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懷疑中國 但別過分
歐洲的基礎設施領域是否應當一刀切地杜絕中國的電信設備?德國經濟的前景又會受到中美貿易戰的怎樣影響?周三的德語報刊評論版,關心了這些話題。
自由貿易 中國到底支不支持?
去年1月,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其支持國際自由貿易的言論音猶在耳。但是如今,中國面臨著貿易戰、資金外流的巨大壓力。中國到底還是不是自由貿易的捍衛者?中國所理解的自由貿易,是否和西方的理解有所不同?
越打貿易戰 中國對美出口越旺?
9月,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進一步攀升13%。為何美國對中國進口大舉徵收關稅之時,中國對美出口卻節節攀升呢?這種情況能夠持續嗎?
中國官員涉竊密 美首次引渡審判
美中局勢緊張之際,美國司法部宣佈,在比利時逮補中國國家安全部情報人員。這名嫌犯被引渡至美國並遭起訴。他涉嫌竊取了什麼機密,需要這樣大陣仗跨國辦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貿易戰讓中國輸得更慘
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到底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這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而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從宏觀經濟角度給出了一個答案:都是輸家,但是中國會比美國輸得更慘。
北京是東方俾斯麥?中美關係仿若德英一戰前
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有經濟學者認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俾斯麥就曾主張保護主義和經濟計劃。中美現在與一戰前的德英關係有些共同之處,經濟專家布倫納梅爾接受本台採訪時指出,解決問題不能有「拖延症」,否則局面難以回到正確的軌道之上。
牆外文摘:孔琳琳身份錯亂 范冰冰後繼者誰
評論認為,孔琳琳的鬧場將進一步強化西方對"中國記者"並非記者、而是中國政府代理人的印象。中國官方捉范放范,到大陸撈金的台灣演藝人會不會多打幾個寒顫?
德語媒體:遏制中國經濟還是遏制中國?
德國政府擬收緊對外國投資的審核,這一主要針對中國資本的措施,為何會傷害德國的整體經濟?川普发動貿易戰,他的矛頭是否只是對准了中國經濟?周四的德語報刊評論版,關注了這些話題。
德國迎來《移民法》 中國移民的興奮點在哪兒?
在貿易戰、人民幣貶值壓力空前的大背景下,移民海外再次被諸多中國民眾提上議事日程。而德國政府最新推出的《移民法》要點文件,為許多學歷不高,但擁有一定行業資質的人打開了移民海外的大門。專業咨詢人士已經做好了迎接新一輪中國「移民潮」進入德國的準備
經濟指標走弱 中國降關稅促投資
中國經濟走弱,政府一方面降低關稅鼓勵投資,同時控制新聞風向防範負面渲染。
德國工業界的「風險單」:中國是其中之一
德國工業協會以「風險」為題舉辦了本屆年會。這裡所指的並非只是中美貿易戰和英國退歐的風險,德國政府也有自己的問題。
澤林視點:在螺旋式上升的痛苦中
川普给美中貿易戰放了第二把火。本台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儘管如此,北京仍有機會將經濟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而其中關鍵在於充滿活力的中產階級。
中美貿易戰下 歐洲成美國大豆「接盤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本來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句至理名言。而從美國大豆產品最近在歐洲熱賣的情況來看,這句古話可能要被改成「美中相爭,美國得利」。
媒體:北京取消與華盛頓貿易談判
據美國一家報紙報導,鑑於美國實施新一輪懲罰性關稅,中國臨時擱置同美國的新一輪貿易談判。
當娛樂圈變成「韭菜地」 「韭菜」們有話要說
在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不斷激化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已經把「割韭菜」的大刀揮向了賺錢很多、民怨很深的影視圈。當前補稅壓力空前,中國影視圈的業內人士是怎麼想的,在做什麼呢?
專訪: 中俄聯合抗美的三角關係說法已過時
近年來,中俄領導層高頻交往,中國官方稱兩國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一些觀點認為,中俄正在聯合抗美。針對這些說法,德國之聲採訪了復旦大學的俄羅斯問題專家馮玉軍教授。
呼籲私營經濟退場 吳小平文章引熱議
9月11日,中國金融界人士吳小平發表網路文章,斷言中國私營經濟已初步完成歷史使命。這篇文章雖然很快即被刪除,但引發的爭論卻仍在繼續。
德語媒體:情況其實還不算壞
海航集團很可能拋售德意志銀行的股份,這是否會造成不良影響?貿易戰陰影下,中國的股市是否會一路狂跌?周六的德語媒體,探討了這些話題。
德語媒體:貿易戰陰影重重
華盛頓如果讓美中貿易戰升級,會給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後果?多年來平穩發展的瑞士與中國雙邊關係,面臨怎樣的挑戰?
我的「消費降級」
一段時間以來,一個新詞開始流行:"消費降級"。然而對於民眾而言,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他們又有哪些切身體會?
「碧桂園」險變「閉貴園」 烏托邦城市不再?
馬來西亞新上任總理馬哈蒂爾直接針對中資房產項目——碧桂園「森林城市」的表態讓中國的投資者們膽戰心驚。雖然大馬政府隨後發表聲明「軟化」了馬哈蒂爾的意思,仍然無法消除對這個烏托邦式房產項目的廣泛質疑。
調查: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減少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本周三發表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在貿易緊張升級的背景下,對中國抱有好感的美國人比例從去年的44%降至38%。此外,與軍事實力相比,擔心中國經濟實力的美國人數量增加。
貿易順差預測: 今年德國全球第一 中國跌出前三
今年,德國貿易順差將達到2650億歐元,預計連續第三年貿易順差全球第一。然而在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威脅下,這一數字顯得有點麻煩。與此同時,針對中國的預測也值得關注。
中國遊客驟減 帕勞經濟何去何從?
這個倚賴觀光收入的小島在中國頒布旅遊禁令後,需要另謀生路,但是中國在他們的視野之中持續出現,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誘惑。
中國高歌猛進 德國政界支持歐洲企業聯手
中國投資者對收併購德國高科技公司的熱情不減,引發德國聯邦政府的關注。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巴爾萊斯(Thomas Bareiß)近日透露,德國準備拿出什麼樣的對策。
馬來西亞喊停 "一帶一路"將受挫
即將踏上訪華之旅的馬來西亞總理再次表示,要取消中資企業在該國國內的兩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方面擔心,這會讓中資企業蒙受重大損失,也會令"一帶一路"遭受挫折。
習近平: 大權在握 麻煩多多
在修改憲法、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僅數月之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便遭遇了來自經濟、外交以及內政領域的全面挑戰。美聯社認為,對習近平執政的方針政策的批評,顯示了權力集中的弊端。
德語媒體:川普玩火 習近平燒身
美國正在向全球各國發動貿易戰,它的後果最終會由誰來承擔?習近平的黨內權力正在因貿易戰而被削弱,他是否有能力逆轉不利局面?周末的德語報刊,關注了這些話題。
德語媒體:中美貿易戰 美國必敗無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堅信,在當前的中美貿易戰中,美國的敗局已經注定。
德擬收緊外資併購審核 專家:矛頭指向中國
德國聯邦經濟部有意進一步收緊針對外資在德收購的審核。一些智庫專家稱,正在醞釀的新法規毫無疑問就是針對中國。
葡萄牙經濟被中國人「接管」?
前些年深陷債務危機的葡萄牙在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督下執行了嚴格的財政緊縮措施。中國投資者則抓住了機會,收購了許多葡萄牙企業。現在中國資本還有意全資收購該國最大電力供應商。這個西南歐國家的政治與經濟,是否過於依賴中國?
德語媒體:貿易戰暴露了誰的軟肋?
貿易戰當頭,中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促進增長措施到底能有多大作用?同樣面對美國的貿易戰威脅,德國政府為什麼又非要阻止中國資本收購?德語報刊評論版關注了這些話題。
中美貿易衝突加劇 北京或出台措施刺激經濟
中美兩國正從貿易衝突走向貿易戰爭。中國經濟開始受影響。北京採取反制措施, 川普则有意增加壓力。在華美企則擔心,自己會成為這一衝突的犧牲品。
專訪:"強行將中企排除在外,讓我們不能理解"
在德國聯邦政府出手干預中國國有公司入股50Hertz後,德國中國商會幹事長段煒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批評這一"至少是不公平"的做法並認為,一系列舉動讓人有理由懷疑,德國是否正在向貿易保護主義靠攏。
北京仍有信心實現2018年經濟增長目標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本周二表示,儘管下半年面臨美國貿易威脅的加劇,但仍有信心實現今年6.5%的經濟增長目標。
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略放緩
據官方公佈的最新數據,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6.7%,比上一個季度下降了0.1%。經濟界人士預計,受全球貿易環境和政府調控政策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
中國與德國:酸辣生意
在和美國發生貿易衝突的背景下,中國尋求盟友。德國也是對象。不過,李克強總理不能不聽到德國企業的批評之聲。這些批評是否有理?kooperieren, aber einfach ist das nicht.
德語媒體:中國的危機訊號增多
貨幣繼續貶值、股市持續下跌,《法蘭克福匯報》寫道,北京注入數十億計的資金救市——或許也出於對川普惩罰性關稅的恐懼。
中國給北韓上了堂經濟課
百日三度來華——最近幾個月,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從桀驁不馴、我行我素的麻煩製造者儼然變成了一名熱切向習近平請教的學生。而習近平所教的最新一課看來是如何改革國家控制的經濟,同時又牢牢地抓住權力。
中國專家:金正恩頻繁來訪合情合理
金正恩三個月內何以三次訪問中國?中朝關係將如何發展?北韓棄核是否動真格?中國吉林大學的北韓問題專家王生教授對德國之聲談了他的看法。
去北韓做生意——淘金還是冒險?
與金正恩見面時,川普抛出了外國投資這個誘人的胡蘿蔔,然而分析人士表示,很少有投資商願意將錢放到全球風險最高之一的商業環境中。回顧以往,不少投資大佬都在北韓栽過跟頭。
民眾抵觸中資 越南多次爆發示威
近日越南多地出現了數千人規模的抗議活動,顯示出越南民眾對與中國相關事務的不滿情緒一觸即發。
台灣人對中國好感超過反感?專家這樣解讀
兩岸關係因著種種衝突愈來愈冷,但台灣有民調顯示,台灣人對中國的好感不跌反升,而且好感度最高的竟然是年輕一輩。不過有學者認為這未必反映主流民意風向改變。
越南民眾再示威 反對外國投資計劃
有目擊者稱,本周日有數千越南民眾走上街頭進行和平示威,抗議政府建立經濟特區吸引外資的計劃。在前幾日的示威活動上,抗議人士與警方發生了暴力衝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華美企喜憂參半
對於華盛頓再次威脅實施出口和投資限制,中國美國商會指出,在華美企對此感到不安的同時,也認為這是爭取平等對待的途徑之一。
德語媒體:中國——是朋友還是敵人?
梅克爾結束訪華之際,德國媒體不約而同的關注這個問題。因為在兩國領導人相互握手、微笑示好的背後,有太多誰都不願意舍棄的利益和價值觀。
讓你真的敢生孩子 德國怎麼做?
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有消息顯示中國政府目前正在評估徹底取消計劃生育政策的可能性。德國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在解決方案上有什麼可以讓中國借鑑的地方嗎?
德語媒體:梅克爾訪華的四項任務
德語媒體多是抱著批判的態度看待梅克爾任期內的第11次中國之行。指出中國和德國是「難處的朋友」,中德關係已經被「恐懼因素」籠罩。和美國分歧不斷的同時,不代表德國和中國會成為最好的朋友。
美重奪競爭力第一 中國超越台灣
2018年全球競爭力年報出爐,美國重奪世界第一,香港退居第二位,新加坡則維持第三名。而中國則首度超越台灣,打進亞洲三甲。
德語媒體:美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中美第二輪談判受到德媒關注。《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川普虽然說在中美貿易戰中,華盛頓的解決方案是成功的,但他搞錯了重點,這難免會有後患。而《商報》指出,中美貿易緊張關係暫停,北京並沒有做出真正的讓步。
上一頁
第31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