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立陶宛今秋開駐台辦事處 經濟部長:中國政策不符合人權標準
立陶宛經濟部長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透露,預計最快今年秋天會在台灣開立辦事處。專家分析,立陶宛近來一連串友台的舉動符合該政府以民主自由核心價值為主的外交政策,並在亞洲拓展外交多樣性。
從排華到融入: 巴拿馬華人社區40年巨變
今天到訪巴拿馬的人都會注意到華人在各階層和角落的存在,估計有30萬名華人華裔居住在這430萬人口的年輕共和國。中國新移民湧入40年後華社變化明顯,但融入社會的美夢能否成真仍待觀察。
德語媒體:共產黨為什麼不應該幹掉私營經濟?
中國的私營企業家變得過於成功時,他會經歷什麼呢?馬雲有著親身體會。德語媒體發表評論指出,成功的道路萬千條,中國也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但是如果中國經濟「缺少蓬勃發展的私營領域,創新和生產力的可持續增長是絕對不可想像的」。
中國經濟繼續增長
周三中國官方公佈了6月份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儘管該指數略降,但分析認為中國製造業仍有望繼續擴張。
世界銀行:中國經濟今年有望增長8,5%
根據世界銀行的一份預測報告,今年中國經濟強勁復甦勢頭可能超過預期,增長幅度或達到8,5%。
「曲線救國」:一帶一路盯上漢堡「福地」
在歐洲的14座港口背後,人們可以看見中國東家的影子。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部署。批評者則對這種擴張帶來的後果發出警告。
慕尼黑安全指數出爐:如何看待「中國威脅」
拜登訪歐之際,聚焦全球安全政策事務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SC)最新推出的安全指數顯示,全球各國民眾對「中國崛起」所涉威脅的看法十分不同。
澳總理莫里森呼籲改革世貿對抗經濟脅迫
在啟程飛往英國參加G7峰會前,澳洲总理莫里森呼籲健全並修正世貿規則,在不良行為發生時對其進行有效懲罰,從而對抗經濟脅迫。
中國歐盟商會年度調查:這裡沒有危機
在中國的歐洲企業希望進一步加強其在華業務。中國歐盟商會的最新年度調查顯示,這些企業在華生意進展得格外好。不過也不乏抱怨聲音,商會主席特別談到了中國商業生活愈加政治化的問題。
西門子前總裁:歐洲低估了中國「一帶一路」的影響
西門子前總裁、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PA)主席凱颯近日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向德國政府和企業提出建議,德國「不要站在中國的對立面,但同時也要努力尋找替代方案」。他說,一個出口國無法承受貿易爭端,但也不能依賴一個不可預測的外國市場。
中國5月進口激增 出口低於預期
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5月份出口同比增長27.9%,增速有所放緩;進口同比激增51.1%,是十多年來最快的年度增速。
劍指中國?歐盟"國際採購工具"呼之欲出
歐盟27個成員國達成一致,針對那些不開放本國公共採購市場的第三國投標人,將提高公共合同的招標門檻,這意味著或者明確排除這些國家的投標人,或者在其投標中加入溢價。《法蘭克福匯報》文章指出,該新政主要是針對中國。
原料價格上漲困擾中國企業 PMI小幅回落
由於原料價格不斷上漲,今年五月的中國經濟發展數據出人意外地出現下滑。這已經是採購經理指數連續第二個月出現下滑。
美眾院又提抗中法案 盼提升經濟向北京施壓
在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之際,美國眾議院的外交委員會25日再提一項對抗中國的草案,其中還包含了加強支持台灣和香港民運人士的條款。該法案最快下個月會通過委員會。
德語媒體:中國在奔跑 歐洲在散步
《世界報》擔憂地指出,儘管中國面臨老齡化危機,但是中國學生中的高材生數量依然遠遠超越歐美。《明鏡周刊》則認為,中國模式正在徹底攪動全球經濟,而德國企業似乎還沒有適應這一點。
德語媒體:供應鏈法缺乏現實意義
德國擬議中的供應鏈法,要求德國企業承擔捍衛人權的義務,不得同踐踏人權和使用強制勞工的供貨商開展合作,否則將面臨高額罰款並承擔刑事責任。
德語媒體:歐洲經濟被中國滲透 怎麼辦?
《商報》刊發評論認為,如果歐盟不加以警惕,歐洲經濟將很快「中國化」;但是如果矯枉過正,也會導致歐洲企業在面對中國企業時喪失競爭力。《證券報》則指出,鑑於中國內需持續疲軟,疫情後經濟猛烈復甦的勢頭很有可能戛然而止。
中國工業產出遇瓶頸 經濟復甦「基礎尚不牢固」
中國工業投資消費四月增速進一步放緩,零售額也大幅低於預期。中國國家統計局官員表示,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可能影響中國經濟復甦,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
德國出口強勁復甦 中國市場功不可沒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出口型企業已經渡過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危機,重新回到增長軌道。而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德國出口業預計會有進一步的良好表現。
中澳經貿在敏感行業已經開始「斷交」了嗎?
中國宣佈無限期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一切活動,此舉顯示出中國政府政治上的不滿。有專家認為,中澳經貿在敏感行業已經開始「斷交」且趨勢會持續下去。
中國四月份外貿表現超出預期
中國經濟正從新冠疫情中穩健復甦。與去年同期的低基數相比,今年四月外貿出現強勁增長。德國也從中國強勁的消費需求中獲益。
美將領:中國在非洲擴張的威脅日益增長
美國負責非洲事務的最高級將領湯森(Stephen Townsend)說,北京希望在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建立一個能夠容納潛艇或航空母艦的大型海軍港口,這也增加往後中國為美國帶來的威脅。
再次反擊:中國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活動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5月6日在其網站上發表中英文聲明,宣佈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一切活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之後表示,中方作出必要正當的反應,澳方必須對此承擔所有責任。
德語媒體:「中國陷阱」與「中國情結」
《法蘭克福匯報》批評德國企業高管面對中國的人權問題,由於受到經濟利益的牽制而不敢發聲,是為「中國陷阱」;而《商報》則評論認為,西方對中國的態度從過去的「優越感」轉變為被宿命論支配的複雜「中國情結」。
中國蟬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德企太依賴中國?
中國連續五年保持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德國經濟部批評,中國從歐洲的開放市場中獲利,德國企業卻在中國受到掣肘。基民盟議員呂特根認為,德中貿易是一段雙向關係,德國應致力讓中國市場保持對德國的依賴性。
德語媒體:雙贏互惠的德中關係已經成為歷史
周三舉行的德中政府磋商期間,德國總理梅克爾談及了中國的人權狀況,認為夥伴關係中「更應開誠布公地提出批評」,而中國總理李克強則表示「中國內政不容干涉」。
阿爾特邁爾:德中經濟合作必須消除歧視
周三德中經濟磋商開始前夕,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他表示,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合作,令德中兩國都受益匪淺,但必須消除歧視現象,合作才能擁有穩固的基礎。
OSCE智庫:對華合作關乎後疫情時代復甦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近期發布的一份有關中國「一帶一路」項目的研究報告指出,歐亞各國應該與中國在存在共同關切的領域加強合作,這將對相關國家在疫情之後經濟社會恢復運轉發揮重要作用。
全球軍費未受疫情影響 中國連26年增長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指出,即便新冠疫情使全球GDP縮減了4.4%,2020年全球軍事支出仍增加了2.6%。其中,中國軍費已連續26年增長。
加密貨幣全盤猛跌 個中緣由眾說紛紜
有消息稱,拜登計劃對虛擬貨幣的玩家徴税。話音未落,比特幣等一眾加密貨幣就開始下跌。也有人認為,這輪虛擬貨幣暴跌同中國近期加強監管煤礦安全生產的措施有關。
德語媒體:強大的中國 是福也是禍
中國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出現18.3%的增幅,該國市場對汽車的高需求給德國汽車製造商的總銷售額做出了決定性貢獻。《奧格斯堡匯報》關注到德中緊密的經濟聯繫,指出對德國來說中國的強大是福也是禍。而《世界報》則注意到德國在新疆議題上的沉默。
德語媒體:撕毀「一帶一路」協定 澳洲让习近平丟臉
澳洲公开廢除維多利亞州和中國政府簽訂的「一帶一路」協議,《商報》指出,對習主席來說,澳洲此举讓習近平失了顏面。《法蘭克福匯報》也指出,澳洲又一次惹惱了自己的大客戶。
美再提抗中法案 人權與經濟戰略雙管齊下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21日壓倒性通過一項在人權與經濟領域向中國施壓的法案,該法案除了獲得跨黨派支持外,白宮也表態期待在相關領域跟國會合作。
德語媒體: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跡還會撐多久?
中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長出現了18.3%的創紀錄增幅。《經濟周刊》指出,如果從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中得出結論,認為中國的增長將保持下去,那就錯了。《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到德中法三國領導人的氣候峰會,指出中國正努力尋找同盟對抗美國。
中國第一季度GDP增幅創紀錄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受到新冠疫情嚴重衝擊。而現在中國經濟卻創下了三十年以來季度增幅的最高記錄。種種跡象顯示,中國政府嚴苛的防疫政策收到了成效。
以阿里巴巴為鑑!34家中企被要求自查、整改
在阿里巴巴182億元的罰款落槌後,中國三部委聯合約談34家網路平台企業,要求「充分發揮阿裡案的警示作用」,並要求各平台在一個月限期內全面自查、徹底整改。約談與會的包括百度、騰訊這樣的龍頭企業。
高額罰款後 阿里巴巴股價強勁上揚
儘管中國國家市場管理總局周六對阿里巴巴課以23億歐元的高額罰款,但阿里巴巴股價仍在周一實現了百分之八的增長。另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針對阿里巴巴的整改仍在繼續進行。
制裁重創伊朗經濟 中國填補市場空白
圍繞伊朗核問題的談判正在慢慢重啟,美國何時才能解除制裁還是一個未知數。與此同時,中國正利用美國制裁的時機,積極填補西方企業撤離後在伊朗市場留下的空白。
IMF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8.4%
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在去年2.3%的基礎上反彈實現高增長,美國則依靠拜登政府2兆的基建計劃推動GDP。
中國:是夥伴還是對手?
對於德國而言,中國在經濟和貿易領域的意義毋庸置疑。那麼,如今中國是夥伴還是對手呢?我們以德國企業依必安派特(EBM Papst)為例,看看對於德企而言,這意味著什麼。
新疆棉事件繼續延燒 專家:北京「經濟綁票」
中國政府發起的新疆棉話題仍持續在中國社媒上發酵,法學專家滕彪告訴德國之聲,他認為中國政府「經濟綁票」的作法可能產生反效果,讓國際社會進一步關注新疆議題。
德語媒體:中國在緬甸的尷尬境地
剛剛過去的周日,緬甸有多家中國企業遭到襲擊,至少兩家中資工廠被縱火燒毀。動蕩不安的緬甸政局中,中國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德語媒體:中國技術自主,德國怎麼辦?
中國的下一個奮鬥目標是實現工業技術領域的自給自足,這對德國經濟界來說,不啻為一個噩耗。
歐議會最大黨團出台中國戰略 直面體制競爭
歐洲議會中最大的政治力量最近推出了針對中國的戰略文件,為歐盟制定下一步的中國政策提供政治參考意見。其中既肯定了繼續與中國對話的必要性,又突出了「嚴格對等原則」,也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重要性。
賣成白菜價 德國領跑歐洲電動汽車市場
如果把歐盟看作單一市場,全球最大電動及混合動力汽車市場的頭把交椅就已經不再屬於中國。同時德國是歐盟各國中,電動汽車(EV)保有率增速最快的國家。電車在德國已經賣出了「白菜價」。
德語媒體:中國代價高昂的經濟騰飛
中國計劃在2060年全面實現碳排放中性,然而就剛剛發布的五年計劃來看,短期內,中國的碳排放還是會進一步增長。
牛年「開門紅」 中國出口今年前兩月猛增60%
新冠危機給全球多地的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不過中國的出口貿易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強勁增長。因為擔心疫情擴散,中國呼籲員工不要像往常一樣回家過年。許多公司春節期間照樣上班,許多出口訂單可以提前完成。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川普暗示會捲土重來。亞裔女性第一次抱得「金球」。兩會、疫苗、孟晚舟和緬甸都是這周的關鍵詞。我們用七張圖告訴您這一周以來的大事。
德語媒體:中國崛起將受阻
星期六的德語報刊,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正在召開的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每日鏡報》注意到,中國軍費將繼續快速增長,認為這會間接影響歐洲利益。《商報》則分析了北京謹慎調低經濟增長目標背後的原因。
人大看點:中國經濟增速目標6%以上
就在外界關注世界疫情下,北京會否做出比較保守的經濟增速估計,但看起來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依舊有信心能夠重振雄風。
上一頁
第23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