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美副國務卿:「已做好與中國激烈競爭的準備」
美國副國務卿舍曼本周出訪印度,她在參加印度思想峰會時表示,美國會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與中國合作,但在美國或夥伴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將挑戰中國。她也強調,經濟脅迫不是建立一個強大國際經濟的途徑。
德語媒體:中國的債務新政牽動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債台高筑的基礎之上。現在中國政府要大幅調整債務政策,而此舉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
德語媒體:戳不得卻又不得不戳的泡沫
恆大危機,繼續引發德語報刊的密集關注。《南德意志報》指出,整整一代中國人從來沒有經歷過嚴重的經濟危機,而恆大破產卻有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全面崩盤。《新蘇黎世報》則分析,北京如果著手處理債務頑疾,同樣可能導致經濟劇烈震蕩。
中國缺電危機:俄羅斯稱收到北京請求幫助
中國缺電危機正在快速擴大,除了企業工廠被迫停產,民眾生活也受影響,官方強調確保「民生用電」,做得到嗎?
工廠停工、居民困電梯 中國為何大限電?
中國限電停電,造成工廠停工減產,有人受困電梯,目前官方解釋是因煤炭緊缺導致供電緊張,真實原因為何?繼續限電會影響中國經濟嗎?
北京是否會出手救恆大?
這家中國大型房企陷入困境正值北京捶打私企、加強監管經濟之際。目前,恆大命運難卜,中國政府加大了干預措施,據稱設立了資金託管專戶。同時也有學者指出,無論北京是否施救恆大,中國經濟都會受到重創。
評論:德國必須了斷梅克爾的中國情結
多年來,柏林一直縱容中國,希望數以億計的歐元投資能促使中國放棄獨裁。德國之聲記者Ashutosh Pandey認為,北京的好戰態度表明,這種策略已經適得其反。
IMF總裁捲入假造中國數據醜聞 遭英媒抨擊應下台
現任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日前遭指控曾施壓員工調整數據,以提升中國在一項經濟報告中的排名。英國《經濟學人》社論重砲指責格奧爾基耶娃,認為她應辭職來維護國際金融機構的信譽。
新路線壓縮外企角色 歐企憂心忡忡
中國歐盟商會年度立場文件顯示,中國當局的新經濟路線引起歐洲企業嚴重憂慮。黃金年代已然結束?
中國力推產業鏈改善升級
新冠疫情重新定義了中國決策者看待工廠的方式。廠房不再只是舊經濟的骯跡,而是具有戰略價值的資產。北京希望將中國製造業向價值鏈上游轉移。
德語媒體:梅克爾的對華政策缺乏遠見
梅克爾歷時十六年的總理生涯即將結束,下一屆德國政府將會採取怎樣的對華政策已然成為當前聯邦大選中的熱門話題。
中國經濟現狀: 明暗並存
中國經濟看上去勢頭正旺,對外貿易和工業生產蓬勃發展——至少在看統計數據的時候是這樣的。不過在很多領域,都值得再仔細看看。
IMF總裁遭控提高中國排名 世銀停發《營商環境報告》
世界銀行表示,將停止發布有關國家投資環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原因是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有世行高層官員為提高中國在 2017 年的排名而向員工施壓,詳情為何?
德語媒體: 在習近平面前 誰都不安全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近期北京當局對經濟界的一系列監管風暴表明,在中國做生意始終面臨著高風險,這對全球經濟都構成了威脅。《商報》的一篇客席評論則認為,歐洲必須團結起來認清自己的戰略利益,避免被美中兩國當作爭霸賽的棋子。
專家:恆大危機可能造成骨牌效應
在中國的恆大14日表明不能保證可履行其財務義務後,各界都在分析恆大債務危機可能帶來的影響。專家認為,雖然恆大的問題主要來自中國,但對外部投資者仍可能造成影響。
民調: 歐盟國家對印太地區漠不關心
歐盟即將推出印太地區戰略。《日經》援引文件草案指出,歐盟有意尋求與日本、東南亞和新加坡建立新的數字夥伴關係,並與台灣發展更緊密的貿易投資關係。但一份民調則顯示,歐盟國家對印太地區基本漠不關心。
台灣駐美代表處傳「正名」 中國向美提「嚴正交涉」
英媒報導稱,美國考慮將台北駐美國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引發中國外交部強烈反對,並稱已主動相美提出嚴正交涉,在這緊張情勢下,台灣開始了年度軍事演習,並模擬解放軍的生化攻擊。
逾百投資者至恆大總部示威 籲兌付逾期金融商品
13日,上百名投資者在中國最大房地產開發商恆大集團的總部外抗議,要求該集團立即兌付逾期的金融產品。雖然該集團總經理13日現身解釋,但現場群眾卻不接受該集團提出的兌付方式。
西方國家討論對阿富汗援助 中巴率先伸出援手
在國際社會準備討論如何對阿富汗進行人道援助的同時,中國與巴基斯坦已投注了第一波的援助。專家分析,邀請塔利班政府加入一帶一路可能是雙方認為可行的做法。
中國8月PPI升至13年來最高
儘管北京試圖控制,8 月份,中國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創13 年新高,給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制造商帶來更大壓力。
德語媒體:誰是世界經濟的拯救者——美國還是中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美兩國將分別可實現8.4%和6.4%的GDP增長。德國《商報》撰文分析中美兩國誰將成為新冠疫情之下全球經濟恢復增長的驅動力。
索羅斯看空中國 稱貝萊德正釀成"投資悲劇"
近日,美國金融巨鱷、慈善家索羅斯幾度將矛頭對准中國,看空對華投資。在最新文章中,他抨擊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向中國傾注巨資,威脅「客戶資產和美國等民主國家的安全利益」。貝萊德方面則否認批評。
謀求加入一帶一路 塔利班繼續向中國示好
塔爾半島電視台此前援引阿富汗塔利班消息人士稱,該組織已邀請中國等多個國家代表參加新政府成立活動。俄羅斯明確表示參加,而中國外交部則回應說,暫時無可提供的訊息,但是支持阿富汗組建開放、包容、有廣泛代表性的政府。
給民營企業吃定心丸?劉鶴強調支持政策不變
在多家科技企業受到整治,網路輿論對於中國私營經濟的未來前景議論紛紛的背景下,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周一在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致辭的時候強調,政府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現在沒有改變,將來也不會改變。
德國「隱形冠軍」迎來中國挑戰
德國中小型企業中有一大批「隱形冠軍」,它們當中60%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雖然早就熟悉了國際化,但還是感受到來自中國趕超的壓力。
德語媒體:阿富汗的真空 中國補得上嗎?
《新蘇黎世報》關注了中國政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新規,並且剖析了背後的動機。《時代周報》則關注了塔利班和中國的關係,指出在一個戰亂國家是無法建造「一帶一路」的。
多數德國人主張採取更強硬對華路線
最新的民調顯示,半數以上德國人認為,即使經濟利益受損,也應該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
網信辦整改動作頻頻 不準「唱衰中國經濟」
8月28日,中國的微信、抖音、微博、今日頭條等平台分別發表公告,稱即日起開展財經內容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整治「自媒體歪曲解讀經濟政策、唱衰唱空金融市場」等現象。此外網信辦也傳出將要求平台不得控制熱搜帶風向。
柏林的難題:中國
有利可圖的經濟關係與體制競爭相衝突。德國裡外難做人:其最強大的盟友和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衝突正方興未艾。
客座評論:中國如何實現共富,而不是共窮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增長需求還相當迫切。經濟學家沈凌認為,中國的共同富裕政策應該是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前提下的共同富裕,否則很容易就成為「共同貧窮」,重複改革開放前的沉痛歷史。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為何能持續增長?
《商報》認為,中國監管部門近期頻頻對私營企業進行干預,讓全球投資者都感到不安,擔心中國失去全球經濟穩定器的作用。《每日鏡報》則批評說,北京大力干預私營經濟,將導致投資者不敢投資中國企業,導致中國經濟缺乏足夠的創新資金。
巴基斯坦中國公民再次遭遇自殺式襲擊
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再次發生自殺式襲擊後,中國再次提醒在巴基斯坦的中國公民提高警惕,並敦促該國有關部門採取有效防禦措施。分離主義叛亂分子組成的俾路支解放軍聲稱對爆炸事件負責。
德語媒體:中國的財富再分配可能是招險棋
四十多年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一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號召,令中國經濟得以迅猛發展,但也造成了嚴重的貧富懸殊,官方新近發出的「財富再分配」倡議,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嗎?
中國經濟增長受疫情和洪災影響而放緩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今年7月中國國民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工業生產和零售業增速放緩,新冠疫情的反彈對市場需求造成影響,同時多地出現的洪澇災情也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營運。
美中角色互調?美經濟增長未來數季超越中國
多家研調機構指出,美國經濟成長在未來三到五個季度將會強壓中國。這可能是自1990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首度持續超過中國的時期。
中國新立法計劃 企業將受更嚴格監管
中國國務院8月11日公佈了2021-2025年度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針對科技創新、反壟斷、文化教育以及「涉外法治」等「重要領域」加強立法。路透社及法新社都認為,這意味著北京對經濟界的監管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華爾街投行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高盛丶摩根大通丶摩根士丹利等投行,都紛紛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中國投資:巴基斯坦的經濟命脈
儘管面對恐怖攻擊的威脅以及當地居民日益增長的憤慨,中國仍持續向巴基斯坦注入數十億美元,並在各行各業進行投資。
中美持續施行制裁 專家:將加速經濟脫鉤
最近北京和華盛頓的相互制裁加速了經濟脫鉤的趨勢,中國正在尋找更多的方法讓自己在關鍵技術領域能夠自給自足。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加
本周一(8月2日)公佈的財新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顯示,中國製造業雖繼續擴張,但勢頭繼續減弱,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修今年中國經濟成長預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周二(7月27日)下修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經濟體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期。不過,全球經濟增長6%的預測維持不變。
德語媒體:坐視中國經濟繁榮就是助長中共政權
美國副國務卿舍曼到訪天津,卻再次遭遇了中方的強硬言辭。《商報》認為,這說明北京並不想緩和局勢,而是比華盛頓更想推動中美脫鉤。《法蘭克福匯報》的客席評論更是尖銳指出,中國經濟越是繁榮,中共政權就越穩固,就越不符合西方利益。
德語媒體:中國貧富差距加大
《法蘭克福匯報》關注中國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以及中端品牌由此面臨的難境。德國《商報》則將目光投向歐盟起草的科技計劃,該計劃的目的之一就是應對數字大國中國。
中國海上擴張 法國將組「南太平洋警衛隊」抗濫捕
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將與太平洋國家合作,在當地海域建立「海岸警衛隊」,總統顧問指出,此舉的目的要對抗「非法捕撈」。
中國再出重拳穩定大宗商品價格
中國工信部周五表示,將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鞏固走,堅決打擊惡意炒作、哄抬價格等行為。中國總理李克強也曾在本周「拍桌」要求徹查倒賣大宗商品等違法行為。
巴基斯坦能否保障中國在巴投資?
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近日表示,希望與俾路支省「叛亂分子」進行接觸,後者強烈反對該國西部省份的中資項目。談判能否打消分離主義者的顧慮?
習近平:中國資助APEC「應對疫情和經濟復甦」子基金
亞太經合組織周五(7月16日)以影片方式舉行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會上發表講話時宣佈,中國將向該組織捐資,成立一子基金,以應對疫情、促進經濟復甦。
復甦放緩:中國經濟二季度增長7.9%
中國經濟今年第二季度增長,略低於預期。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多處新冠疫情區域爆發都影響到經濟繼續恢復。業界人士期待有更多的政策助力經濟復甦。
中朝高調「秀恩愛」 互賀友好條約簽署60周年
習近平和金正恩在《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署6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互致賀電,對外彰顯兩國「兄弟般的傳統友誼」。然而從金正恩最近的表態來看,北韓這個「兄弟」已經陷入重大危機。
立陶宛今秋開駐台辦事處 經濟部長:中國政策不符合人權標準
立陶宛經濟部長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透露,預計最快今年秋天會在台灣開立辦事處。專家分析,立陶宛近來一連串友台的舉動符合該政府以民主自由核心價值為主的外交政策,並在亞洲拓展外交多樣性。
上一頁
第22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