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歐商會信心調查: 疫情凸顯中國現有問題
中國歐盟商會發布2020年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副標題為「在迷霧中前行」,呈現出歐盟企業在全球經濟下滑、政局動蕩的背景下普遍感到迷茫,而新冠疫情又再雪上加霜。
聯合國專家:疫情下的北韓食品短缺
聯合國一人權問題專家周二(6月9日)警告說,北韓國內大範圍糧食短缺和飢饉現象有可能因將近5個月的朝中國邊界關閉和新冠隔離措施而更嚴重。
「地攤經濟救中國」靠譜嗎?
新冠疫情之下遭受重創的中國經濟,似乎想要抓住「地攤經濟」這根「救命稻草」,總理李克強近期多次為其「點贊」。然而,北京市委機關報刊發社評公開反對「地攤經濟」。經濟學家則指出,當下的這場討論,暴露了中國經濟改革多年來的思維誤區。
疫情後遺症 中國5月外貿愁雲慘淡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5月,全國外貿額較去年同期下挫9.3%,其中,進口貿易額出人意料地暴跌了16.7%。出口貿易額雖然略好於預期,但是也下滑了3.3%。中國低迷的外貿數據對德國經濟也構成了影響。
網傳前中共黨校教授發言:中共是政治僵屍 換人為當務之急
近日,網上流傳一段被認為是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的一次發言。在這段約20分鐘的講話中,蔡霞稱中共已是「政治僵屍」。講話的內容涉及修憲、經濟等話題,並多次直指習近平,稱他就是一個「黑幫老大」,挽救危局的當務之急是「換人」。
客座評論:地攤經濟的重啟與中國改革的宿命
中國政府希望以"地攤經濟"緩解就業壓力。政治時評人鄧聿文指出,"地攤經濟"的重啟以及市場改革的部署,表明中共也在被危機推動求變。而此事也說明,環境倒逼變革。
地攤經濟:中國經濟新冠時代救星?
地攤,這個承載著一代中國人記憶的東西幾近消失,如今又強勢回歸。隨著中國總理李克強一句它"是人間的煙火",是"是中國的生機"。"地攤經濟"如今成為了中國各地政府恢復就業的政策法寶。但一些"傷口"未癒合的民眾,卻並不買賬。
德語媒體:拿什麼政策面對你,中國?
全球衝突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歐洲和德國怎樣應對中國?《經濟周刊》採訪的亞洲專家給出了建議。而《南德意志報》的發表的一篇評論指出,德國政府必須準備好做出一個艱難的選擇。
香港國安法通過在即 川普警告「將行動」
美、英、德與歐盟先後對中國兩會倉促並強行推動香港國安法表示關切,呼籲中國尊重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與「一國兩制」下香港的高度自治。但在北京堅持下,香港國安法的通過看來勢在必行,西方國家只是口頭警告,還是真的會採取實際行動反制?
鐘南山:香港應放寬對大陸邊境管制救經濟
「旅行泡泡」(travel bubble)是由疫情得到控制的地方互相認可,方便人民在得到認可的地區自由流動。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最近開始建立起「旅行泡泡」,澳洲和新西蘭也是。中國現在也希望這麼做。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中國人大召開,香港「一國兩制」即將被判死刑?蔡英文開啟第二任期,防疫有成的台灣依然沒能獲得世衛大會的邀請。花3分鐘,看7張圖,速覽一周大事。
中國人大會議如何就經濟危機做出回答?
因新冠危機,中國的人大政協兩會延期二個半月後才開幕。海內外觀察家非常關注,兩會將宣佈採取何種措施推動經濟。
澤林視點:人大會前的緊張情緒
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北京將要歡慶抗擊新冠疫情的勝利。不過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在大幕背後,北京政府還是需要面對一些令其不悅的提問。
蓬佩奧指香港自治難評 彭定康:北京違一國兩制
中國召開兩會前後及香港9月立法會選舉臨近,北京對香港的動作引起國際關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一周內兩度評論香港問題,前港督彭定康也開腔批評北京的舉動,中國外交部對此強烈譴責。
德國智庫預測兩會:親民牌與靈活的增長目標
中國的兩會即將在嚴格的防疫及安保措施下登場。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專家認為,中國領導人將利用這次兩會進一步打造危機管理者的形象,取信於民,同時佈局GDP發展目標,指出某些領域的改革前景,為明年慶祝中共建黨100周年做好鋪墊。
兩會在即 中國等待經濟復甦
新冠疫情導致中國經濟停滯不前長達數月之久。現在經濟開始重新恢復,但步履維艱。人們希望本周五(5月22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能夠對中國經濟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專訪:歐洲人為什麼關心今年的中國兩會?
推遲了兩個多月的中國兩會即將開幕。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今年的兩會也尤其引起外界的關注。恰逢政協會議開幕前一天,台灣總統蔡英文舉行了就職典禮。兩會是否會對她的演講內容做出回應?站在十字路口的歐洲人期待中國拿出怎樣的經濟政策?
美號召企業撤出中國 川普鬆法規救經濟
川普上任後不斷號召海外製造商回美國設廠,有關討論在疫情阻礙國際貿易的背景下,再度浮上檯面。研究顯示,美國病亡人數在未來一個月內將增加2萬人,這使得美國經濟前景再蒙上陰影。
蓬佩奧:中國勿威脅駐港美國記者工作
北京兩會召開在即,外界關注中國會否進一步削弱香港自治,蓬佩奧再就此警告北京,否則可能影響香港報告,左右香港能否繼續享有特殊關稅地位。
中國經濟小幅反彈 大規模失業恐引社會動蕩
中國經濟因為疫情在2月大幅萎縮後逐步復甦,但零售與投資業持續疲軟。最令人關注的是可能高達20%以上的失業率,以及失業潮帶來的社會動蕩。
澤林視點:歐洲與中國交往的艱難一年
對歐盟來說,一直難以找到針對北京的共同路線。德國之聲專欄作者弗蘭克‧澤林(Frank Sieren)認為,新冠危機並沒有使歐盟的這一努力變得更容易,即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德國將面臨挑戰。
中國四月出口同比增長 專家: 好景不常
中國四月出口同比增長3.5%,為今年新冠疫情爆發後首次轉正。然而專家還不敢太樂觀,因為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才會逐漸會反映在中國的貿易數字上。
觀望兩會動作 蓬佩奧延交香港報告
北京近期加強對香港的動作,引起國際關注香港人權和一國兩制的走向。美國原定本月發布香港報告,但決定延至北京舉行兩會後提交。這是否為防北京有進一步動作?
德語媒體:新冠危機攪局一帶一路
《柏林報》聚焦新冠疫情下「一帶一路」的困境。《法蘭克福匯報》一篇評論則聚焦中美關係,文章指出,川普发出毫無意義的胡言亂語不僅會讓他失去公信力,也削弱了整個西方國家在與中國較量中的地位。
澤林觀點:新冠危機後沒有經濟救星
中國今年的消費慾望低迷,與家庭負債不無關聯。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北京還有刺激經濟的空間,但西方國家幾乎無法獲利。
加強疫情宣傳戰 北京意在何為?
上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在其官方網頁上刊登文章,駁斥疫情中有關中國的16個最常見謠言。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也發表系列文章中駁斥「謬論」。西方有觀點認為,面對疫情下中國不斷加強在海外的宣傳攻勢,歐洲國家領導人陷入前後兩難的境地。
疫情過後 中國還會是世界工廠嗎?
新冠疫情暴露出企業和政府在醫藥、汽車等各行各業過度依賴中國的問題。儘管如此,有專家指出,許多企業依然不會選擇在短期內打包走人,將生產遷出中國。
美國病亡人數突破五萬 中國政府憂心經濟
美國部分聯邦州出台解封措施,但是以紐約為代表的幾個州則堅持嚴厲防控,防止疫情反彈。中國疫情雖然繼續放緩,卻也面臨著經濟下行與疫情反彈的雙重壓力。在德國,衞生部長表示要更加重視新冠肺炎之外的其他疾病患者。
中國降低主要利率 繼續為外國投資者敞開大門
在戰勝新冠疫情的鬥爭中,中國再次降息,並考慮採取進一步來應對這場危機。
德語媒體:「文革以來的最大崩潰」
中國國家統計據最新公佈的第一季度經濟數據得到了德語媒體的廣泛關注。部分媒體以「文化大革命以來最大崩潰」為題,撰文分析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其中有批評性的質疑,也有樂觀的展望。
什麼樣的聲音?要中國為新冠疫情「買單」
新冠疫情全球流行,已經給多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也出現了向病毒溯源地中國索取賠償的聲音。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提出索賠的主要是一些媒體、機構和個人,很難對中國造成實質性威脅。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這次不是救星
《商報》說,中國的實際失業人數甚至會高達2億,這當然影響消費。再加上國家高負債,也難以推出巨額刺激方案。《圖片報》採訪德國外長,他呼籲北京展示透明度。
「中國經濟增長的時代還沒有過去」
中國最新公佈的經濟數字打破了幾十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紀錄。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宏觀經濟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 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持續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未來中國政府面臨的挑戰,也是全球各國政府的難題。
中國公佈一季度經濟數據: 近三十年首次衰退
新冠病毒到目前為止已造成中國境內超過4600人死亡,並在各地感染了超過 8.4萬人。中國境內疫情得到控制並且陸續復工,但最新一季的數據顯示,經濟層面的災難才正要開始。
德媒問能否向中國索賠 柏林不接話
新冠疫情全球流行,已經給各國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一些國家發出了是否應對病毒溯源地中國索取賠償的問題。現在德國輿論也出現了類似討論。
全球面臨經濟大蕭條 復甦與否取決於疫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經濟今年面臨大衰退,其嚴重程度超過十餘年前的金融危機。明年雖有望迎來有力復甦,但前提是全球衞生狀況必須實現明顯改善。
多國支持其企業從中國撤資 "去中國化"是否可行?
考慮到經濟上的利益與安全,加上國內失業率飆升,歐美多國近日計劃減少對華依賴。日本出資協助其企業從中國撤資,美國支持在華企業撤回本土,而德法也有相關措施,減少與中方之經濟合作。全球經濟格局或面臨洗牌,"去中國化"是有可能的嗎?
安倍政府助日商撤離中國
為因應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震蕩,日本政府將撥款22億美元,幫助在華的日本製造商撤出中國或轉移至其它國家。此舉是否將影響原本逐漸回暖的中日關係?
德語媒體:武漢的"零時刻"
世界經濟蕭條之下,中國經濟果真能夠實現全幅度的冷啟動嗎?現實令人警醒。此外德語媒體還關注了武漢經歷巨大封城措施之後的"零時刻"。
德語媒體:世衛組織緣何對北京熱情,對台北冷淡
在疫情危機期間,世衛組織為什麼常常對北京讚揚有加,又為何對台灣冷淡相對呢?《新蘇黎世報》分析了其中的幾個原因。而一位德企中國高管接受德媒採訪時則分析了哪些公司能夠挺住疫情衝擊。
在德美中感染新冠 醫療費誰來買單?
對於包括美國、德國和中國在內的各國醫療保險體系來說,此次新冠疫情帶來了專業上和財政上的雙重挑戰。如果不幸在這三個國家被確診感染,巨額醫療費由誰來承擔呢?
德語媒體:別拿中國當抗疫榜樣
中國經濟開始恢復運轉,這與正在艱難抗擊疫情的歐洲形成鮮明對比。然而《法蘭克福匯報》記者發表評論指出,歐洲人不應該妄自菲薄,更不能拿中國當範本。
中國全力重啟經濟挑戰重重
整整6星期,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基本停擺。現在,中國試圖採用一切手段,使經濟機器全面運作。然而,單有政治意願是否就能奏效?
德語媒體:能從中國學到什麼?
德意志電台和《焦點》雜誌希望能在逐漸重啟經濟的中國找到可以借鑑的地方;《南德意志報》關注到,中國的無症狀新冠病毒陽性者沒有進入確診的統計數字,而這違反了世衛的規定。
中國疫情恐死灰復燃? 德專家:一個月後或見分曉
中國官方近日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的疫情顯著緩解,但有民眾懷疑真實數字是否如官方報導的那麼樂觀。分析人士擔心北京將發展經濟置於遏制病毒之上。德國權威專家指出,隨著中國各地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也許一個月後疫情就會捲土重來。
德語媒體:中國難以獨善其身
德國《時代周刊》線上版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的疫情雖得到遏制,但經濟衰退的威脅和中美間的分裂讓人難以感到樂觀。德國「明鏡線上」報導,德國疫情最嚴重的北威州海因斯貝格縣公開向中國求助。
評論:一個更無微不至的國家
新冠病毒危機將對全球構成劇烈影響。德國之聲評論員Miodrag Soric認為,疫情不僅使許多人失去寶貴生命,各地經濟受到重創,人們對於政府的觀感也將出現轉變。
中國經濟二季度能恢復正常?
中國發改委綜合司副司長李慧周二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日前表示,中國經濟將在二季度恢復正常。不過,這位發改委官員並未提到,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其實是在近一個月前基於當時的全球疫情做出的這一預測。隨著疫情在全球各地爆發、升溫並觸發各國採取新措施,
德語媒體:禁飛中國,交通部長在想啥?
德國交通部長安德裡亞斯‧朔伊爾(Andreas Scheuer)計劃禁止來自中國和伊朗的航班在德國境內降落。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疫情下德國企業年度目標:挺過去
德國工商總會(DIHK)預測,新冠病毒造成的全球經濟衰退的程度恐怕會甚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工商總會負責外貿的總幹事福爾克爾‧特賴爾在接受馮克媒體集團旗下報社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下滑對德國企業的負面影響尤其大。
上一頁
第26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