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推行自由貿易?外企有苦難言!
一年前,習近平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承諾支持自由貿易。一年過去了,中國的實際表現又是如何呢?批評人士認為,中國恰恰在自由貿易議題上開倒車。
達沃斯開幕 中國經濟大腦劉鶴率團參加
今年在達沃斯向世界政商精英傳遞中國聲音的是劉鶴。這名相當低調的經濟專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智囊,習近平的得力助手。
德語媒體:中國"創新之龍" 川普来"助攻"
周五的德語媒體關注到中國的科技創新。《金融與經濟》的一篇評論認為,人們很快就可以看到,中國成為全球創新領導者的篇章完成得有多快,這與川普错誤的戰略不無關係。德意志電台則注意到中國科技論文的多產。
專訪:增速逆襲下的中國經濟
據中國官方公佈的數據,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呈現反彈。針對該現象,德國之聲採訪了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卡恩費爾特(Maximilian Kärnfelt)。
中國2017經濟增速7年來首次加速
國家統計局公佈,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為6.9%,此數值不僅高於北京設定的目標,也高於業界的預期。不過中國不斷擴張的債務規模也對世界經濟構成風險。
AC米蘭中國投資商涉嫌幫貝盧斯科尼洗錢?
雖然交易早已經完成,但義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向中國投資者出售意甲俱樂部AC米蘭的事情再起波瀾。義大利司法機關懷疑這起交易涉及幫助貝盧斯科尼洗錢,已經展開調查。
德語媒體:深層金融危機 中國無處可躲
有關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向,從來都不缺乏看漲和看衰的專家們。在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預測中國金融經濟未來必有一劫的同時,《南德意志報》卻看好中國IT高科技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2017中國經濟——高於目標,好於預測
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2017年中國經濟整體形勢好於預期,GDP預計增長6.9%左右。是什麼讓中國經濟能夠有此「良好表現」?
德語媒體:新絲綢之路不是「單行線」
馬克宏擔任法國總統之後第一次「出遠門」選擇了中國,德語媒體從他在西安發表的講話中注意到,他是首位正面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歐洲領導人。這位一向善於直言不諱的總統也強調,新時代的絲綢之路不是單行線,應該由中歐合力筑就,而且必須遵循規則。
德語媒體:「洋垃圾」時代的終結
過去中國可謂是工業國家的垃圾收購商,這原本也是個兩廂情願的買賣。但是自從中國的經濟日益發達,垃圾對環境的危害日益嚴重,北京也對「洋垃圾」亮起了紅燈。德語媒體注意到,歐洲國家面對這一變化有些措手不及。
報告:中國對德家族企業吸引力增加
一項研究報告稱,土耳其和俄羅斯是最重要新興國家中對德國家族企業提供最具吸引力條件的國度,但鑑於兩國法治前景不明,中國正大步趕上。
德語媒體:柯慕賢為何惹怒了中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對德國駐華大使發出了罕見的嚴厲批評,甚至有「顛倒黑白」、「不專業和不負責」這樣的指責。《法蘭克福匯報》記者分析個中原因。此外吉利汽車入股沃爾沃卡車公司則是《商報》關注的經濟話題。
研究:中國經濟推遲「超美」
英國研究機構預測,中國經濟總量趕超美國的時間將稍稍推遲。而台灣將在2030年躋身世界經濟二十強。與此同時,印度將在2018年超過英國和法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德語媒體:如何應對中國崛起?這是門藝術!
全球的權力格局正在發生劇變,中國崛起是其中的重要推手。歐美老牌強國,應該如何去適應這一進程?周末的德語報刊評論版,探討了這一話題。
中國對朝貿易額11月上升
周六(12月23日)公佈的數字顯示,在國際社會嚴厲制裁繼續導致中國與這一鄰國的貿易放緩的大背景下,11月份,中國對朝貿易額升至3.88億美元,但仍維持今年總體低水準。
違規使用政府扶貧資金 近千人遭問責
按照國際標準,中國仍有大約十分之一的民眾屬於貧困人口。中國政府的最新目標是到2020年之前徹底消除絕對貧困。對於那些濫用政府扶貧款的個人,中國政府不打算視而不見。
會議最大看點: 習思想將主導中國經濟發展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8年的中國經濟發展定下了基調,而最為引人注意的是,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一概念
世行:未來兩年中國經濟增長料放緩
世界銀行估計今後2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放緩。預計隨著債務的減少,作為全球第二大國民經濟體的中國在新的一年中經濟增長可達6.4%,2019年增長將達到6.3%。
德語媒體:電動車電池軟肋,在中國破解了?
《法蘭克福匯報》聚焦中國初創電動汽車公司蔚來汽車。在最新的電動汽車發布會,這家公司公佈了電動車電池續航的"大招"。另外,iPhoneX在中國的"臉盲症"也成為德媒關注的焦點。
澤林視點:改變傳統觀念,中國女性靠錢包!
中國的女性越來越成功--但這並不能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本台專欄作者澤林認為,未來,她們將會用經濟實力和購買能力打破傳統的束縛。
德語媒體:中國模式能否複製?
中國當局正在全力打造的社會信用體系,背後究竟掩藏著怎樣的野心?讓數億民眾脫貧致富的「中國模式」,是否能夠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成功樣本?周二的德語報刊評論版,關注了這些話題。
德語媒體:比中國更重要的是規則
本周一至周三,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在阿根廷舉行。面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正有意接過自由貿易的大旗。這對全球經濟究竟是福是禍?周一的德語報刊評論版對此意見不一。
IMF警告中國:金融穩定需高於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每5年一度的對中國金融防範評估報告,希望北京對債務高企的現象進行有效管控。
為什麼巴基斯坦人熱衷學中文?
巴基斯坦國內學習中文的人數正不斷增長。很多人期待掌握中文之後,可以在中巴經濟走廊項目中找到好的工作。不過也有些專家認為,這可能造成中國社會衝擊巴基斯坦傳統社會的趨勢。
在手機支付的問題上德國人為什麼這麼土?
當中國人使用手機支付吃遍天下買遍天下的時候,德國人卻幾乎不使用這種支付手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換人不傷感情 中津關係或熱絡依舊
姆南加古瓦本周五正式宣誓就職成為辛巴威总統。他與中國頗有緣份,曾在北大進修。有專家指出,考慮到要提振經濟,姆南加古瓦上台後可能會擴大中津合作。
德語媒體:全球化的陰暗面
全球化浪潮之下,蘋果等跨國巨頭在成本更低的中國生產,而當地勞工的權益卻受到了損害。與此同時,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為全球化設置壁壘,到頭來的受害者既包括跨國企業,也包括各國消費者。這些都是周四德語報刊評論版關注的話題。
德語媒體:「遲到」的氣候保護「模範生」
中國在氣候保護領域起步較晚,但是如今卻儼然成為世界領頭羊。《日報》記者分析指出,這種角色的轉變也是因為治理空氣污染符合北京的根本利益。《南德意志報》記者則透過辛巴威政治危機看到中國在這個非洲國家的影響力。
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能帶來什麼?
北京有意接近歐洲,為此,將在未來數十年裡建起新絲綢之路貿易網。對德國經濟而言,它是一種危險還是機會?
德語媒體: 「中國製造」變了 中國印象也要變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商報》發表客座評論指出中國作為合作夥伴的幾大問題。《南德意志報》則關注中國派遣特使訪朝一事。
德語媒體:德國網站被黑之謎 與伊力哈木相關?
中國要求德國魏瑪市收回頒發給伊力哈木的人權獎項。後者並沒有讓步後發生的奇怪現象吸引了《南德意志報》的目光。《新德意志報》則注意到了寮國與中國的熱絡關係和並不樂見這種發展的一個亞洲國家。
嚴控貸款 防治污染 中國經濟增幅放緩
中國經濟上個月繼續降溫。基於政府打擊債務風險以及制止工業污染的努力,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以及零售業的表現都比預期值要低。
分析人士看「習川會」:雷聲大雨點小
川普下周將訪問中國。他曾在選戰期間多次炮轟中國,指責其操縱貨幣、中美貿易順差大、搶了美國人的飯碗。這次會面,雙方能否在一些重大分歧上取得進展?經濟學者和業內人士對此都不樂觀。
治理霧霾成中國製造業增長「剎車」
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增長意外放緩,原因之一是治理空氣污染導致大量工廠停工減產。此外,房地產市場的走向也對經濟數據產生一定影響。
德語媒體:中國的新時代何時開始?
權力得到空前加強的習近平,會不會變成又一個毛澤東?經濟上實現了大飛躍的中國,為什麼必須要推行真正的政治改革?周末的德語媒體,探討了十九大之後的中國政治生態。
牆外文摘:十九大對台灣溫柔一刀?
香港一國兩制的支柱已然傾斜,十九大報告為什麼對台灣軟硬兼施?比政治政變更讓習近平害怕的是什麼?
德語媒體:自信又強勢的習近平
兩家德媒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中共十九大的主角習近平。《商報》指出,看似如小熊維尼一般溫和友善的習近平其實是一名控制慾強大的鐵腕人物。《南德意志報》則分析了習近平表現自信的原因。
中國經濟增長穩定 但是說好的改革呢?
十九大召開之際,中國展示了良好的景氣數據。然而,專家們提出警告:增長以放貸為代價,新方案不見蹤影。
德語媒體:十九大--路人看熱鬧,行家看門道
今日開幕的十九大依舊是德媒關注的焦點。《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文章總結了習近平上台的前五年,評論的標題開門見山地點出主題"倒退的中國"。《南德意志報》則分析了本次會議的幾大懸念。
德語媒體:「中國夢」還是「中國噩夢」
即將召開的中共十九大是德語媒體紛紛關注的焦點話題。「明鏡線上」分析了中國在西方視角下的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而《新蘇黎世報》則解析了習近平的中國夢與美國夢之間的本質區別。
對外提供發展援助 中國開始與美國比肩
美國弗吉尼亞州威廉-瑪麗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所做的一項研究調查顯示,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贈款和貸款方面,中國已經非常接近美國。
德語媒體:說好的放鬆管制呢?
即將召開的十九大依舊是德媒關注的話題。《南德意志報》指出,習近平上台後曾承諾減少政府干預和對外企的限制。但現實的發展卻恰恰相反。《明星周刊》則注意中國"新貴"花高價學西方禮儀的現象。
德語媒體:哪只"看不見的手"在執掌中國?
中國到底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共產黨又是如何掌控這個私營企業為主的巨大經濟體?掌控中國經濟的,究竟是「看不見的市場之手」,還是「看不見的中共之手」?周五的德語報刊討論了這一話題。
中國曬9月貿易成績單:叫停北韓海鮮了
9月貿易數據好於專家預期,進出口雙雙上升。有分析師指出,進口走高的原因之一是許多公司為迎接十一長假而"囤貨"。另外,中國從北韓的進口下降。路透社指出,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上漲或再次引來川普对中國貿易做法的炮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周二對中國的經濟預期作了向上的調整,但同時仍警告中國對債務風險不可掉以輕心。
中國國家統計局:實現增長目標沒問題
周二,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對廣泛的市場預期予以了確認。他說中國經濟今年實現6.5%的增長目標毫無問題。
德語媒體:盛世背後是真相
中國經濟形勢回暖,是否只是北京當局為了迎接十九大召開而製造的假象?中國的高鐵,究竟用了怎樣的手段,能夠在短短的十餘年間超越歐美老牌廠商?德語報刊關注了這些話題。
中國製造業持續增長但隱患仍存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六公佈9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創下了5年內最高紀錄,但同時成本壓力也在加大。而財新公佈的製造業PMI指數則與官方數據不一致,顯示比8月份略有回落。
出大招!中國關閉境內涉朝企業
在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劍拔弩張的背景下,中國商務部與工商總局共同發文,稱為執行聯合國決議,將在120天內關閉中國境內的涉朝企業。
德語媒體:哪種汽車在中國會火?
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引起了德媒的注意。《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在發展電動汽車上,德國汽車製造商們落後於人。中國消費者未來幾年對哪種汽車最感興趣?《經濟周刊》對此做出預測和分析。
上一頁
第33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