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歐盟發力嚴審外資 中方發出嚴厲警告
針對歐盟高層最近對中國投資者,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投資者亮出的「紅牌」。中國政治高層和商業協會都表達了明確的抵制態度,在警告中,威脅的成分也不少。
朝核危機一旦爆發 iPhone可能"躺槍"?
金正恩的導彈計劃與iPhone有什麼關聯?雖然現在兩者似乎還扯不上什麼關係,但朝鮮半島一旦出現軍事衝突,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將受到巨大的影響,甚至面臨癱瘓。
德語媒體:「中國人的山羊跳」
德語媒體關注了中國汽車工業在過去10年裡取得的迅猛進步,預測中國將引領新的電動車時代。而有中國官方背景的投資者為獲得關鍵技術在美國投資再次碰壁,也是德媒關注的焦點。
德語媒體:「向北京問好」
德語媒體關注蘋果重量級海外市場——中國市場對新一代iPhone的反應,以及中國社群網站上各種吐槽的槽點。另外,歐盟向中國在歐洲的收購說「不」,也是德媒關注的話題。
班農:現在的中國就是1930年的德國
當一向對華強硬的前白宮幕僚長班農接到中資券商的論壇邀請函時,他要如何準備演講稿?對媒體談到這一日程時,他甚至把當今中國與納粹掌權前夕的德國相提並論,並稱要為阻止中國稱霸世界而努力。
中國8月貿易成績單:出口疲軟進口強勁
8月中國經濟進出口表現不一:在進口強勁增長的同時,出口增幅卻低於預期。在中美貿易陰雲密佈和人民幣匯率強勢的不利因素下,後續前景難以樂觀。
中國是否過度舉債
經濟增產、增長、再增長,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實現了從一個經濟落後國家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跨越。然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勢頭能夠保持下去嗎?
澤林視點:機器人是救星還是敵人?
未來中國希望依靠發達的機器人系統來支撐其經濟增長。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步驟,但是卻有巨大的內政風險。
德語媒體: "家長"太偏心 外企疲憊招架
奧地利廣播電台關注到在華外企的處境。《世界報》則將目光投向難民偷渡問題,指出大批難民經地中海偷渡到歐洲,他們乘坐的一些充氣船來自中國。
德語媒體:對華經濟戰能否讓美國更偉大?
中國市場對外資不平等,是不是西方摒棄自由貿易的理由?中美貿易嚴重失衡,誰又能有靈丹妙藥?周六的德語報刊,關注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緊繃的經貿關係,並試圖分析其原因、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智慧財產權首當其沖 「中美經濟戰」正式開打?
美國高層政要口中的「中美經濟戰」輪廓已經逐漸顯現。針對智慧財產權在中國不斷被侵犯的現象,美國政府展開了全面調查。但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中國不是唯一個與美國在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上有爭議的國家。
針對中資海外併購 德國政府再出「重拳」
就在中國政府剛剛宣佈了收緊企業海外投資的政策後,德國經濟部又向歐盟委員會發出了應該遏制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要求。中國投資者在海外「買買買」的行動雖然備受外部和內部的質疑,但中國在高尖端技術領域的併購步伐不會大幅減慢。
德語媒體:愛北韓,不愛小金
北韓能否成功地離間中美兩國?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動力又在哪裡?周五的德語報刊,關注了北韓核危機籠罩下的中美關係,以及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
川普顾問班農:與中國的經濟戰就是一切
川普的首席戰略師班農接受媒體採訪稱,美國與中國正在一場「經濟戰」中。他說,鑑於中國在北韓問題上不會有多少新的舉措,沒有理由不對中國進行強硬的貿易制裁。
IMF:中國的債務處於「危險軌道」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周二警告說,中國的大規模債務正處於危險的道路上,增加了經濟增長急劇放緩的風險。該組織還督促北京加快結構改革。
德中出口皆下滑 經濟前景畫問號
德國出口業同去年相比有所提升,但同上個月相比則略微下降。而中國作為全球出口業冠軍,今年七月的數據也出現了滑坡。世界經濟是否出現了不景氣呢?
"中國模式"輸出 歐洲也想搞電動汽車配額?
據德國《商報》周一報導,歐盟正在考慮從2025年起對所有汽車廠商實施配額制度,規定其生產的汽車中,電動汽車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而近期,中國政府也正在考慮類似方案。而歐盟委員會以及德國交通部則對這一報導予以否認。
德語媒體:「我們必須放下對中國的恐懼」
德國《商報》採訪了對中國經濟信心十足的德意志銀行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南德意志報》則關注成為中國「審查幫兇」的蘋果公司。
德語媒體:李嘉誠的"血拼"與落後的"中國設計"
李嘉誠斥資45億歐元收購了德國能源管理集團依斯塔(Ista)引起德媒關注,德國《商報》指出,李嘉誠可能正是依斯塔要尋找的合適夥伴。戴姆勒的首席設計官華格納接受德《經濟周刊》採訪時提到了中國的設計,他認為中國設計的水準相當於50年前的日本。
德語媒體:讓中國再次偉大
《新蘇黎世報》認為,當政幾個月後,川普已經出了點兒成績,那就是「讓中國再次偉大」。《法蘭克福匯報》從歷史淵源、經濟利益與公共健康等角度談到了中國一些地方吃狗肉的問題。
經濟對話:美方強勢、中方"打太極"
本周三,川普总統上台之後的首次美中經濟對話在華盛頓的財政部拉開了帷幕。美方一開始就強勢提出要建立「更加公正、對等、互利的兩國關係」,並且開放更多的美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而中方則強調「要合作、不要對抗」。
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增幅6.9%超預期
外貿強勁,經濟漲幅超過預期。中國經濟總體呈現良好勢頭。不過,秋季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夕,一些勢在必行的改革措施仍未被提上議事日程。
德語媒體:中國的真面目
劉曉波逝世依舊是德媒關注的話題。《每日鏡報》指出,西方正在犯一個大錯誤,這些國家只將中國看作是經濟夥伴,其實中國還是原來那個專制的中國。前德國國腳波多爾斯基接受《體育圖片報》採訪時透露了不願去中超踢球的原因。
德語媒體:非洲小國的大熱鬧
中國駐軍吉布地的消息受到德媒關注。《新蘇黎世報》指出,北京此舉既有經濟利益的考量,也關乎於象徵意義。德意志電台則將目光投向德國政府出台的限制收購舉措。
德語媒體:中國監獄什麼樣?老外親自告訴你
德語財經媒體"資本"發表的一篇評論認為,比起建築保護高牆,應該以更為淡定的態度應對中國的收購潮。中國的監獄生活是怎樣的?《西德意志匯報》採訪了在中國坐牢數月的一名土耳其裔德國人。
客座評論:中國政府減稅政策叫好不叫座
中國的稅率表面上看並不高,所以也難為了中國政府,想要再大幅度的減稅,幾無可能。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無論是中國的企業家還是中國的老百姓,都覺得稅收負擔很重,這是為什麼?應該怎麼解?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沈凌為您解答緣由。
德語媒體:香港的教訓
德語媒體繼續關注回歸20年後的香港。《新蘇黎世報》發文評論西方國家首腦應該以香港為榜樣,不向中國的強權政治低頭。《法蘭克福匯報》的文章,也不看好香港民主自治的未來。
梅克爾警告勿過度依賴中國
聯邦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在接受本國媒體的一次採訪時強調,應避免過分依賴中國。
全球私人財產報告:亞洲豪勢難擋 德國就愛存錢
2016年全球私人財產積累的速度在加快。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主要原因包括經濟的增長以及股市的興旺。亞太地區再次成為增長動力。
房市降 工業增:中國經濟釋放矛盾訊號
5月,在工業增長的同時,中國房地產業發出降溫訊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速的預測上調至6.7%。
德語媒體:中國的特殊外交手段--"萌萌噠"
對租借熊貓的國家來說是虧是賺?《柏林日報》從柏林動物園將迎來大熊貓說起分析了中國的熊貓外交。《商報》則關注到了一家打入中國市場的德國初創公司。
不是教書是傳教 巴政府確認中國公民遇難
巴基斯坦本周一確認了被綁架的兩名中國公民被殺害的消息。該國政府還表示,兩名遭綁人質是傳教士,他們持商務簽證進入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特設專門軍隊保護一帶一路
在IS宣稱殺死兩名中國人質幾天後,巴基斯坦加強了對當地中國公民的保護措施。這些中國人多數是為修建中巴經濟走廊而來到巴基斯坦的。
中國5月進出口數據超過預期
中國官方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5月進出口雙雙反彈,均高於市場預期。路透社認為,這顯示雖然貸款利率上升、房產市場降溫,但是中國經濟發展得比預期要好。
德語媒體:奶粉抵債!中國企業還能撐多久?
不斷增長的負債給中國的經濟帶來威脅。一些公司已經使用實物資產支付。《商報》認為,穩定經濟局面,中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維澤爾信使報》則關注了中國的另外一條路--足球之路。
"中巴經濟走廊":康莊大道,還是崎嶇小徑?
中國需要前往印度洋的通道,巴基斯坦需要外來投資。兩國一拍即合,"中巴經濟走廊"由此開闢,儘管圍繞這一項目仍有許多疑問尚待解答。
提勒森:不允許中國用經濟實力擺平一切
美國國務卿提勒森周一在雪梨對北京提出嚴厲批評,稱不允許中國通過經濟實力「來擺平其他問題、擺脫其在南中國海和北韓問題上的責任」。
德語媒體:讓外企聞之色變的北京"數據大壩"
中國當局要求外企將數據存儲在中國的伺服器上。《經濟周刊》指出,這個新規定讓不少在華德企陷入恐慌。《新蘇黎世報》則關注到,一些瑞士和德國使用動物實驗的科學家們將實驗地點遷到了中國。
兩名中國人在巴基斯坦遭綁架
一對年輕的中國夫婦在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遭到綁架,中方使館表示正在為人質獲釋而努力。據警方透露被綁架者是當地的中文語言班教師。還有一名中國女子得以從劫持者手中逃脫。
德語媒體:穆迪惹惱中國
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消息引起德語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蘇黎世報》分析此舉背景,以及北京憤怒回擊的原因。另一經濟話題是漢諾威機場有望贏得新客戶——中國郵政。
穆迪高估中國經濟風險?專家稱評級客觀
本周三,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長期本幣和外幣發行人評級從Aa3降至A1。這是1989年以來穆迪首次給中國降級。
川普的保護主義「造福」中國
川普总統上台後試圖復活雷根時代以經濟民族主義為重心的貿易政策,而這是否正中北京的下懷?
德語媒體:絲綢之路,冒險之途?
剛剛閉幕的"一帶一路"峰會依舊是德媒關注的熱點話題。《新蘇黎世報》一篇文章認為,新絲綢之路是一個頗為冒險項目。《南德意志報》則指出,在峰會上提倡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中國,本身依然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增速放緩?
中國政府周一公佈的一系列數據顯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勢頭放緩的趨勢仍在持續。儘管按照西方國家的標準來看,這些統計數據的絕對量依然相當可觀。
南海下周見!菲中將展開雙邊會談
菲律賓駐北京大使本周六透露,馬尼拉與北京將會在下星期就南中國海爭端開啟雙邊會談。此後,兩國每年都會舉行會晤進行討論。
四月份中國進出口增幅雙降
中國官方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長出人意料地減速。在3月份表現出色之後,中國經濟今後走勢再度引起關注。
談合作:中日財長兩年來首度握手
此前缺席中日韓財長會議的肖捷周六與日本財務大臣麻生會面,舉行了兩年來的第一次雙邊財長對話,重申了加強經濟和金融領域合作的必要性。在川普强調「美國優先」的背景下,標榜貿易自由的中國是否會有更多發揮空間?
中化成功巨額收購瑞士先正達
中國企業迄今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購行為即將完滿落幕。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化)將擁有瑞士農化及種子巨頭先正達(Syngenta)近81%股權。相關交易將於6月7日完成。
德語媒體:海航在打什麼主意?
海航成為德意志銀行最大股東的消息一公佈,德語媒體開始審視這家中國最大的民營航空公司近年來在全球瘋狂併購行動背後的野心。畢竟海航創始人陳峰說過,要讓該集團躋身世界50強之列。
德語媒體:投鼠莫忌器
周三的德語報刊,關注了中國經濟的債務風險以及拖延已久的改革計劃。此外,中國迅速擴張的海軍軍力,也引發了一些對中美軍備競賽的擔心。
上一頁
第34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