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經濟部文件提及中國或在2027年前攻台
德國經濟部一份內部文件顯示,中國可能會在2027年前發動對台攻勢。因此德國現在就應開始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的程度,以免屆時受到中國的脅迫。但德國經濟界對這份尚未出台的文件提出嚴厲批評。
中國製造業PMI指數繼續下滑
無休無止的停擺和封控,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日趨明顯。中國官方周三發布的採購經理指數已經降至48點,這是今年四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古巴領導人訪華 中國向古巴捐款1億美元
古巴政府官員表示,將從中國獲得約1億美元的捐款,以幫助古巴度過經濟危機,雙方也正在協調重組債務方案。
德語媒體:不惜代價遏制中國的美國
《商報》刊評指出,為了孤立中國,美國不惜得罪歐洲盟友,這一點必須引起歐盟重視。《標準報》的客席評論則認為,美國針對中國的一系列措施其實並非為了所謂的國家安全,而是為了盡量多維持幾年全球經濟主導權。
疫情反彈、開放無望 嚴格防疫引民怨
在公佈改善防疫措施「二十條」後不久,中國疫情升溫,單日新增病例突破3萬,多地迅速升級防疫措施。新疆烏魯木齊一高層住宅火災引起熱議,有民眾質疑封控延誤消防車救援。法國駐華大使館和歐盟商會則公開喊話呼籲合理防疫。
野村證券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2.8%
中國新冠新增感染數字不斷飆升,封城或區域封城導致民眾生活難以為繼,工業生產直線下滑。有經濟機構再度下調對中國的經濟預期。
德語媒體: 減少對華依賴 企業義不容辭
至遲從俄烏戰爭爆發以及德國陷入能源危機之後,德國朝野就開始了如何減少對華經濟依賴問題的討論。但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德國政府和企業在如何減少對華依賴的問題上,觀點並不一致。
撐不到解封 中國許多企業無以為繼
中國或將於明年結束嚴格的清零政策重新開放,但對許多企業而言,能不能熬過今年的寒冬仍是問題。
若「武統」台灣 中國會付出怎樣高昂的代價?
台海緊張局勢的背景之下,北京會否、何時武統台灣也成了外界熱議的話題。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中國武統台灣,即便成功,也將會是一個大傷元氣、得不償失的「慘勝」。
時隔近半年中國再度新增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本周日,中國官方通報了近半年來第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在過去24小時內,中國官方登記的全國新增感染者病例為24215例,其中絕大部分人是無症狀感染者。
德國經濟界究竟怎樣對中國定位?
第17屆德國經濟亞太會議11月13日在新加坡舉行,對中國的定位是會議的焦點議題。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會上再次強調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是何等重要。德國經濟界高管對此表示贊同,但也指出,供應鏈和銷售市場多樣化的形成需要10年、20年的時間。
李克強:中國經濟呈回穩向上態勢
正在柬埔寨出席東協峰會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周六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會晤時表示,中國政府的穩經濟措施已經止住了下滑勢頭。他還強調,中國沒有在全球通貨膨脹率高企期間大肆購買能源和糧食,這是對全世界的貢獻。
德國經濟部長:面對中國要「更加謹慎」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對德國之聲表示,德國需要使其在亞洲的商業利益多樣化,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烏克蘭戰爭證明了多元化的必要性。
遠離俄羅斯和中國:德國尋找新的商業夥伴
德國希望擺脫對於單一國家的經濟依賴,為了讓經濟更加「多樣化」,德國政府除了與志同道合的友好國家做生意,也開始計畫和「非民主國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經濟學家:中國最快明年4月結束清零
中國周五宣佈放寬新冠限制措施,但部分地區仍因確診人數上升收緊防疫限制。經濟學家預測,中國可能在明年第二季重新開放,最晚則要等到2024年。
美財長訪問印度:推動夥伴合作 減少經濟依賴
正在訪問印度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必須推動可信賴夥伴間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以減少對單一國家的經濟依賴。
中國超級富豪因經濟增長放緩而財富暴跌
由於受到俄烏戰爭、中國政府疫情清零政策以及內地和香港股市下跌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國超級富豪今年的財富出現20多年來最大跌幅。今年被列入胡潤百富榜的企業家只有1305人,比去年下降11%。
中國10月出口大幅下降 進口呈負增長
中國10月份出口同比下降0.3%,遠遜於經濟分析師的預期,為2020年5月以來的最差表現。分析認為,其原因之一在於中國嚴格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
德國民調:不足一成民眾認為中國可信
德國總理此次中國之行是次艱難的旅程,這一點多數德國人心裡也很清楚。民眾對德中關係的關注度,也明顯高於以往。
德語媒體:德國需要對華戰略
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已經不再是過去四十年實行改革開放的中國,而已經是對內實行高壓,對外炫耀武力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種背景下,德國總理肖爾茨今天開始的中國之行,自然也在德國國內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為保"國家安全" 加拿大要求中資撤出稀土企業
周三,加拿大以"國家安全"為由,責令三家中國公司撤出在加拿大稀土公司的股份。五天前,加拿大政府出台新規定,除特殊情況外,外國國有企業不得參股加拿大稀土公司。
評論:肖爾茨荊棘密佈的北京一日遊
中國是競爭對手,抑或是制度敵手?肖爾茨本次北京之行,必須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德國之聲評論員 Matthias von Hein認為,面對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德國既不能過於幼稚...
德語媒體:肖爾茨去中國到底對不對?
德國總理肖爾茨本周五即將前往北京,進行他上任以來首次對華工作訪問。德語媒體數日來發表大量評論激辯肖爾茨訪華究竟是在向北京下跪,還是在為德國擺脫依賴爭取時間?親密接觸
德語媒體:假如同中國發生貿易戰,政府將不提供援救
德國總理肖爾茨訪華前,媒體持續討論怎樣構建新形勢下的德中關係,熱度不減。另外,飽受爭議的中梵協定不久前再被延長兩年,也成為媒體關注的話題。
歐盟商會:中國參股漢堡港利於德國經濟
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就中資入股漢堡港表態,他認為這會給德國經濟帶來益處。與此同時,就在德國總理肖爾茨訪華前夕,德國社民黨主席克林拜爾發出警告,稱不要讓中國參與到涉及德國和歐洲安全的領域。
德語媒體:中國希望梅克爾回來
《南德意志報》刊登評論稱,中國人想念梅克爾,他們也希望德國總理肖爾茨能「繼續執行其前任的商業友好政策」。 《奧格斯堡匯報》認為,肖爾茨正在延續梅克爾的對華政策,但卻是以一種膽怯的討好姿態。
德語媒體:草率交易 後患無窮
俄烏戰爭爆發後,柏林一直在強調減少對專制國家經濟依賴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聯邦政府又做出了允許中資企業收購漢堡港部分股權的決定,這一決定立即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德媒:政府或批准中資收購德國晶片公司
德國總理肖爾茨即將訪華之際,德國《商報》報導稱政府有可能批准由中資企業收購一家德國汽車晶片製造商的計劃。而就在前不久,肖爾茨頂住巨大壓力,促成了中資入股德國漢堡港。
經濟數據終見分曉:中國三季度增長高於預期
中國經濟第三季度增長回升速度高於預期。但嚴格的防疫清零措施、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和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挑戰中國政府推動經濟強勁復甦的努力。
特斯拉調降在華汽車售價 分析師憂恐掀價格戰
特斯拉周一宣佈降低中國市場的Model 3及Model Y售價,調降幅度達9%。分析師預測,2023年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將更激烈,而特斯拉降價恐掀起價格戰。
專訪:中國經濟轉型尚未成功
中共二十大舉行之際,面對疫情封控、結構轉型、全球局勢動蕩,中國經濟可謂陷入了一個多年未見的困境。德國符茲堡大學教授、中國經濟問題學者費多麗(Doris Fischer)對德國之聲分析了習近平下一個任期內中國經濟面對的挑戰。
德語媒體:短期犧牲經濟 長期獨立自主
圍繞中資入股漢堡港爭議,德語報刊繼續密集關注。《漢堡晨郵報》認為,不再僅關注經濟增長、而是著眼於降低長期對華依賴,也是德國「時代轉折」應有之義。《世界報》則警告,中國大肆收購歐洲港口,是為了離間歐美關係。
中國青年失業率高企 二十大無視危機
周六,中共二十大閉幕,儘管習近平承諾要實現「共同富裕」,但也無法提供走出危機的解決之道。中國的失業率創下新高,尤其是年輕人缺乏好的就業前景。
馬斯克:經濟衰退大概會到2024年春季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經濟衰退的局勢可能會持續到2024年春。同時,根據美國媒體報導,馬斯克計劃在收購推特之後裁掉3/4的員工。
德語媒體:歐中關係正在發生"180度"的轉變
俄烏戰爭帶給歐盟最大的教訓就是:對專制國家的經濟依賴,會令民主國家付出慘重代價。也正因為如此,歐盟目前正在討論減少對中國依賴程度的可能性,但這一切談何容易。
報喜不報憂?中國經濟前景低迷
防疫清零政策、國際關係緊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顯而易見。而二十大期間中國推遲發布第三季度經濟數據,更讓各方專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表示擔憂。
德語媒體:習的中國與習的世界
繼毛澤東之後,現年69歲的習近平極有可能成為首位開啟第三個任期的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同毛澤東時代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國已經發展成為試圖重塑世界格局的經濟和軍事大國。
中國統計局推遲發布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數據
儘管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今天在二十大會議上表示中國第三季度經濟明顯回升,但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訊息發布日程表顯示,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數據將延後發布。
習近平二十大開幕講話 專家學者怎麼看?
專家認為,「安全」是習近平本次最關心的問題,此外他還多次提及「中國特色」的重要性。也有學者發現,本次大會不再強調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反而強調「完整」和「全面」發展。
二十大首日 習近平: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
中共二十大於10月16日上午登場,多位中共元老出席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除了報告過去的成就,也提及中共未來的計劃。
客座評論:習近平會組建怎樣的經濟團隊
外界對中共二十大的人事、路線和政策傳得紛紛擾擾,但政治學者鄧聿文指出,鑑於習近平的連任沒有懸念,本次黨代會不會有什麼太讓人驚奇的意外。對習來說,他操心的不會是他的政治路線,而是經濟問題。二十大後,如何搞活搞好經濟是中共優先處理的課題。
這個經濟動蕩的國家為何受到歐美和中國的追捧?
南美國家阿根廷正面臨嚴重通膨危機。但另一方面,這個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日益受到美國、歐盟和中國的關注,並將其視為重要的能源、食品和鋰資源供應者。
二十大準備就緒 新聞會釋放哪些關鍵訊息?
中共二十大自10月16日開始為期七天,二十大新聞發言人15日表示準備工作就緒。本次二十大報告起草組組長第三度由習近平擔任,按照往例,擔任該職位者都會接任新一屆黨總書記,與外界猜測習近平將獲得第三任期的傳言相符。
德語媒體:習近平的自作自受
二十大召開之際,德語媒體給習近平過去10年的經濟政策開出了成績單。《南德意志報》指出,如今中國「消費低迷、房地產危機、貿易戰:國家元首習近平在其第三個任期前有很多麻煩。這都是他自作自受。」
增長放緩 復甦乏力 北京即將公佈第三季度GDP
北京將在二十大召開期間公佈包括第三季度GDP增長率等一系列經濟數據。嚴格的防疫措施,房地產危機拖累等因素,令專家們並不看好增長數據。有專家還表示,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增長數字僅會在零至4.5%的間區徘徊。
最新全球財富報告:中高收入階層80%說中文
根據安聯的一份報告,目前全球金融資產正處於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首次大幅縮水的狀態。該報告也指出,過去十年間,中國帶動了亞洲的經濟增長,使亞洲富裕程度超越了歐洲,全球中、高收入階層中,有高達八成比例的人說中文。
德語媒體:大權獨攬的習近平
十月十六日,中共二十大將在北京召開。一般認為,習近平將打破常規,開啟他的第三屆中共總書記任期。中國政局今後的發展走向,也受到德語媒體的廣泛關注。
IMF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11日下調了對中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IMF指出,嚴格防疫措施以及房地產危機導致了中國經濟降溫。全球層面上,俄烏戰爭、供應鏈擾動也拉低了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
德語媒體: 德國能夠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嗎?
十一月初,德國總理肖爾茨計劃訪問中國,這將是他就任總理後的首次訪華之行,同時也是新冠疫情爆發後,北京三年來接待的第一位西方政府首腦。
德國與中國——建交50年後漸行漸遠
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習近平與制度競爭——德中兩國50年雙邊關係便見於其中。經濟高速發展下的一對不平等夥伴,相互日漸疏離。
上一頁
第16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