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皮尤:九成美國人視中國為競爭者或敵手
皮尤中心的最新調查顯示,48%的美國民眾認為,限制中國的影響力應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項首要優先事務。與此同時,對於中國人權政策的憂慮增加。
德語媒體:中國的經濟藍圖
本周五,中國的人大會議將在北京召開。經濟轉型將是本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中國領導層希望中國能在2035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世貿組織新任總幹事上任 擔子重任務多
世貿組織迫切需要新動力。奈及利亞人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被寄予厚望。3月1日是她履新總幹事的第一天。
美凖貿易代表戴琪出席聽證 誓言讓北京履行承諾
美國的候任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戴琪25日出席美國參議院的任命聽證會。她稱支持把關稅當做對抗中國經濟模式的工具,並稱中國是一個極其強大的競爭對手。
美候任副財長:將對抗中國不平等的經濟行為
美國候任副財長阿德耶莫(Wally Adeyemo)將在周二的提名聽證會上聚焦美國的經濟繁榮與成長,會中也將討論美國如何對抗中國不平等的經濟行為。
2020新冠年 中國世界出口冠軍地位加固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fo)提供的數字,中國擴大了與其最強硬對手美國和德國之間的距離,進一步鞏固了其世界出口冠軍的地位。
英國經濟去年嚴重萎縮
受新冠疫情影響,去年英國經濟嚴重萎縮。但第四季度有所回升,帶來一線希望曙光。
中國反壟斷指南出爐 整肅科技平台「二選一」
中國反壟斷風暴持續燃燒,當局對外徵求意見短短三個月後,公佈對平台經濟的反壟斷指南最終版,「二選一」也涵蓋在內,讓許多大型科技公司面臨更多壓力。
新冠之年:中國市場成為德企業務支柱
根據德國商會對在華會員企業進行的商業信心調查,四成左右企業表示2020年在華業務實現增長。大多數受訪企業對歐中全面投資協定寄予厚望。不過,防疫措施下的嚴格入境限制,以及繁雜的行政手續和法律規範,仍然令在華德企感到頭疼。
台灣GDP增長30年來首超中國
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2.98%,成為新冠疫情期間全球表現最強勁的經濟體之一,並在30年來首次超過中國。
IMF看好2021:中國經濟將增長8.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周二預測,在疫苗的幫助下,2021年全球經濟將強勁復甦。其這次給出的2021年全球增長數字比三個月前更加樂觀,同時尤其看好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回暖。
德語媒體: 私企也姓黨 經濟怎會好?
《奧格斯堡匯報》點評了歐盟最新公佈的《歐中投資協議》文本,指出問題的關鍵是歐洲能否出賣政治價值觀來換取中國的經濟讓步。《商報》則擔心,北京的「國進民退」策略會損害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能力。
外國投資全球最多 中國經濟持續擴張
疫情下,中國成為2020年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為中國經濟帶來了1630億美元,去年第一的美國外國直接投資則大幅縮水。
拜登會繼續對華貿易戰嗎?
"美國優先"之後的政策會是什麼?拜登將如何接手中美貿易戰?他會取消川普的對華懲罰性關稅嗎?
中國2020年經濟增長2.3%優於預期
中國18日公佈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GDP總量首度突破100兆元,全年經濟增長率為2.3%,顯示該國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經濟復甦力道仍強。
客座評論:中美系統性競爭開啟 誰能搶佔經濟先機?
2021年是中美「系統性競爭」的正式開始。西方可能還蒙在鼓裡,但中國政治精英早已把這種壓力列為議事日程的重頭戲。享有疫情復甦經濟紅利的北京能否打響這頭一炮?
「中國好,德國受益」
儘管發生新冠第二波疫情、限制措施強化,去年11月,德國出口連續第7個月增長。
德語媒體:新冠危機將讓中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
德國門戶網站t-online發表文章,探討新冠危機是否將讓中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新蘇黎世報》聚焦中國如何試圖在德國和歐洲搞」統戰「。
喜中有憂 中國經濟忐忑邁入2021
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是唯一一個實現經濟增長的大國。不過,整體疲軟的全球經濟、並未平息的貿易戰,仍有可能拖累2021年的中國經濟。
中國賣家佔領2020美國聖誕消費市場
這個聖誕節,很多美國消費者發現自己為親友預訂的聖誕禮物絕大部分來自中國。同時,美國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印象也在發生改變。
華爾街2021展望:從一個最高走向另一個新紀錄?
專家們相信,2021年,華爾街股市亦將上行。不過,他們也建議,審慎選擇投資戰略,因為,不是所有股票都能保證有豐厚回報。
大趨勢預測:重返全球化
新冠大流行瘟疫重創全球化:貿易蕭條、對中國的依賴性暴露無遺。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化重又活躍。只是,與大瘟疫爆發前有所不同。
歐中投資協議「完成談判」
中國與歐盟、德國、法國的領導人召開了遠程視訊會議,隨後共同宣佈延續了7年的歐中投資協議「如期完成談判」。為此歐盟發表公告。此前德國之聲獲得歐中協議相關內容,專家分析了其中的利弊所在。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新戰略給德國敲響警鐘
在這個動蕩的2020年,新冠危機讓不少德國經濟界人士意識到過度依賴中國造成的風險。
專家:中國經濟總量將於2028年超越美國
12月26日,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最新公佈的年度報告預測稱,該機構的專家們認為中國將於2028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北京立案調查阿里巴巴 官媒:加強反壟斷
阿里巴巴與螞蟻集團24日接連傳出將遭中國政府調查與約談。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在一篇評論中表示,此舉是要加強在網路领域的反壟斷措施,促進平台經濟「健康發展」。
德語媒體:中國猛於病毒也
《商報》擔心,歐盟為了趕在年底前與中國達成雙邊投資協議,正在出賣自己的價值觀。《奧格斯堡匯報》則指出,憑借疫苗,西方國家遲早能控制住疫情,但是成為疫情贏家的中國今後將越來越難對付。
德語媒體:中國走向世界經濟的寶座
德國《焦點》雜誌文章認為,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推動和新冠危機的影響下,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頭號強國已無法阻擋。德國電視一台每日新聞關注了世衛專家棘手的赴華尋找新冠源頭之行。
德語媒體:歐中投資協議「操之過急」
歷時七年談判的歐中投資協議或將在年終前出現突破。德語媒體認為,在美國政府換屆前達成此協議,不僅會影響跨大西洋關係,也將削弱歐洲對華談判地位,向中國傳達出錯誤訊號。
德語媒體:西方救市 受益的卻是中國
中國11月外貿順差創下歷史新高,讓德語報刊憂心忡忡。《法蘭克福匯報》指出,西方國家用於刺激本國經濟的資金,到頭來都流向了中國。《法蘭克福評論報》則警告說,和中國人簽的每一筆合同都在加強對中國的依賴。
新冠危機過後:中國外貿火爆
中國外貿已從年初的驟降狀態恢復正常:根據該國海關總署提供的數據,11月份,出口增幅出乎意料,貿易順差繼續擴大。
客座評論:刺激消費與刺激生產 - 中美疫情的不同對策
2020年臨近年底,折騰了一年的新冠病毒迎來疫苗的好消息,似乎是即將收尾。在此回顧一下各國的應對措施,尤其是宏觀經濟對策,頗有意思。
中國想稱霸全球? 美國提出的三大證據
美國最高情報官員拉特克利夫說中國不只對美國,也是對全世界民主和自由的最大威脅。他的證據是什麼?
中國經濟復甦 德企獲利
中國新近發布的PMI數據顯示,製造業景氣創數年來新高。分析認為,儘管供給側的復甦遠快於需求,不過,中國經濟逐漸恢復活力對德企是個好消息。
德駐華大使:德海軍存在利於印太地區穩定
德國駐華大使葛策接受香港《南華早報》採訪時在中德關係、中國人權、德國印太戰略等等問題上表態。他強調,德國海軍在當地的存在有助於印太地區穩定,目前尚未確定巡防艦的具體路線。
經合組織:明年全球GDP將恢復疫情前水準
經合組織表示,在疫苗推出和政府支持下,世界經濟將捲土重來實現復甦。但是到那時,新冠流行病會給許多國家帶來一些痛苦而持久的打擊。
中國經濟PMI:工業增速強勁 就業壓力仍存
本周,中國官方和財新先後發布其PMI指數。官方數字顯示,需求仍不足,就業市場仍有壓力。財新專家則提醒,退出疫情期間的寬松措施要穩妥進行。
自由貿易:"美國已經失去影響力"
在中國的主導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RCEP誕生。貿易專家Rolf Langhammer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分析了RCEP對全球化和歐盟的意義,以及這個自貿協議對下任美國總統會產生的影響。
「沒有中國,我們的營業額不會這麼好」
疫情之下,德國一些企業與中國的關係愈發緊密,雖然德國政府擔心由此對華的依賴程度會加強,但除此之外沒有其它選項。
智庫:德國在諸多領域嚴重依賴中國
德國智庫的最新研究表明,在很多領域德國對中國產品有著很大的依賴性。這些領域貫穿電子、醫療和化學產品。但同時專家指出,對這種依賴性不必過於擔憂。
拜登倚重國際組織 團結盟友制衡中國
川普政府多次抨擊多邊組織,並指世貿對美國不公而阻擋世貿新任總幹事任命,使得這個全球貿易爭端解決機構陷入癱瘓。拜登表示自己將有不同做法。
消費帶動中國經濟繼續復甦
10月份中國宏觀經濟延續了復甦態勢。據中國官方本周一公佈的數據,10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9%,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長4.3%,餐飲收入增速年內首度轉正。
評論:用自貿協議束縛中國
德國之聲評論員Martin Fritz認為,亞洲國家通過簽署世界上最大自由貿易協議展示了他們的戰略思維能力和政治遠見,同時也凸顯出,中國的崛起不能靠對抗的手段來阻止。
中國推長江經濟帶 習近平:暢通國內大循環
中國下一個階段發展的模式「雙循環」將是什麼模式?從習近平近日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可以一探究竟。
德國從中國進口額創新高
據德國聯邦統計署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德國自中國進口貨物佔到進口總額的11.3%,再創歷史新高。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德國各界一直在討論要減少對中國的經貿依賴。
世界疫情下的中國雙11購物節
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11月11日再度推出一年一度的單身購物節,希望疫情後經濟復甦之際,透過消費者對折扣的渴望沖高營業額。此前中國暫停了螞蟻集團的中港上市計劃,使阿里巴巴損失了近760億美元市值。
德語媒體:中國何以遲遲不向拜登祝賀?
世界各主要國家對民主黨人拜登參選獲勝表達祝賀之際,中國官方卻遲遲不肯表態。而在四年前川普当選之際,中國曾是最先發去賀電的國家之一。
德國經濟:沒有那麼糟,只有這麼糟
「德國經濟五賢人」在其年度報告中預測,德國經濟今年衰退的幅度「只有」5.1%,好過之前的擔憂。此前有專業人士預測今年德國經濟可能出現10%的下滑。因此儘管遭遇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今年德國經濟蒙受的損失仍低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
什麼疫情?什麼危機?中國繼續高速造富
誰說2020新冠之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從美金融財經媒體富比世發布的2020年「中國400富豪榜」中可以明顯看出「富人更富」的大趨勢。從數字上來說,中國已經妥妥取代了美國「造富之王」的地位。
美國大選 中國在看:經貿是關鍵
從中美貿易戰,到圍繞華為的紛紛擾擾,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正面臨著考驗。中國希望兩國關係有新的走向,誰入主白宮或扮演重要角色。
上一頁
第24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