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外匯儲備「三連增」
中國官方周一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實現了連續三個月的遞增,一月份外匯儲備增加了152億美元,不僅超過分析師的預期,而且創下了過去12月以來,單月增幅的記錄。
德語媒體:中國,擁抱你還是推開你?
在中美兩強相爭的時代,德國經濟究竟該如何自處?《奧格斯堡匯報》主編分析了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在對華政策上的猶豫搖擺。此外德國是否要效仿中國無人超市的商業模式,則是《每日鏡報》討論的話題。
德語媒體:中國人民很擔心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因擔心未來經濟的走向,以八仙過海之勢向境外轉移財產。另一方面,中國商業投資者在歐洲「買買買」企業的力度明顯放緩。這兩個現象都得到了德語媒體的關注。
貿易戰中神速立法 外國企業壓力山大
為了對美國在貿易戰中的要求有所回應,中國當局如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出外商投資法。這也給已經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帶來了難題。它們擔心,中國政府留給他們評估並針對現有法律草案提出修改意見的時間太少了。
德國經濟穩步增長的好日子是否到頭?
經濟穩步發展的好日子已經到頭?類似的警告不絕於耳。經濟研究人員也認為距德國經濟停滯不前已經為期不遠。不過儘管存在各種風險,但有專業機構認為目前德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尚未到頭。
德語媒體:疲倦的巨龍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經濟一直在迅猛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前不久中國官方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這頭長年騰飛的巨龍已經顯現出疲倦的跡象。
王岐山達沃斯演講 強調發展先於公平
參加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其主旨演講中再次重申了中國政府對全球化的力挺姿態,表示中國將繼續開放。而面對全球化眼下遇到的各種阻礙,他則表示,發展的問題只能靠發展去解決,還強調規則不能阻擋發展。
中國打噴嚏 德國要感冒?
「德國經濟隨著中國崛起和沒落」,這句話出自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之口。當前的幾個案例似乎印證了這個說法。
專訪:中國經濟治理模式還能撐十年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2018年降至28年來的最低,這一趨勢對全球景氣、對德國經濟將產生何種影響?德國之聲電視新聞就此採訪了瑞士聖加侖大學的資深貿易經濟專家馬庫斯‧威爾(Makus Will)。
中國2018增長6.6% IMF下調全球預期
中國公佈2018年經濟成長率後引發各界關注。由於中國官方的數據常被指不可靠,從多項指標看來,中國經濟活動比官方所稱的更大幅放緩。許多中國學者認為這與「國進民退」脫不了關係。
德語媒體:德國財長去北京 行程滿話題多
德國財政部長朔爾茨短短的訪華之旅安排的日程滿滿。他將會與北京談到哪些話題?他的小目標又是什麼?這些都是本周四德語媒體關注的焦點。
澤林視點:背水一戰
去年12月,中國出口大幅回落、投資萎縮、增長率向下修正。德國之聲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面對這種情況,更該憂慮的是西方,而非中國。
美國學者:中國經濟改革已經結束
談及中國的經濟現狀,一向反對唱空中國經濟的美國學者拉迪(Nicholas Lardy)在新書中一反常態,激烈批評中國現有的發展模式。他向德國之聲表示,習近平現在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落實改革的承諾。
德語媒體:絕境中反擊中國
代表德國工業界利益、一向對中國態度暖昧的德國工業聯合會(BDI)突然改變話鋒,對中國發起犀利的批評。在德國媒體看來,這是身處絕境的一次大反擊。
2019:「最好的一年 最差的一年」
無論是從宏觀的經濟數據還是從民間的擔憂情緒中都可以感受到,2019年的中國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一向「財大氣粗」的政府,如今深陷債務困境。
德語媒體:先是蘋果,再是大眾
新年伊始,在美中貿易爭端仍無轉機的陰影下,德語報刊的經濟版對全球經濟的走勢一片悲觀。德媒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定前景讓對出口和中國市場極度依賴的德國企業,尤其是汽車業憂心忡忡。
中國人對美國品牌仍情有獨鐘
對於像星巴克、吉列和耐吉這樣的美國品牌來說,中國就像是一個金礦。他們在這裡可以輕易超越其它競爭對手。所以當中美貿易官員坐到談判桌旁的時候,許多人都在好奇誰能更佔上風?
德語媒體:為川普对華政策點讚
在德國主流媒體中,美國總統川普一直是一個受到廣泛爭議的人物。但《明鏡》周刊專欄作者弗萊士豪爾認為,至少在對華政策方面,值得為川普总統點讚。
中國製造業兩年來首次萎縮
與美國的貿易衝突和全球範圍景氣降溫給中國帶來巨大壓力。與此同時,服務業增長。
投資者仍青睞德國 中國除外
本年度,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參股戴姆勒在德國引發爭議。不過,德國企業尤其受到美國和英國投資人的青睞。
中國工業利潤數據不佳 明年或繼續下滑
11月份,中國製造業利潤增長近三年來首度下滑,經濟專家預計,明年該數據會繼續走低。
德語媒體:中國真正改革?許個願還是可以的
新的一年裡,中國經濟將會面臨怎樣的局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共官方的紀念為何如此低調?周末的德語報刊,關心了這些話題。
限制外資併購德企 德國政府擬出新招
中國企業收購德國公司的行為引發越來越多的質疑。德國政府計劃提高關鍵行業的併購門檻,讓政府可以更大程度限制外資對德企的收購行為。
中國經濟疲軟 奢侈品行業處境艱難
貿易衝突和經濟疲軟等因素,使全球奢侈品工業也陷入困境。奢侈品行業在中國利潤豐厚的年代似乎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剁手」一代 離「剁命」還有多遠?
「美國人愛花明天的錢」——這種消費觀念已經被中國人熟知很久,而現在中國正在迅速接近。中國央行最新公佈的數據給中國年輕一代熟用手機APP貸款敲響了警鐘。
保護個人隱私:中國能否借鑑愛沙尼亞?
中國和愛沙尼亞都建立了數位公眾訊息系統,對個人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兩國的差異在於,中國政府進行嚴格控管,愛沙尼亞則積極爭取民眾信任。
專訪:面對中國,歐洲各國必須團結起來中國 創新
在漢堡峰會上,歐中貿易是否對等、中國推行產業政策是否扭曲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國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否構成威脅等問題都是焦點話題。歐洲議會德國綠黨籍議員、對華關係小組副主席布迪克費爾會後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
G20峰會:貿易戰成焦點 川普唱主角
川普的關稅大棒引發全球動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中國和歐盟會力爭讓美國改弦易轍,但前景並不樂觀。
民進黨敗選 「胡蘿蔔加大棒」的勝利?
蔡英文的民進黨在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中慘敗,是否意味著中國對台灣「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是成功的?此次選舉結果對兩岸關係的未來又意味著什麼呢?分析人士給出了各自的看法。
德國加速推出《移民法》 中國移民的新選擇?
為了應對德國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專業人才的缺失,德國歷史上第一部移民法現在千呼萬喚始出台。專業人士指出,對於想移民歐洲的中國人來說,新法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德語媒體: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寶座,中國來了!
《時代周報》指出,中國曾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大國,北京很快又會拿到這個頭銜,不過前路長遠,仍有差距,中國需要的是一個新的增長方案。《新蘇黎世報》則對中國的數字化監控感到憂慮。
德國對中國「心結」從何而來?
德中之間的人權對話步履艱難,經濟關係停滯不前。德國要想以自信的姿態與北京打交道,就需要對未來高科技進行戰略投資。
一分鐘 讓你瞭解進博會
進博會——中國又一個傾舉國之力組織的大型活動已經落幕。這是一個把谷歌和巡邏艇放在一起展出的博覽會,也是一劑中國給自己打下的強心針。
澤林視點:彼此彼此
克羅埃西亞在中國的首家旅行社開業。北京和札格瑞布彼此鋪上了紅地毯。德國之聲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巴爾干國家的開放絕不僅限於旅遊觀光。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馬雲們靠什麼發家?
未來中國經濟如果期待用技術創新來作為新型發動機,是否金融市場也要有所變化?
中國百姓眼中的上海進博會
作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發起者和策劃者,習近平認為進博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各國的"大合唱"。中國普通民眾能理解習近平的用心嗎?
長平觀察:我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紀念(上)
中國學者被禁止出境參加「改革開放40年」學術會議,感慨「恍如隔世」。時評人長平回顧在中國主流媒體撰寫紀念文章的經歷,發現自己從未停止表達對於「中國崛起」的質疑。
進博會開幕式:習近平的「暗語」
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只關注進口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毫無意外的再次以自由貿易捍衛者的身份示人。從他的講話以及開幕式嘉賓發言的順序安排上,都有一些隱性訊息耐人尋味。
中國間諜疑染指德國支柱產業
德國西南部的巴符州是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近年來,該州的企業愈發頻繁地成為中國經濟間諜行為的目標,作為當地支柱的汽車產業更是重災區。巴符州內政部在回復州議會的質詢時確認了這一消息。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體制向何方?
一場美中貿易較量,讓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色受到檢驗。經濟學者沈凌認為,當前的貿易戰並不可怕,但中國經濟未來要讓人看好,經濟轉型是否成功至關重要。
財政入不敷出 巴基斯坦總理訪華尋求援助
剛剛上任數月的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正在訪問中國,北京許諾將「堅定推進」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中國在南亞的重要盟友,伊斯蘭堡政府目前深陷財政收支危機。
伊朗之後 美國下一個制裁目標是中國?
下周一,美國就將正式恢復對伊朗的制裁措施。與伊朗進行石油等商品貿易的外國企業,將會遭到禁止進入美國市場的懲罰。世貿組織前總幹事日前則警告稱,美國今後有可能用這種備受爭議的做法針對中國,迫使跨國企業撤離中國。
習開腔看淡經濟 專家:實際或許更糟
中國經濟近期壞消息不斷,不只數字會說話,最高領導層終於也罕有地開腔「唱衰」,然而中國經濟專家預告實際情況或許更壞。
中國採購經理指數跌至兩年來的低谷
近期官方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國內需求的減弱,中國製造業增速跌至兩年來的低谷。這對身處中美貿易戰硝煙中的北京帶來了壓力。
莫迪日本行:加強安保和經濟合作
印度總理莫迪已抵達日本,臨行前接受日媒採訪時他表示,希望可以與日本在安保及經濟方面強化戰略關係。在川普主張"美國優先"貿易保護的背景之下,日本尋求擴大與其它國家的自由貿易關係。
房價陡然下跌 業主日日心驚
由於新房產的需求急劇下降,一些中國城市的開發商已將價格下調了約30%。因為對樓盤降價不滿,多個城市都發生了業主"房鬧"事件。
澤林視點:世界經濟火車頭剎閘
中國經濟增長率出現自10年前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值。然而這並非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專欄作者澤林認為,中國經濟降溫主要是內因。
古巴糖的出口與進口
古巴的製糖業曾經是該島的經濟支柱之一。目前由於大部分糖都用於出口,現已開始從法國進口糖。
德語媒體:增長率放緩 可怕的還在後頭
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放緩引起《南德意志報》的注意,該報分析了這與中美貿易戰的關聯並對北京政府的應對措施進行預測。《新蘇黎世報》則關注到中國在人工智慧、移動支付在國際上佔據的地位以及對西方國家產生的影響。
中國經濟前景何以「十分光明」?
中國副總理劉鶴周五接受了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國官方媒體的聯合專訪,表示中國經濟的前景十分光明,同時也委婉地批評了當前的「國進民退」現象。
上一頁
第30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