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專訪:脫鉤不是中國的目標
中共19屆五中全會結束後,中國官員表示,美中經濟「脫鉤」既不現實,也是人們不願看到的。「脫鉤」到底是不是一個選項?有沒有付諸實施的可能?德國符茲堡大學的中國問題研究者和經濟學家費多麗(Doris Fischer)教授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專訪
專家:中國「雙循環」給德國經濟帶來機遇
周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十四五規劃」,其中著重提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模式,以及「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這一新的經濟發展戰略會給德國經濟界帶來更多機遇嗎?
德語媒體:中國和美國 誰是亞洲國家的好朋友?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亞洲之行引起了《商報》的注意,該報一篇文章指出,美國和中國正在亞洲爭奪盟友。此外,新冠危機之下中國加強了宣傳攻勢也是德語媒體關注的話題。
中國 – 新冠之年的失寵贏家
新冠之年即將結束之際,中國是為數不多的贏家:病毒被有效控制住了,經濟重新運轉,對中國疫情初期的批評變得蒼白。然而,中國與西方之間的鴻溝也在日益加深。
中共五中全會召開 經濟「雙循環」戰略旨在減少對外依賴
中共19屆5中全會周一起在北京召開,審議新的五年規劃。據稱,中國提出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旨在減少對外國的依賴。但是將如何實施目前尚不清楚。
客座評論:中共對美的持久戰
中共於本月底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討論「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客席評論作者鄧聿文認為某種程度上也可把是次全會看作謀劃對美打持久戰,因為兩個規劃的內容勢必同當下中美狀況高度相關。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中國經濟數據顯示復甦加快;川普和拜登最後一輪辯論較量;新冠病毒再次在歐洲快速蔓延;瑞典5G建設將華為中興拒之門外……
美司法部高官: 中國幫助北韓洗錢
北韓因發展核武遭到國際經濟制裁,美國官員周四出面譴責中國,表示北京雖然表面上與其他國家一起執行制裁,卻暗地裡協助北韓逃避制裁,取得軍事發展資金。
德語媒體:「中國孤島」
《法蘭克福匯報》駐華記者認為中國是新冠疫情下世界經濟中的一座「孤島」。雖然中國的經濟復甦無疑是一個亮點,但中國能否像上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再次拉動世界經濟,便令人存疑了。《世界報》探討北京想在北極開拓第三條絲綢之路的戰略設想是否與俄羅斯合拍。
過於依賴中國?德國車企不認同
儘管德國政界認為必須減少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但對於德國汽車廠商而言,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戴姆勒方面表示,在未來很長時間裡將繼續仰仗中國市場。
中國經濟交出「作業」 德國能否參考?
北京最新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在擺脫疫情造成的影響,有望成為今年唯一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面對這份「作業」,德國人心中有幾個問題:這成績可信嗎?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究竟可不可以學習中國在抗疫和扶植經濟方面的經驗?
中國第三季GDP增速強 疫情後經濟回穩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7到9月GDP同比增長4.9%,是全球目前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不過受到全球疫情影響,未來不確定性仍相當高。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過去的這一周,台海局勢依然緊張。習近平開啟了2.0版的「南巡」。德國正式進入第二輪新冠疫情高峰期。除了這些以外,還發生了哪些大事?德國之聲為您一一梳理。
中國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究竟是不是一項德政
在中國,老小區加裝電梯的政策已經在內地各個大城市推行了一段時間,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這究竟是不是一項德政?曾經留德的中國經濟學者沈凌聚焦了這一話題。
私營企業配合中共統戰工作? 歐盟商會憂慮深深
民營經濟和統戰工作?在歐盟駐華商會看來,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該組織日前發表了一份立場文件,從多方面對中共高層加強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要求表達了擔憂。
「內循環」能拉動中國經濟嗎?
在經濟增速放緩、外部環境不佳的情況下,中國領導人近期頻繁強調「國內大循環」,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更是指出,「內循環」絕非短期的應變措施。「內循環」究竟是否必要?實現「內循環」會又會有哪些困難?中國還需要採取哪些措施才能找到新的增長動力?
中國工業企業利潤連續4個月保持增長
中國今年8月單月的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9.1%,保持連續4個月的增長勢頭,但今年1至8月的工業利潤總數仍然低於去年同期水準。
德國與中國:誰更脆弱?誰更依賴誰?
在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國期間,歐盟對中國表現出更多的自信。歐盟的一個目標是在年底前和中國達成投資協議,在市場準入方面爭取更多平等,減少依賴。但對於中方,德國扮演著什麼角色?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又到底有多大呢?
德語媒體:艾爾多安緣何不再提新疆的「種族滅絕」
新疆維吾爾民眾的人權狀況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數年前譴責中國在新疆實行「種族滅絕」的土耳其現在卻同北京越走越近。
經合組織:疫情應對政策得力,全球經濟好於預期
經合組織表示,今年全球經濟不會像預期那樣萎縮。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防止了最壞局面的出現,但是從疫情中復甦的時間長於預期。該組織預測,今年只有中國經濟在增長。
中美關係緊張升級 投資額降至9年最低
一項研究顯示,由於雙邊關係緊張,美中之間的投資額在2020年上半年跌至9年來的歷史最低點。路透社報導稱,這可能會導致更多中國公司承受剝離美國業務的壓力。
中國國內消費8月首現年內正增長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今年8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71億元,同比增長0.5%,為今年以來首次正增長。法新社報導稱,中國官方正在努力推動國內消費領域,以刺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復甦。
德語媒體:中國開啟「雙循環」將對全球構成風險
德國《商報》指出,從長遠看,中國為了應對貿易糾紛提出的「雙循環」策略將對全球構成巨大風險。《每日鏡報》則關注中國與澳洲在南太平洋地區的競爭。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政策將碰壁
《新蘇黎世報》訪問了墨卡托中心的中國專家胡謐空,談及歐洲如何調整應對中國的姿態。《法蘭克福匯報》則質問,內蒙古是否將成為中國的下一個衝突根源?
中國駐澳公使:澳在新冠病毒問題上背叛了中國
中國駐澳洲大使館公使王晰寧周三發表講話時對澳洲发出警告,不要給中澳關係蒙上陰影。他表示,澳洲監管部門沒有批准一家中國公司對澳洲企業的收購,北京對此感到失望。此外,他還對坎培拉提出對新冠病毒展開國際性獨立調查提出批評。
小心中國惡意軟體Golden Spy!
工業間諜早已是在中國經商的西方企業需要戒備的一個問題。現在,德國安全機構發出警示,在華外企有可能無意中下載一種間諜軟體。
中國國企外派人員接種新冠疫苗?巴新拒絕入境
在全球還未正式有任何一款新冠疫苗完成全部測試的背景下,巴布亞紐幾內亞當局周五表示,已經拒絕據稱是在中國接受了新冠疫苗注射的中國工人入境,這些工人的僱主為一家中國國有礦業公司。
"摸著石頭過河」——漫話中共黨史術語系列之三
「摸著石頭過河」,是一句民間的歇後語,具體有三種說法:摸著石頭過河——穩當些;摸著石頭過河——穩穩當當;摸著石頭過河——步步穩妥。這三種說法,所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辦事謹慎,邊干邊摸索經驗。作為一種政治語言而琅琅上口,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事情
德語媒體:中美夾縫中的歐洲
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已經演變成囊括科技和政治領域的激烈對抗。在這場抗爭中,歐洲應如何捍衛自身的利益和價值觀呢?
地攤經濟回歸 白領辭職練攤
在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之下,街邊的地攤成為可以幫助振興經濟的法寶,有公司白領趁機辭職下海自己當老闆。但一些地方政府把小商販們限制在冷清的郊區。
中美貿易協定評估推遲 其中原因何在?
在中美關係不斷交惡的背景下,兩大國半年前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似乎已經成為維系兩國合作最後的紐帶。就在準備對該協議的成效進行評估之時,傳出消息,兩國高層推遲了這次「期中考試」。
客座評論:中國開啟經濟備戰節奏
中國官媒日前對習近平就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指示進行了宣傳,稱之為「重要指示」。對許多人而言,一個大國領導人,居然對「舌尖上的浪費」這種小事也要操心,是不是顯得有些小題大做?不過,如果從糧食安全的角度看待習的指示,或許就不會覺得大驚小怪。習在指
美要港貨標中國制 港商憂信譽受損
美國宣佈取消香港特殊經濟地位後,進一步改變97年以來的規定,要求將港產貨品改標為「中國製造」,這引起香港政府和商界的反彈。
德語媒體:禁微信是禁中國的生命線
《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文章認為,川普禁微信對境內外中國人來說相當於禁了一條相互交流的生命線。《明鏡線上》發文對中國公佈的經濟復甦數據表示懷疑。
專訪:想得好和做得好距離有多遠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判斷中國已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這是中國最高決策層會議首次公開作此判斷。在高品質發展階段中國經濟追求的是什麼?為此德國之聲採訪了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經濟學者沈凌。
為擺脫依賴 中國將開啟內循環
中國經濟政策的下一個5年計劃將走進內循環階段,以規避美國的打壓以及國際市場的困境。
7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創2011年以來最高增速
本周一公佈的7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52.8,同6月相比提高1.6個百分點,同時也創下2011年1月以來最高增速。
新冠危機重創在華德企
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新冠疫情。但是在華德國企業要等待比預期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北京可以為恢復經濟做些貢獻。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在人們漸漸對新冠疫情的消息產生疲勞感的同時,美國和全球各地的感染人數不斷打破新的紀錄。閆麗夢是誰?美國取消了香港怎樣的待遇?德國人對中美這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紀較量又是怎麼看的?是本周值得關注的話題。
德語媒體:如何阻擋中國崛起?
德語媒體指出,走過新冠疫情的中國對西方國家構成更大的地緣政治及經濟挑戰,西方唯有通過談判和平共處,同時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才能阻擋中國的崛起。
拒簽「一個中國」切結書 台駐港處長被迫回台
這是「港版國安法」實施後出現的新要求,該名處長拒絕簽署之後,簽證無法獲准延期,已經離開香港。此事件標誌台港關係的新挑戰。
中國強力落實全球收入徴税 新一波「割韭菜」?
中國政府要求包括在香港工作的海外居民按照相關稅法的規定,補交個人所得稅的消息成為近期中國社群網站上關注度較高的話題。尤其是針對香港中方雇員的行動,讓許多海外華人擔心自己馬上就要成為「割韭菜」的對象。
中國經濟由負轉正 二季度同比增長3.2%
幾個月前,中國才剛遭遇了歷史性的經濟衝擊,如今快速轉正,或是全球第一個擺脫疫情陰霾的經濟體。不過,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是負增長,遜於專家預期。
簽署《香港自治法》 川普:懲罰中國壓迫
美中再次為了香港撕破臉。華盛頓除了取消香港的特殊優惠經濟待遇,也通過法律制裁涉事官員。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國總統川普表示,沒有意願跟中國談第二階段貿易協議。
中國外貿回升
據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統計數據,6月份,在多個工業發達國家逐步取消新冠限制、經濟重啟的背景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外貿同比出現增長。
中國教育部新規 開網店、做博主也算就業
新冠疫情催生了經濟危機,加大了就業市場的壓力,中國也不例外。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教育部出台了一項新規,將「網路营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甚至「電子競技工作者」都列入了就業統計指標。
IMF下調全球預期 中國或是唯一免於衰退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周三(6月24日)稱,由於新冠病毒危機,世界經濟今年的萎縮程度將超過原已不樂觀的預期值。尤其是受新冠肺炎嚴重打擊的國家,情況更糟。
德語媒體:歐洲經濟繁榮與中國專制不可分割?
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果的歐中峰會,依然吸引了德語報刊的高度關注。《德國編輯部網路》認為,歐洲必須找到批評中國專制的正確方式。《商報》則問道:德國社會究竟願不願意為了價值觀而放棄部分的經濟富足?
歐洲經濟如何復甦? 傚法中國大建高鐵?
6月19日歐盟各國領導人召開影片峰會,其中最重要的話題就是設立至少5000億歐元的重建基金,促進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不過,在法國、德國、奧地利三國的經濟學家眼中,5000億歐元遠遠不夠。
新疫情陰影下 歐企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中國出現的新一輪疫情會不會讓剛剛成功起步的經濟復甦功虧一簣?會不會再度威脅到在華外企?在華歐盟商會表示,北京的疫情應不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整體恢復。
上一頁
第25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