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擺脫對華依賴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後,德國正在努力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同時,德國政府也在反思其迄今為止的對華關係,畢竟無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層面上,中國的影響力都遠遠超過俄羅斯。
中國房市困境尋出路 誰在「惡意不買房」?
中國房地產市場近一年以來走向低迷,讓本已放緩是經濟增長缺失動力。中央政府放寬管控後,地方為救房市推出的刺激、甚至硬性措施,開始讓人大跌眼鏡。
千萬畢業生湧向職場 最大畢業潮遭遇最嚴峻就業環境
中國就業市場今年夏天將迎來超過一千萬大學畢業生。但在經濟增長放緩、疫情封控前景不明的陰影下,他們的人生規劃能實現嗎?
台美展開國安對話 商會籲加速自貿談判
台灣與美國本週展開國安高層對話,聚焦如何抗衡中國軍事威脅,外界關切華府會否提出新的台灣防務政策。與此同時,台灣美國商會發佈《2022台灣白皮書》,敦促拜登政府應「緊急」展開與台灣的自貿談判。多頭並進的合作與討論,代表美台關係加溫中嗎?
德語媒體:棱角鮮明的對華政策也許利大於弊
中國是德國至關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對於一個對外不肯譴責俄羅斯發動的野蠻戰爭,對內在新疆等地殘酷踐踏人權的政權,柏林必須在經濟利益和價值觀之間做出選擇。
中國「618」購物節買氣冷 疫情重挫消費慾望
中國「618」購物節落幕,電商巨頭京東集團公佈總成交額創下3793億人民幣的新紀錄,但是和往年相比,年增率卻創下新低。這是否顯示中國在疫情衝擊下經濟下行、消費力疲弱?
又是一年618:被摀住的李佳琦和錢包
今年的618,沒有中國「帶貨一哥」李佳琦的口紅秀。這位以美妝護膚出道的帶貨網紅因6月3日直播間出現的坦克冰淇淋蛋糕,遭到中國當局的全面封殺。同時在新冠封控措施的影響下,中國民眾今年的618更願意「捂緊錢包」。
德語媒體:失去台灣 世界經濟將毀於一旦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台海局勢受到了更多關注。因為,一旦中國對台灣發動軍事進攻,同晶片相關的全球供應鏈將全面陷入停頓。
中國公佈5月經濟數據:「呈現恢復勢頭」
中國官方公佈了5月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稱「國民經濟運行呈現恢復勢頭」。不過,路透社的報導指出,目前嚴格的防疫措施仍在拖累經濟,中國政策制定者面臨挑戰。
民調:非洲青年對中國好感最高
根據南非伊奇科維茨家庭基金會(Ichikowitz Family Foundation)最新公佈的2022年非洲青年一代調查,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非洲年輕人眼中對這個大陸產生最多積極影響的國家。
德國經濟部:中國清零仍是風險
德國統計部門公佈的最新對華貿易數據顯示,今年4月德國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量同比大幅增加。雖然中國的防疫措施有所鬆動,但是德國聯邦經濟部認為:中國政府的清零政策仍然會給德國經濟構成風險。
中國經濟遭遇嚴重逆流 年輕人推遲購房計劃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GDP中的佔比達到四分之一。但是今年4月中國全國失業率攀升至6.1%,即便是收益高的網路和科技公司也在裁員。年輕人的購房決定卻變得越來越謹慎。這為北京的決策者們帶來了一項巨大挑戰。
美國務院顧問:亞太抗衡中國已見成效
美國國務院官員對媒體表示,美國為抑制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所作的外交努力似乎取得了收獲。一些國家表現出與美國合作的意願。
美洲峰會:東道主美國挨批 疑現「中國製造」禮品
多名美洲國家領導人缺席由美國舉辦的美洲峰會,還有國家首腦即使到場仍對美方發出批評。另外,有記者發現,美國商會在一次場邊會議上發放了帶有「中國製造」標籤的禮品。
「世界不會等著中國收拾完『爛攤子』」
上海市政府計劃6月召開20場政企溝通圓桌會議,恢復外企投資信心。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說,清零政策不僅削弱了上海的吸引力,而且削弱了整個中國的吸引力,「世界不會等著中國收拾完這個爛攤子」。
「清零」政策對於中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中國嚴格的防疫封鎖措施對其經濟的損害比預期的還要嚴重,而對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都有深遠的影響。
經濟差求職難 中國破千萬畢業生有何選擇?
今年中國大學應屆畢業生達1076萬人,比2021年多出167萬人,規模和增幅皆創下歷史新高。他們面對的是受疫情影響的惡劣經濟情勢,青年失業率達到18.2%,究竟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應屆畢業生與德國之聲分享他們心境。
德國工業原材料短缺加劇
德國工業領域材料短缺現象本月繼續惡化,一大原因是中國嚴厲防疫政策導致的國際供應鏈中斷。設址慕尼黑的Ifo 經濟研究所最近發表的月度企業調查報告稱,77.2%的企業遭遇中間產品和原材料採購瓶頸問題。
戴琪:今夏展開IPEF談判 與台灣另有磋商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日前接受日媒訪問時透露,印太經濟框架(IPEF)將於今年夏天正式展開協商。與此同時,她也證實台灣雖未能納入IPEF,但已和台灣展開新的經貿磋商。
脫鉤中國?德國中小企業未雨綢繆
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德國政界不斷發出警告稱,對中國的依賴性更加危險。而隨著北京當局壓迫維族的新證據被披露,歐洲各界更是要求全面檢視和中國的經貿關係。其實,許多擁有在華業務的德國企業,早已開始為突然對華「脫鉤」制訂應急預案。
中國嚴厲的抗疫政策成越南經濟的福音
與中國不同,越南已基本抑制住新冠病毒大流行瘟疫。現在,該國經濟期許在近些年的成功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短期前景看好。不過,中期前景如何?
疫情趨緩 經濟吃緊 上海醞釀逐步解封
已經封控兩個月的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正在著手準備解封。這很可能與中國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有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同比下挫8.5%。
抗疫保經濟:習近平與李克強不同調?
從不戴口罩到曝光度加大,李克強近期一舉一動備受關注。有輿論揣測,習近平與李克強在「清零」與「穩經濟」之間看法不同。該怎麼解讀這些傳言與訊號?媒體與專家看法不一。
中國經濟有多危急?李克強召10萬幹部開會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三召開規模超過十萬人的「穩經濟大盤」會議,強調要在疫情防控的同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美媒指出,習近平與李克強近日的講話透露出兩人對疫情影響的看法存在分歧。
聯邦經濟部長:德國將改變對華政策 更優先重視人權
在媒體披露中國壓迫維族人的新證據後,德國經濟部長表示,德國將改變與中國打交道的模式,並致力於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此前德國外長也呼籲針對新疆人權狀況進行調查。路透社指出,兩人的發言反映出本屆德國政府對中國的立場比上屆更強硬。
四方對話現場:項莊舞劍,意在「中國」的聲明?
由美、日、澳、印四國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24日於東京召開。四國除就未來持續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達成共識外,也重申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撼動國際秩序根基」。在會後的記者會上,可以感受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傳達四國共識的謹慎。
德語媒體:"印太經濟框架"危害自由貿易?
周一,美國總統拜登在東京正式啟動了由13個國家組成的"亞太經濟框架"。中國則對這一框架的目的提出質疑,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試圖拿一個什麼框架來孤立中國,最終孤立的將是他們自己。 "
受不了「清零」?愛彼迎將退出中國市場
愛彼迎(Airbnb)無預警宣佈將退出中國本土市場引發震撼。作為中國市場僅存不多的美國大型互聯網公司,愛彼迎為何退出?有媒體指出,中國嚴格的防疫措施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拜登考慮削減對中關稅 美國內部意見分歧
在美國通膨持續惡化之際,美國總統拜登23日證實,他的政府正在考慮是否削減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不過,美國政界與商界對於該如何處理該關稅,仍有諸多歧見。
清零政策或使中國2022年經濟增速低於美國
不久前美媒曾報導習近平下達指令要求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要保證高於美國。不過根據「彭博經濟」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這一目標恐難以達成。嚴格的防疫措施可能造成中國2022年GDP增長率僅有2%,這一數值也遠低於其它研究機構的預測。
什麼是「印太經濟框架」( IPEF )?
在對亞經貿問題上,美國總統拜登面臨兩難境地:他不能簡單重新加入其前任2017年讓美國退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有鑑於此,拜登行政當局設計出一替代方案,這就是《印太經濟框架》。
拜登宣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 13國為初始成員
美國總統拜登正式宣佈組建印太經濟框架IPEF。13個初始成員中沒有台灣。對此,台灣表示遺憾,卻也重申會繼續爭取加入。中國則對框架提出質疑。
德語媒體:超級堵塞中的文化自信
以新冠防疫為由,中國各地的強勢封控在助推中國實現「內循環」的同時,也給全球經濟帶來前所未見的影響。德語媒體還注意到,不僅是在經濟上,在文化上,中國的年輕人也開始了一種「內循環」。
習近平喊話 官媒連發文--中國力求穩外資保就業
中國官媒在反駁「外資撤離論」的同時呼籲外企從長計議,與中國共克時艱。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中國依舊堅持"清零"政策,有專家認為這是因為習近平賭注下得太大,現已無退路。
拜登尹錫悅會談: 致力於北韓無核化、美韓半導體合作
拜登上任首次亞洲行,周五抵達韓國先拜訪了三星的半導體生產線,隔日和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拜登接下來將前往日本參加「印太經濟框架」和「四方安全對話」的相關活動,這被認為是美國為了與中、俄抗衡改採取的行動。
德語媒體:德國需要走出中國陷阱
嚴防死守的清零政策,無休無止的封城措施,已經使中國從昔日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淪為經濟復甦的主要障礙,也使德國經濟對中國的高度依賴暴露無遺。
各方解讀劉鶴發言:監管風暴暫息 派別鬥爭加劇?
中國最高經濟官員劉鶴罕見公開表達對平台經濟的支持,引發廣泛關注:有人認為,該國針對科技公司實施的監管風暴或已告一段落,也有分析指出,混亂的監管環境反映出決策層的分歧。
高盛下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估至4%
投資銀行高盛的分析師認為,近兩個月來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將讓政府的經濟增長目標難以實現。與此同時,中國總理李克強主持座談會,著眼「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
德語媒體:習近平的三大錯誤
德國《經濟周刊》指出,過去數月內習近平對新冠防疫政策、中國經濟及烏克蘭戰爭的政策誤判,使其權力結構出現裂痕。《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清零政策下的中國經濟下滑。
巴基斯坦一嫌犯被捕 被指計劃襲擊中國人
上個月巴基斯坦南部發生爆炸襲擊,致3名中國公民和1名巴基斯坦人死亡,這周巴基斯坦安全部隊逮捕了一名有意襲擊中國人的婦女。在昨天中巴雙方總理通話中,巴基斯坦總理謝裡夫承諾,會為中國公民提供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
封控下的中國經濟:生產消費雙降
中國為應對奧密克戎疫情採取的封控措施對經濟產生的影響已顯現,並超出人們的預料。今年4月的經濟數據令經濟學家擔憂。
北韓疫情發酵 金正恩:可借鑑中國抗疫經驗
北韓疫情狀況嚴峻。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本周六形容,此次爆發的疫情讓該國陷入「大動蕩」,他呼籲全民抗疫並表示可以借鑑中國的抗疫經驗。美聯社分析指出,近日北韓舉行的大型慶祝活動可能是導致該國疫情蔓延的一個原因。
德語媒體:逃出虎穴 又入狼口?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對德俄關係產生了重大影響,也促成了德國政界對中國的重新審視,因為德國不希望在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同時,又陷入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中國推「核酸採樣圈」 常態化篩檢經濟利弊為何?
中國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鐘的「核酸採樣圈」。「核酸採樣圈」能幫助實現「動態清零」嗎?常態化核酸檢測將花費多少成本?是否利大於弊?經濟專家有不同看法。
拜登會晤東盟領導人 承諾投資但吸引力不敵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12日接待了來自東盟9國的領導人,並承諾投入1.5億美元的資金協助東盟多方面發展。雖然東盟多國也對中國的影響表示擔憂,但美國有限的經濟激勵措施讓他們對於是否向美國靠攏抱持觀望態度。
美國東協峰會召開 東南亞國家選邊站很難
美國-東協特別峰會於5月12日至13日在華盛頓舉辦。美聯社指出,拜登政府想以此證明,在處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難題的同時,美國也沒有忽略亞太地區。不過東協國家可能更擔心會陷入被迫選邊的困局。
德語媒體:遭歐盟「封殺」的俄羅斯石油去哪兒啦?
遭受歐盟「封殺」的俄羅斯石油去哪兒了呢?《法蘭克福匯報》指出,買家就在亞洲。《新蘇黎世報》的一篇評論指出,中國堅持清零政策令在華外企失去信心,而北京亟需在應對新冠病毒問題上出台令人信服的應對措施。
北京重申堅持清零 專家擔憂拖累中國經濟
專家們擔心中國的嚴格防疫策略將給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帶來巨大壓力。野村證券分析師預估,單是大規模核酸篩查的成本可能就高達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3%。此前一天,北京重申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政策。
看衰市場後洪灝被證實離職 中國經濟實情如何?
疑因看淡中國經濟而被炸號的知名市場策略師洪灝,週三證實已從交銀國際離職。他是在唱空中國,還是如實分析?事實上不少分析認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逼近疫情之初,深陷封城泥淖的中國,正在拼清零與救經濟之間動輒得咎。
客座評論:中國當局向資本喊話,是否晚了
一段時間以來,習近平不斷對大力打壓資本,大有視其為寇仇的勢頭。各路資本要麼「躺平」,要麼「跑路」。但政論家鄧聿文認為,最近北京當局似乎發出了不同的訊號。
上一頁
第19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