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最新經濟數據顯示景氣下滑趨勢
美中貿易戰打得越發激烈,雙方都不見妥協退讓。在此之際,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出中國經濟正出現景氣下滑的趨勢。
貿易戰陰影下 IMF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小幅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同時中國的服務業增長也出現滑坡。
中國官方對美國FedEx展開立案調查
針對美國聯邦快運(FedEx)不久前錯誤的將兩個華為公司的包裹運至美國後,中國官方表示將對這家美國公司展開立案調查。
貿易戰惡化:專家警告中國泡沫經濟來臨
面對中美貿易戰進入危險新階段,北京再次啟動宣傳攻勢安撫民心,除了有經濟官員出來掛保證要大家不要過度擔心,也有官媒配合寫文章,要人民相信共產黨和習近平總書記。然而,愈是這樣加大宣傳,愈有狂風暴雨欲來之勢。
經合組織:中美貿易爭端威脅全球經濟
周二,經合組織下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估,並敦促相關政府盡快就解決貿易爭端找到方案。經合組織表示,近來不斷激化的中美貿易爭端已經對全球經濟增長構成了威脅。
貿易談判陷僵局 中方向美連發警告
中美貿易談判陷入僵局之際,中國採取了更為激進的語態向美國公佈了繼續談判的先決條件。雖然舉行下一輪談判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還未確定。但中國官方已經向美國發出「不要走得太遠了」的警告。
川普关稅傷中國有多深?
自去年7月起,中國對美出口受到川普关稅政策的影響。關稅是否對中國經濟造成真正的傷害?中國是否挺得住?
政府扶持無力 中國經濟4月增速意外放緩
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2%, 是自2003年5月以來最慢增速,低於3月份的8.7%和預測中的8.6%。分析師預估,中國今年的增長率將被拖低到6.1%,接近30年來的最低點。
電信巨頭中國移動「登美」失利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周四投票否決中國電信巨頭中國移動申請在美營運一案。 聯邦通訊委員會表示除了此案外,他們正在審核另外兩家中國電信公司提出的申請。
專訪: 中巴經濟走廊面臨失敗?
投資數十億美元的中巴經濟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項目停滯不前。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卡拉奇的政治評論員和專欄作家納迪姆‧阿赫塔爾(Nadeem Akhtar)指出其中發生摩擦的一些原
德國自民黨主席借中國諷德國
為警醒德國人,德國自民黨主席在黨代會致辭中花了大量篇幅來描述中國的快速發展,並批評德國現行的經濟政策,他說,照這樣下去,大家都不得不學習中文這門非常艱深的語言。
德語媒體:增長的陷阱
儘管面臨眾多不利因素,中國經濟依然在快速增長。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又有哪些隱憂?中國經濟如今最急需的又是什麼?德語報刊評論、分析了這些話題。
德語媒體:天衣無縫的審查
德國相機製造商徠卡的廣告片中出現天安門廣場「坦克人」畫面,觸碰了北京最為敏感的神經。德語媒體關注到,中國國家審查機器的運作之嚴密,足以使這一風波迅速在網路上銷聲匿跡,就像有關1989年「六四事件」的所有內容一樣。
措施有效?中國今年首季增長超預估
儘管全球市場需求疲軟、中美貿易爭端仍在繼續,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仍超過預期。有專家稱,這與北京採取了一系列提振經濟的措施有關。
經合組織警告中國經濟面臨長期風險
工業國家集團經合組織提醒人們,要提防中國為推動經濟提供的巨額國家補貼會帶來長期風險。
南美地緣政治角力 蓬佩奧: 中國正摧毀委內瑞拉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上周五展開為期四天的南美出訪,並在過程中公開表示中國在南美洲的勢力擴張恐損害南美各國的利益。專家認為,南美洲將成為中美角力的新戰場。
德國工商界:制度競爭在上演 歐洲不再是乳酪
在中美貿易談判進一步進入膠著狀態,美國態度日益強硬的同時。歐洲似乎也找到了和中國對話時所應有的態度。德國工業界近日又發出呼籲:歐洲在過去幾年裡只關注移民問題,而中國則早已經做好了未來的遠景規劃。
中國在非洲--贊比亞調查(8): 盧薩卡的「中國味」
中文、中餐、中式討價還價——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有一個傳統的中國市場。這個日常生活場所,也成為了中國在贊比亞經濟觸角的一個縮影。
16+1峰會:克羅埃西亞的中國熱
參加第八屆16+1峰會的歐盟各國與中國簽訂了一系列協議。東道主克羅埃西亞希望能憑借中國的投資給本地經濟打上一針強心劑。
報告:中國養老金「坐吃山空」 2035年結余耗盡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了《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其中有關中國養老金2035年後有耗盡累計結余的可能性,中國養老系統「坐吃山空」的說法,引起了中國民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德語媒體:中國在中東歐的影響力日益壯大
中國總理李克強正在克羅埃西亞尋求加強雙方經貿合作的可能性,布魯塞爾則有人擔心,中東歐國家會陷入中國的「債務陷阱」。
IMF預測經濟增長:全球降 中國升
鑑於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暗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了今年度的增長預測值,但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卻做了向上的更正。
研究: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看重規模而非盈利
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近年來屢遭質疑,不少人批評中國投資者拿著國家補貼在競拍時出高價排擠對手。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的最新報告駁斥了這一「成見」。
德語媒體:此一時 彼一時也
中國經濟目前遇到的困難,與90年代的日本泡沫破裂是否具有可比性?面對中國企業的強有力挑戰,歐盟原有的反壟斷原則是否已經過時?德語報刊評論版關注了這些話題。
蔡英文母校藝術裝置引發兩岸學生主權爭論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最近展出的一個藝術裝置作品再次引爆了有關台灣是否是中國一部分,是否是獨立國家的討論。而倫敦校方的最新表態無疑讓北京歡喜,台北傷心。偏偏蔡英文還是這家學校的畢業生。
德國工業前途堪憂 指望中國帶來轉機
德國官方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作為經濟發展的「頂樑柱」,德國工業目前處境不佳,來自國外的訂單越來越少。甚至有專家稱目前下行走勢好比「自由落體」。如今,一些專家把希望寄託在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上。
歐盟官員呼籲阻止中國企業「搶購狂潮」
歐盟委員會主席職位競選人之一曼弗雷德‧韋伯呼籲阻止中國企業在歐洲的重要領域獲取太多權力。他還警告說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背後藏有政治動機。
德國出口商預期2019年營業額創新高
德國外貿業預期,今年的營業額將創下新紀錄。不過這一預期與若干先決條件掛鉤。德德國外貿和批發商協會主席賓格曼警告不要對北京採取閉鎖政策,"恐華症"毫無道理。
關稅戰促中國經濟改革?
川普用關稅的大棒推行「美國優先」的政策,引起企業界、各盟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兩黨成員的不滿。但這一政策的一個附帶效應卻得到川普反對者的支持:敦促中國改變現有的貿易政策。
德語媒體:選擇中國是被逼無奈
歐盟被中國挑撥離間,是否與德國此前力推的緊縮節約政策有關?中國推動經濟改革,其動機又是什麼?這些都是周五德語報刊評論版所關注的話題。
RCEP有望今年談妥 解中國燃眉之急?
新加坡透露,囊括16個亞洲大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有望今年成事。對遭受貿易戰和西方圍堵的中國來說,可能是陰霾中一則好消息。
德語媒體:中國新時代沒有來
人大會議和華為依然是熱門話題。德廣聯評論認為,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需要改變方向,然而本次人大會議上外界卻感受不到這一點。《新蘇黎世報》的文章指出,在美國促各國勿用華為的當下,歐洲應放下"川普眼鏡",考慮5G問題。
專訪: 經濟衝擊與獨裁政權的穩定性
政治經濟學家史宗瀚 (Victor Shih) 近期主編了一本探討經濟危機如何衝擊極權政府的書,並在該書的其中一章探討中國如何挺過十年前的金融危機。 在與德國之聲的專訪中,他從經濟衝擊與獨裁政權的角度分析中國經濟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德語媒體:誰說戰爭只有輸家?
中美貿易爭端到底促使中國作出了怎樣的讓步?北京當局又究竟應當怎樣來應對中國經濟降溫?這些都是今年全國人大會議的重要議題,也是德語報刊評論版周末關注的焦點。
澤林視點:山雨欲來風滿樓
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中國的稅率將調低,負債率則提高。
德語媒體:能捉老鼠的貓去哪兒了?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周二開幕,德語報刊紛紛就此發表了評論。其中,經濟增長目標的下調,成為最受關注話題。
人大開幕:經濟目標下修至三十年最低
每年一度的中國人大會議開幕,經濟成為本年最大焦點。 中國在近三十年來首次將經濟增長目標定到低至6%,引發諸多揣測。
美國經濟壓力山大 貿易戰邁入終局
根據報導,中美貿易戰在2018年使美國公司和消費者每月損失44億美元。隨之而來的關稅戰帶來的損失其實對於出口商傷害不大,而是轉嫁到國內商品和消費者身上。
人大前領導層緊張 習近平憂出現不穩
與美國的貿易戰和過量債務遏制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對失業和社會動蕩的害怕情緒在增加;黨內出現對習近平集大權於一身的不滿。今年人大會議前,中國領導人有些危機感。
德語媒體:師華長技以制華?邯鄲學步!
中國股市近期瘋狂上漲,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形勢喜人?面對經濟、科技、政治領域的全面挑戰,歐洲到底能否通過學習中國模式去抗衡中國?周末的德語報刊深入探討了這些話題。
反方:中國股市是畸形兒
金融學者賀江兵認為,「股市將成為國家重要核心競爭力組成部分」的說法荒謬絕頂。
正方:股市從未如此重要
會重蹈覆轍?還是會闖出一條新路?經濟學者沈凌認為,目前還不能簡單地下結論。
專題討論:中國股市春天又來?
2015年中國股災的悲慘景象仍歷歷在目,「股市將成為國家重要核心競爭力組成部分」的說法卻在近日頻頻見諸中國官媒。這一說法究竟釋放了怎樣的訊號?股市終於將迎來春天?還是政府又要動手「割韭菜」?德國之聲請兩位專家進行解析。
德語媒體:變革的世紀
美國在搞「閉關鎖國」,中國等亞洲國家在迅速崛起,歐洲人應當如何面對這一「變革的世紀」。德國聯邦訊息技術安全署對一款來自中國的廉價手機發出安全警告。這些都是德語媒體關注的內容。
中國P2P借貸泡沫破裂 行業重新洗牌
在發生多起欺詐、管理不善案件後,中國的P2P借貸業正在發生劇烈動蕩。作為與汽車銷售、房地產投資相關的行業,其動蕩是否會進一步導致中國宏觀經濟降溫?
德語媒體:歷史重演和「紅色細節」
面對目前西方國家對以華為為首的中國企業普遍的懷疑態度,德語媒體關注了德國學術界的另一種聲音。同時有德國媒體指出,美國如今對中國的各種指責,其實有史可鑑。
德語媒體:雀斑與文化自信
並非所有中國企業都甘心充當政府的間諜。《南德意志報》評論認為,不加區分地限制中國私營企業,反而會強化中國的專制政權。
專訪: 計劃生育侵蝕中國經濟
中美貿易戰的陰影籠罩著中國。觀察家都在緊盯著中國的經濟指標,稍微掉個0.1%就大幅報導「美國的制裁已經產生效應」。然而,比起不到一年的貿易戰,還有另一個更長遠的內在因素正在侵蝕經濟: 生育率。
德語媒體:「舊秩序」與「大革命」
中美貿易爭端是否會讓中國經濟元氣大傷?中國會不會像當年日本那樣陷入長期低迷?面對中國模式的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是否還有生命力?周五的德語報刊評論版,探討了這些與中國有關的話題。
出口一月「開門紅」 但經濟前景不樂觀
經歷了去年12月的滑坡之後,中國出口今年一月出人意料的實現增長,進口跌幅也小於普遍預期。不過分析師們,出口回升可能主要是基於季節原因,預計今後中國外貿前景仍不容樂觀。
上一頁
第29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