約99.1萬輛。今年中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市場是俄羅斯。
德語媒體:和自由貿易說再見?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西方國家越來越將地緣政治置於自由貿易之上,這必然危及基於自由貿易的經濟繁榮。德國《商報》則刊登前駐華記者的評論,認為歐洲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其實並不遜色於中國,只不過後者更擅長自我包裝。
美國取代中國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過去八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今年上半年的進出口數據顯示,德美貿易已經超過德中貿易。
巴基斯坦的中國債務困局
常被中國民間稱為「巴鐵」的巴基斯坦多年來獲得了大量中國貸款用於提升基礎設施並打造中巴經濟走廊。然而,如何償還這些債務,成了伊斯蘭堡的大問題。分析人士認為,鑑於中國需要巴基斯坦對抗印度,因此會再次允許延期還債。
客座評論:黨國的輿論棒搥打向胡錫進
鄧聿文
前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7月27日之後就沒有更新微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稱,他被禁言的起因是對三中全會闡述中國經濟成分的解讀。政治評論員鄧聿文指出,胡作為善於跟風輿情的黨國辯護士,如果其解讀有損黨國統治的經濟根基,也是不能免於受罰的。
德語媒體:《北京宣言》和「復甦乏力」
媒體看中國
中國在解決國際爭端中願意扮演愈發主動的角色,德語媒體對此加以關注。另外,二十大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官方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解決「復甦乏力」的問題,也引起了德語媒體的思考。
德語媒體:中國的產業優勢並不靠補貼
媒體看中國
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到底是否明智?奧地利《標準報》的一篇客席評論認為,為氣候保護之人類大計,各國應該競相補貼綠色產業,而不是反補貼。《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中國產業優勢來自於極其激烈的競爭,這值得歐洲人學習。
最高235.6% 歐盟對中國甜味劑徴税
不僅是針對中國產電動車,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甜味劑也成為歐盟徵收反傾銷稅的目標。與電動車最高38%左右的稅率不同,歐盟對中國產甜味劑的徴税力度最高達235.6%。
IMF上調對中、印、歐經濟增長預測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調了今年對中國、印度和歐洲的經濟前景預期,同時略微降低了對美國和日本的預期,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期為5%。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在接受本台採訪時也談到西方與中國雙向「去風險」的問題。
三中全會新聞發布會:中國官員承認「經濟恢復還不夠強勁」
鑑於當前中國經濟的低迷態勢,周四在北京結束的中共中央二十屆三中全會尤為引起各方關注。分析人士對全會沒有「新意」而感到失望的同時,北京官員也並不諱言推進改革「每前進一步都不容易」。
金融國企向員工倒追薪:波及香港
中國金融國企向員工追討已發薪資的現象,已蔓延到香港。多家媒體報導,中國一些大型國有金融企業要求香港員工退還部分薪水或獎金。有觀察者憂心這將一步削弱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德語媒體:十字路口的三中全會
在中國經濟增長持續乏力的背景下,本周一在北京開始舉行的中共20屆三中全會不僅在中國國內引發關注。德語媒體也在提問:中國經濟發展將何去何從?
中國能否超越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大國?
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雄心歷經了新冠疫情的打擊和房地產危機的影響,同時還受到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提升經濟增長將成為中共三中全會的首要關注點。
三中全會將如何為中國經濟"指明方向"?
中國二十大三中全會將於下周在北京開幕。在當前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老齡化嚴重以及地緣政治關係日趨緊張的大背景下,姍姍來遲的"三中全會"將如何為中國經濟"指明方向",自然受到了格外的關注。
德語媒體:中國投資者深感不安
《新蘇黎世報》關注下周舉行的中共三中全會,外界預期不會有深層次的改革。該報還聚焦習近平的反腐運動下,中國仍貪官不斷。
德語媒體:企業家們忘記中國吧 真正的夥伴在歐洲
《經濟周刊》發表評論,認為德國兩家大企業漢莎航空和萊茵金屬新近的兩樁成功業務顯示,不應忽略歐洲鄰邦蘊藏的巨大商機。《新蘇黎世報》關注該國首份對華戰略年底將告終結。
德語媒體:人權和經濟 孰輕孰重?
德國經濟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喊停了中資企業收購德國曼恩能源方案公司的燃氣輪機業務。《法蘭克福匯報》就此批評德國政府罔顧本土的就業崗位。《奧格斯堡匯報》則讚揚德國政府不再將經濟利益置於人權之上。
憂心安全 德政府喊停中企收購燃氣輪機企業
德國大眾集團原本準備將旗下「曼恩能源方案」公司的燃氣輪機製造業務出售給一家中資企業,但是現在這筆交易被德國聯邦經濟部喊停。政府擔心,敏感技術會因為此樁交易案流入中國軍方。
客座評論: 「三明治」裡習近平的平衡術
張俊華
美國和北約對中國最近再次提出警告,規勸中國不要在軍事上幫助俄羅斯,並指出如果中國不接受勸告,則將要採取措施。但另一方面,普丁也在用各種手段來警示北京,不要跟西方走得太近。
憂中美貿易戰 中國7月大豆進口將攀新高
由於擔心川普再次入主白宮會導致中美貿易戰升溫,今年7月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可能創下歷史新高。目前全球大豆價格走低,不少進口商準備趁機囤貨。美國曾是中國最大的大豆進口來源國,而現在的外貿商則從巴西大量進口。
中國宣佈三中全會日期 中央政治局會議政治"掛帥"
原本預期去年秋季舉行的中共20屆三中全會現定於7月15日至18日召開。中共"三中全會"自1978年以來大多聚焦經濟改革。鑑於當前中國面臨的內外壓力,此次三中全會將制定何種經濟路線尤為引人關注。
德語媒體:中國不會改變自己的經濟模式
德國《商報》發表評論指出,即便北京與布魯塞爾進行接觸的做法是正確的,但談判也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性成果。因為中國不會修改自己的經濟模式,仍會繼續向企業提供大量補貼。
專訪:關稅會來的 哈貝克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訪華前夕,歐委會宣佈將對中國產電動汽車提高關稅。關稅爭端也由此主導了哈貝克此次中國之行。而在此期間,歐中雙方宣佈將展開談判,被認為是哈貝克的一個成功。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專家Heribert Dieter教授接受DW專訪。
中國大城市房市回暖 小城市未見起色
數據顯示,中國對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的最新援助已初見成效,但僅限於大城市,小城鎮的房地產銷售沒有任何復甦。這意味著迄今針對中國大部分房地產市場的支持措施似乎未起作用。
德語媒體:關稅之劍遲早變鈍
正在中國訪問的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表示,歐中雙方圍繞電動汽車關稅的爭議暫時難有突破。來自德國大眾汽車總廠所在地區的《不倫瑞克報》發表評論指出,一旦比亞迪等中國廠商在歐洲本土建廠生產,關稅就無法再保護本土車企。《世界報》則質疑歐盟大搞雙重標準。
德國經濟部長的中國之行任務棘手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首次出訪北京,正值歐盟和中國就電動車關稅問題的貿易爭端緊張之際。但除了關稅,德中之間還有另一些棘手的經貿投資議題。
德語媒體:哈貝克訪北京該談什麼?
在歐盟威脅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不久後,德國經濟部長將訪問北京。《奧格斯堡匯報》分析了哈貝克此行必須傳遞的訊息。《商報》則指出,在當前的貿易衝突中,中國正加劇它實際上想避免的惡性循環。
調查:在華德國企業擔憂價格壓力
在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即將訪華之際,德國海外商會聯盟發表報告指出,價格戰、疲軟的需求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是在華德企的主要擔憂。報告稱,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的做法適得其反。
德語媒體:適度貿易保護有助於遏制極右勢力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具有良好的動機,但是其實際效果則非常取決於具體操作手法----這是德語區各大報刊本周達成的共識。德國《時代周報》讚揚歐盟在出台堅決措施的同時依然向中方發出談判訊號,瑞士《新蘇黎世報》則警告必須避免補貼競賽。
德語媒體:歐盟關稅迫使歐企減小對華依賴
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之決定,依然是德語區各大報刊爭論的話題。《商報》刊發了一正一反兩篇評論,《經濟周刊》則刊登一篇專欄文章,分析加徵關稅的利弊。
德語媒體:關稅到底是邪路還是正當防衛?
周四的德語區各大報刊紛紛就前一天歐盟委員會公佈的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決定發表評論。《標準報》強烈抨擊這一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認為弊大於利。《奧格斯堡匯報》和《南德意志報》則讚揚了歐盟籍此有分寸地回擊中國的「削弱西方經濟」之地緣戰略。
歐盟對華汽車關稅:征多少?怎麼征?
歐盟委員會6月12日公佈了擬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臨時關稅的決定,新的關稅額到底有多高?為什麼各家車企會面臨不同的關稅?歐中之間是否還有迴旋談判的餘地?
美副國務卿:相信北京集中精力搞經濟、想穩定對美關係
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表示,美國相信中國目前主要的焦點是在經濟上,並且北京決心致力於穩定與美國的雙邊關係。
德語媒體:賓士寶馬並不關心國家利益
歐盟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德國車企擔心中國報復因此予以反對。《經濟周刊》刊評指出,這凸顯賓士寶馬等巨頭並不關心德國或歐洲的國家利益。《新蘇黎世報》則擔心刻意削弱中國會增加戰爭風險。
研究:單方面免簽促進中國旅遊業復甦初顯成效
聚焦中國的歐洲研究機構Sinolytics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從去年12月開始對十幾個國家實行的單方面免簽政策已經開始顯現出對旅遊業的促進作用。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出入境人數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水準的92%。
德語媒體:沒有台灣 就沒有人工智慧
六月初舉行的台灣國際電腦展,再次顯示了台灣在晶片和人工智慧領域所佔據的全球霸主地位,也凸顯了台海安全,對整個世界是何等重要。
牆外文摘:新冠病毒可能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
有專家撰文認為,儘管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起因一直備受爭議,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病毒是從中國武漢的一個研究實驗室洩漏出來的。
拉美國家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
中國在拉美日趨攀升的影響力似乎引發了當地越來越多的憤怒與不滿。北京已將行動目標瞄準瓜地馬拉等國,巴西則通過關稅發起了對中國廉價進口商品的反擊。
莫迪能否推動印度經濟改革?
印度總理莫迪不出意外將開啟其第三個任期。然而由於在議席上僅獲得微弱多數,新一屆莫迪政府在推行重大經濟改革時可能面臨更多困難。
中國5月份出口創下一年多來最快增速
最新海關數據顯示,中國5月份出口同比增長7.6%,達到3023.5億美元,創下自2023年4月以來的最快增速。
客座評論:為什麼中國應該多消費?
沈凌
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老百姓不願意花錢消費。中國經濟學者沈凌認為,中國能不能成功轉型成為一個領先型經濟,還是要看它能不能把消費在GDP中的比例提高起來。
德語媒體:假如中國是一傢俬營企業
《資本》雜誌將中國比作一傢俬營股份制企業,習近平則被比作只會政治掛帥的無能總裁,建議投資者最好遠離這家公司的股票。《經濟周刊》則注意到歐盟正醞釀針對中國廉價電商的新規,並批評歐洲人的行動太過遲緩。
德語媒體:中國科技領先 歐洲經濟受威脅
《新蘇黎世報》指出,如果北京不進行深遠的經濟結構改革,中國經濟奇跡就會正式終結,而西方也會被迫陷入和中國的補貼競賽。德國《商報》則刊登德美兩位退休外交官的客席評論,認為中國科技越領先,歐洲經濟就越受威脅。
5月份製造業指數下降,中國經濟增長乏力
5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5%,比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需要進行長期的結構性改革。
IMF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籲調整產業政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年度增長的預期,同時警告說,中國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以應對不利因素並解決潛在的失衡問題」。
上一頁
第5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