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歐盟,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究竟要不要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在這個問題上,北京政府認為歐盟言而無信;而歐盟則為了保護本土工業,至今不肯鬆口。
中國公佈12月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日公佈去年1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1.4,同上月相比略低0.3個百分點。12月官方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微降至54.5,上月為54.7。
中美相爭 誰更吃虧?
通過任命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為白宮首席貿易顧問,川普又為中美關係劃上了一個驚嘆號。德國經濟專家認為,如果中美之間爆發貿易大戰,受傷更多的可能是中國。
牽手俄羅斯遏制中國:川普能行嗎?
德國的美國問題學者傑格(Thomas Jäger)教授認為,通過任命親俄反華的官員,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已經明確表達了改變美國外交和貿易策略基本游戲規則的意圖。
德語媒體:中國買下德國
2016年德中經濟關係的最大熱點之一就是大大小小的企業併購案。德語媒體紛紛注意到了最新公佈的統計數字,其中顯示2016年又是一個中資收購德企的創紀錄之年。
2016:中國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沈凌
2016年,無論是媒體還是經濟學家,對中國的經濟走向都不樂觀。年初的時候,連中國政府的權威人士都指出:中國經濟未來能夠走「L型」已經算很不錯了。
德語媒體:中美之間的衝突路線
距離川普正式出任美國總統的時間越來越近,德語媒體關注中美這兩個世界領先經濟體未來貿易關係的走向,並不惜廣泛使用「貿易戰」 這樣的詞匯。
澤林視點:世界經濟中的願望與現實
2016年的情況再度凸顯出,與美國經濟相比較,中國經濟何等強大。德國之聲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美國新總統川普也無法改變這一點。
德語媒體:合作還要找中國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接受《經濟周刊》採訪談到德美關係時建議,德國應與中國展開更多合作。另外,多天以來困擾中國北部城市的霧霾是《法蘭克福匯報》關注的話題。
德語媒體:相互挑釁,打的什麼算盤?
《法蘭克福匯報》關注到中美之間的你來我往,指出,這場博弈的關鍵是川普想要邁步多遠。德廣聯一篇文章則將目光轉向風頭正勁的"大蒜熱"。
德語媒體:德國汽車集團很受傷
《南德意志報》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讓德國汽車製造商們憂心忡忡的中國電動汽車法草案。《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到中國企業在德投資,指出德國經濟部可能會推出"投資掃描器"。
亞行下調亞太經濟發展預期
亞洲開發銀行下調了對2016年亞洲經濟發展的預測,其中印度的經濟增長幅度低於預期。而中國的經濟復甦勢頭則得以保持。
專訪:「中國正在尋求開放經濟」
市場經濟地位之爭出現了新的情況,德國之聲就中國尋求市場經濟地位採訪了富達國際投資總監凱瑟琳‧楊(Catherine Yeung)。
外匯儲備再縮水 在華外企有麻煩
雖然中國官方人士一再表示,目前不存在較大的資本外流壓力,但是,不斷減小的外匯儲備規模、企業的非法操作、外貿順差的快速縮水,都在促使中國經濟主管當局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管制。在華的不少歐洲企業則不幸「中招」。
德語媒體:共產黨會打破自己的承諾嗎?
北京嚴控資本流通的限令引起巨大的不滿情緒,《法蘭克福匯報》撰文分析中國資本管制可能對德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南德意志報》則關注幾個月來梵蒂岡和北京從未有過的"近距離"。然而,雙方會因為這種關係的微妙變化做出妥協嗎?
中國對蒙古出口物資增收過境費
上周西藏流亡宗教領袖達賴喇嘛訪問引發中方不滿,中國提高了對蒙古出口物資的口岸費用。
11月中國製造業服務業指數雙升
11月份,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商務活動指數均有所改善,顯示業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謹慎樂觀。此外12月起中國對進口豪華車加徵消費稅。
德語媒體:川普给北京的"驚喜大紅包"
本周三德語媒體關注的話題是川普宣布美國退出TPP的消息。有媒體指出,曾在選戰對中國發出諸多威脅的下屆美國總統現在向北京贈送了一份再好不過的大禮。
德語媒體:中國買家"觸目驚心"的心頭好
《柏林日報》披露近來中國消費者尤其熱衷用大象皮製成的珠寶首飾,甚至這一需求還日益增加,導致大批獵殺的大象被剝皮後走俏黑市。《商報》則聚焦德國連鎖超市阿爾迪集團擴張中國市場的雄偉計劃。
瓜港啟用 中國擺脫「馬六甲」第一步?
由中國出資修建的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正式啟用,北京在減少對於馬六甲海峽航道依賴的戰略方面取得關鍵進展。但巴基斯坦當地安全局勢不穩,卻成為了中國人必須面對的另一個問題。
中國經濟降溫影響法蘭克福人民幣離岸業務
兩年前,法蘭克福成立了人民幣清算行,為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歐洲企業提供人民幣結算。但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也對這一業務產生了影響。
澤林視點:川普是王牌?
川普出乎意料地贏得了美國大選。中國人從一開始就希望他當上美國總統。但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中國人是否現在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卻是另外一個問題。
李克強出訪俄羅斯 「老大哥」藉機表信心
正在出訪中東歐國家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已經抵達俄羅斯,出席第21次中俄總理定期會晤。中俄貿易在過去的幾年中雖然經受了不小的打擊,怎樣用「大項目」度過難關?是兩國領導人關注的焦點。
"16+1":中國向東歐、東南歐發出的許諾
塞爾維亞的新鐵路、波蘭的工業園、保加利亞的物流樞紐……中國已經成為東歐及歐洲東南部地區最大的投資者之一。北京提出的"16+1"倡議承諾,未來會與這些地區的國家進一步擴大合作。
德語媒體:倔強的德國和中國的傲嬌
嘉布瑞爾周六結束中國行。《世界報》刊文對嘉布瑞爾的直率和北京的不承諾做出了分析。《法蘭克福匯報》則聚焦德國知名製藥巨頭默克集團將觸角伸向中國東部城市的背後。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本周要聞:嘉布瑞爾訪華,爭議如影隨形;香港立法會議員宣誓風波繼續發酵,全國人大將介入釋法;朴槿惠「閨密干政」醜聞撼動韓國政壇;美國大選進入倒計時。
嘉布瑞爾訪華:直言不諱 收獲寥寥
在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不到一周的訪問之後,嘉布瑞爾周六啟程返回德國。在愛思強收購爭議的陰影籠罩下,這位經濟部長對中方明確了德國企業希望在華得到對等投資機會的訴求,但是北京並未作出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的許諾。
客座評論:多點市場、少點國家
中國需要一個新增長模式,深入改革勢在必行。以下是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聯絡處首席代表Stefanie Schmitt撰寫的客座評論。
中國「安全沙皇」訪德 聚焦網路間諜
德中兩國周四將開始在柏林商討共同打擊網路間諜行為,這一話題讓德國經濟界尤為關心。與此同時,與會的中國代表身份也值得關注—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
德語媒體:「難搞」而驚人的中國
「明鏡線上」和《南德意志報》近日均關注中國鐵腕推行電動汽車份額的做法,稱「嚇呆了德國車商」;《柏林報》也關注德中經濟關係,稱中國是「難搞」的夥伴。
中國:德國企業不受歧視
德中之間有關投資條件的爭議繼續影響著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嘉布瑞爾的訪華之行。中國工業和訊息化部部長苗圩釋放緩和訊號。
中國要搞電動車積分制 德國車商震驚
值德國經濟部長嘉布瑞爾訪問北京之際,一份新草案顯示,中國正在擬定電動汽車積分制。
中國官方、財新PMI均回升
中國10月官方製造業PMI明顯高於預期,非製造業PMI也為今年最高。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共同回暖也讓亞洲股市立即走高。
投資之路更崎嶇 在華德企愁更愁
與中企在歐洲市場能盡興地"買買買"不同,無論是電動汽車、服裝品牌或是鐵路項目,許多德企在華投資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障礙。赴華訪問的德國經濟部長嘉布瑞爾的行囊中裝有一份長長的抱怨名單。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剛剛過去的這一周,有哪些重要新聞最受關注?七張圖一覽本周要聞。
嘉布瑞爾訪華 要為德企"伸冤"
德國經濟部長嘉布瑞爾下周將訪問中國。法新社指出,雙方近來的經濟關係並非風平浪靜。中國公司在德國的兩起收購被叫停,這顯然是柏林向北京釋放的訊號——投資不應只是單行道。嘉布瑞爾認為,在華德企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中國企業「買!買!買!」德國政府「不!不!不!」
對於大舉進軍德國市場,進行各種企業併購參股的中國企業來說。德國經濟部是它們這個秋天心裡最大的痛。就在經濟部不久前反悔叫停了中資企業對愛思強的收購後。中企對照明設備巨頭歐司朗的收購也面臨嚴峻考驗。
中國女人少,女領導更少
《2016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從經濟、政治、教育、健康四方面,對全球144個國家的男女性別差異進行了調查。中國排名第99,屬於不平等現象比較嚴重的國家。
德媒:美情報機構介入中企收購愛思強
中國企業收購德國特種機械製造商愛思強受阻。德國經濟部日前撤回了針對該收購案的批准令。如今又有新的細節曝光。德國政府承認,經濟部是在美國情報機構介入後才對這樁併購案亮起紅燈的。
先正達對中國化工收購案信心滿滿
對於已經成功了一大半的中國化工集團對瑞士農產品巨頭先正達的收購案來說,德國經濟部日前突然反悔的態度並不能對其構成負面影響。先正達公司高層表示,申請批准併購的過程正在順利進行。
德語媒體:「不歡迎中國投資者」
德國經濟部近日撤回了對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收購愛思強無異議的決定,並宣稱將對該收購案重新進行審核。這引起了德語媒體對德國經濟開放性的擔憂。
德語媒體:為誰而憂?
不來梅《威悉河信使報》指出,上台已5年的習近平展開的反腐運動引來了不少來自高層的不滿。《資本》雜誌的一篇文章則做出分析,面對中國的收購熱潮,德國究竟應該擔憂些什麼。
習近平執政下,中國經濟決策發生了致命變化?
有美國學者提出:習近平上台以來,經濟大權被從國務院轉移至黨中央,這造成了中南海南院與北院間的不和,影響了中國改革進程,也給中國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現在讓我們來聚焦北京經濟決策過程及其影響。
德國政府擬限制外資收購德企
庫卡、愛思強、歐司朗,中國資本正在一個接一個地收購德國的高科技企業。這引起了德國政府的警覺。德國經濟部現在正醞釀一項新規,能夠在必要時阻止歐盟外資本收購德國的企業。
德語媒體:火山口邊的舞蹈
德語報刊周五繼續關注了中國經濟目前所遇到的嚴峻挑戰,同時也注意到中國新能源領域發展中出現的荒唐現象。
德語媒體:房價飛漲帶動經濟增長
周四的德語報刊,將目光再次投向了錯綜複雜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維持在6.7%,這一方面讓德媒記者信服,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擔心增長是否可以持續,以及保增長背後的代價。
杜特蒂访華:促經濟、購武器、談南海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周二開啟中國之旅。他上台後多次對美方強硬表態,並且向中國靠攏示好的背景下,這次訪問格外受到外界關注。據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中國可能考慮允許菲律賓漁民在黃岩島捕魚。
經濟學家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估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率一路下滑。「保8保7」早已是前塵往事,「新常態」成為進行時。不過,現在終於傳來了一點好消息:經濟學家們預測中國近年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6.6%,即便這一數字依然低於去年的水準。
中國經濟:五大問題亟待解決
中國希望摘掉「世界工廠」的帽子,成為以發明和創新而聞名的國家。但是經濟轉型能否成功至今仍是個未知數。
中國向孟加拉伸出雙臂引印度關注
在孟加拉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該國簽署了巨額投資協議。法新社指出,北京正尋求在這個與印度關係密切的國家增加影響力。有專家認為,印度正密切關注中孟關係的發展。
上一頁
第36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