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消費疲軟 中國經濟面臨通縮風險
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消費、生產部門價格大幅下滑,通貨緊縮風險急劇升高。經濟學家認為,應當讓更多的貨幣流向民營企業和中等收入人群;而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將導致增長率徘徊在2%~3%左右。
調查:結束「清零」後德企對華投資未見起色
周四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放棄嚴格的「清零」政策之後,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並沒有出現反彈。經濟復甦遲緩和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都對中國商業前景構成了壓力。
人生憂患高考始?考生已憂就業難!
儘管中國的出生率在快速降低,但是高考人數暫時沒有減少,反而在今年創下新高:近1300萬考生。與此同時,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卻也達到了創紀錄的20%。
歐盟出台反制工具 對外來經濟脅迫說"不"
為了阻遏中國等國家以經濟脅迫手段,干預歐盟成員國的政治決策,歐盟即將推出反制工具。此前,因立陶宛同意台灣在該國設立代表處,北京曾對立陶宛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
「再度令人失望」: 中國5月外貿數據大幅滑落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進出口數據令人對今年中國經濟恢復增長感到擔憂。除了對俄羅斯出口持續大幅增加,5月,中國對東協、歐盟、美日、非洲和拉美的出口都出現大幅下降。通膨、高利率和能源價格飆升都對購買「中國製造」的國際需求形成壓力。
德國內政部長要求加強防範來自中國的間諜活動
德國《商報》報導稱,中國官方委派中國客座學者對德國高校和企業採取間諜行動,盜取專業知識和技術訣竅。德國聯邦內政部長費澤爾指出,中國的間諜行動為德國經濟、工業和科研造成的「危險越來越大」,必須加強防範力度。
德語媒體:中國是否會摧毀德國工業?
《商報》擔憂,中國憑借廉價大生產優勢,將會威脅到德國產業的根基,德國政界必須盡快採取行動避免去工業化。《新蘇黎世報》則刊發客席評論,指出儘管專制中國屢次打擊民主運動,但是人類的自由的渴求永遠不會被扼殺。
德語媒體:供應鏈法讓歐企將市場讓與中國
《商報》刊發評論指出,中國經濟疲軟也將讓依賴對華出口的德國企業蒙受損失。《法蘭克福匯報》則擔心,旨在讓歐洲企業為境外供應鏈承擔社會與環境責任的歐盟供應鏈法案,很可能會導致歐洲人將市場拱手讓給努力拓展經濟影響力的中國。
RCEP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
據中國商務部官網消息,6月2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對菲律賓正式生效,標誌著RCEP對15個成員國全面生效。
客座評論:「國進民退」的局面能持續多久?
中國經濟面臨「冰火兩重天」,國企利潤增長,形勢大好,但民間的就業和消費卻始終不振。這種「國進民退」的現象如果成為常態,將不利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
財新PMI上升 中國經濟復甦出現不一致訊號
中國官方公佈的製造業PMI顯示工業生產繼續萎縮。不過,經濟雜誌財新公佈的PMI則顯示工業生產處於擴張狀態。但即便是財新的調查也顯示,就業以及企業信心仍處於低位。
5月中國官方PMI不如預期 工業尤其堪憂
中國經濟恢復速度放緩。預示經濟走勢的採購經理指數PMI5月不如預期。工業領域繼續收縮,服務業擴張放慢。
美歐經濟高官會晤 協調經貿政策應對中國
本周,美國和歐盟高層官員在瑞典會面,討論跨大西洋兩岸的貿易和科技協作。有消息人士透露,由於歐洲方面的堅持,會議聲明的最終文本在有關中國的多個地方做了軟化處理。
經濟復甦緩慢 中國地攤重返街頭
中國嚴重的失業問題正在衝擊全國,許多城市放寬了對於小販的管控,淄博燒烤更在網上火紅。這樣的地攤經濟學能夠挽救復甦乏力的經濟和青年失業嗎?
要求259家企業還款 武漢官方罕見登報催債
中國武漢市財政局罕見登報向259家企業或單位催債,引發各界高度關注。這也讓中國政府在新冠疫情後的地方債務問題,再次浮上檯面。
阿根廷走上人民幣支付之路
阿根廷同意在面臨美元短缺的情況下,以人民幣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
德語媒體:誰改變了誰?
歐盟駐華商會會長伍德克(Jörg Wuttke)在北京生活了30年。即將離任之際,他接受《南德意志報》採訪,伍德克認為,以貿易促進變革,「改變的是我們」。《新蘇黎世報》在六四之際回顧中國民主運動。
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見雷蒙多 中美破冰關鍵?
目前正在美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貿易部長會議的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週四已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會晤,期間還預計會見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這被認為將是中美關係能否回暖的第一個晴雨表。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好景不再
中國官方發布的最新經濟數據差強人意,內需疲軟,失業率激增。這是嚴苛"清零政策"之後的短暫後續表現呢,還是有更深層的政治原因?
各國在德投資:美國蟬聯榜首 中國排名下滑
據德國官方統計,儘管有戰爭和能源危機的影響,2022年外國企業在德國投資項目數量仍保持穩定,總投資額大幅增長。其中美國仍然是投資最多的國家,瑞士和英國分列第二第三,中國則滑落到第四名。來自中國的投資項目數量跌至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德國與韓國將簽署軍事機密協議
德國總理肖爾茨在結束G7峰會後訪韓。韓國總統尹錫悅在他造訪時宣佈,將與德國簽署協議以強化國防合作;德國則敦促韓方投資德國晶片產業,並示警北韓應停止彈道導彈試驗,以維護區域的和平與安全。
客座評論:市場規模和產權保護
保護產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一方面,中國政府在保護產權方面有諸多不如人意。另一方面,還是有大量外資期待進入中國市場。這是為何?經濟學家沈凌嘗試給出答案。
分析:G7對中更強硬 調停戰爭不單靠北京
七國集團(G7)領導人齊聚日本廣島,峰會期間發佈的聯合公報與反對「經濟脅迫」文件,劍指中國。有專家評價,這顯示G7正對中國挑戰做出有力回應——但現在問題是,他們如何兌現這些承諾?
G7聯合公報:政策方針不是為了傷害中國
七國集團峰會進入第二天,除了發表聯合公報之外,成員國領導人還通過了被視為對中國「統一戰線」的反經濟脅迫倡議。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也抵達了廣島,預計將參加21日的議程。
德語媒體:中國何以如此重視中亞
七國集團在日本舉行峰會,就如何同俄羅斯和中國等專制政權打交道展開研討之際,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古城西安同中亞五國領導人舉行了高調的會晤。德語媒體普遍認為,這是中國擴大在中亞影響力的又一次重要嘗試。
青年失業率創記錄 中國"後新冠"復甦難
4月,中國工業生產和消費的增長速度低於預期,令人對中國經濟的復甦力度有所憂慮。
漢堡港年初利潤銳減 「福地」碼頭來幫忙?
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漢堡港口與物流公司今年第一季度收入減少、利潤大幅下滑。該公司表示,其貨櫃吞吐量明顯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業務的下降。目前,漢堡港正在向中方出售一貨櫃码頭的部分股份,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中國業務。
為什麼說中國不太可能再次拯救全球經濟?
2008年,中國政府以龐大的經濟激勵計劃幫助西方國家度過了金融危機。然而這一次,中國在新冠疫情之後的復甦步履蹣跚,加上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升級,意味著它在阻止全球經濟衰退方面不大可能有所作為。
G7財長談供應鏈多樣化 未如預期提中國
為期三天的七國財長會議今天閉幕,根據聯合聲明,與會的財長們承諾將在控制通貨膨脹、增加供應鏈多樣化、解決銀行系統漏洞等方面合作。不過,聲明中沒有具體提到中國,也沒有提到所謂的「經濟脅迫」。
降薪招致抗議、中央抓就業——中國經濟的艱難日子來了?
一則有關上海浦發銀行門前出現抗議人群「討薪」的消息在中國社群網站引起熱議,人們關注到國有銀行員工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在經濟景氣不振的情況下,中國的就業市場,特別是青年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德語媒體:誰在阻遏中國崛起?
中國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令大多數市場觀察者大感失望。叫停"清零政策"後,中國經濟曾一度快速復甦,但四月開始,外貿和內需的數據都不容樂觀。
4月通膨繼續放緩 中國經濟復甦堪憂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上個月的居民消費通膨率創下了兩年多來的新低。有關數據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界對中國通貨緊縮的擔憂。而此前公佈的外貿數據也顯露出中國疫後的經濟復甦乏力。
中國進口萎縮,出口放緩意味著什麼?
周二(5月9日)發布的海關數據顯示,中國4月進口大幅收縮,而出口增速放緩,這強化了內需疲軟的跡象。
中國加強「反間諜」 諮詢公司涉危害國安遭查
中國當局指控知名諮詢公司「凱盛融英」為「境外情報機構幫兇」,近日展開國安執法行動。北京大力開展「反間諜」行動,諮詢顧問產業似乎成為最新一波的打擊目標,歐盟駐華大使對此表達了擔憂。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 廣交會交易量未達疫情前水準
彭博社分析指出,由於價格和利率的上漲、高庫存率以及烏克蘭戰爭對美歐市場消費需求起到的剎車作用,在去年創下紀錄後,預計中國出口今年將有所下降。這一點在今春廣交會成交量上就有所體現。與此同時,有看法認為中國經濟反彈速度不及預期。
五一陸客重臨香港 為何黃金週不似預期?
中國開關後首個旅遊旺季「五一黃金週」過去,香港接待逾六十萬人次大陸旅客。相隔三年多的第一波陸客潮,香港面對甚麼既熟悉且陌生的狀況?德國之聲訪問了陸客、港人、前線業者和學者,聽聽他們的觀察。
歐盟19國呼籲減少製藥工業對中國的依賴
歐盟近日公佈的一份文件顯示,歐盟19個成員國正在推動相關措施,以減少歐盟在進口藥物成分方面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
研究:與中國等重要經濟體脫鉤將嚴重打擊德國經濟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與中國和歐盟以外的其他重要經濟體脫鉤,將對德國經濟造成非常大的打擊。發表該研究的著名經濟學家費爾伯梅爾提醒政治家必須非常謹慎地處理脫鉤問題。
德國在哪方面依賴中國?脫鉤是否可行?
德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檢視。德新社指出,德國經濟早已不是在所有領域都受制於中國。專家們對長期脫鉤保持從容鎮靜的態度。
德語媒體: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有更多繫獄記者
德廣聯關注無國界記者組織的新聞自由排名,中國為倒數第二位。《慕尼黑信使報》關注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到底有多大。
IMF:中國重新開放推動亞太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5月2日發布報告,預測亞太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將達到4.6%。報告特別提及中國的重新開放,由此帶來的消費激增正在推動地區增長。
媒體:中國限制海外訪問數據資料庫
美國媒體報導,除了既有的網絡防火牆外,中國已進一步限制從海外訪問中國的資料庫,讓商界和研究人員感到不知所措。
敘利亞總統:應棄美元 改人民幣結算
中國政府近期推動人民幣國際結算,並呼籲各國拋棄美元,目前也取得敘利亞的支持。但人民幣真的能走出去嗎?專家怎麼說?
出人意料:中國經濟指數四月出現滑坡
儘管去年年底剛剛解除嚴苛的疫情限制,但中國經濟今年第一季度仍實現了增長。不過,剛剛發布的四月經濟指數卻出現了回落,一般認為,這同全球需求減少有關。
客座評論:不保護好產權 民企信心何來?
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意義重大,而要讓民企有信心,不是光靠喊幾句口號就能解決。經濟學家沈凌認為,用產權制度保護企業家的產權是其中關鍵,也是政府的當然職責。
中國房地產:迎來復甦訊號但是……
在經歷去年房地產危機的衝擊之後,今年一些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開始看到希望的曙光,但分析師和經濟學家警告說,該行業長遠看來仍會放緩。
人口超越中國的印度能獲得「人口紅利」嗎?
印度在4月底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地位是否能為印度帶來經濟方面的好處?面臨低生育率、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的中國又是如何回應被印度超車的?
德晶片化學品對華出口管控?柏林: 目前沒有計劃
據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德國政府內部對於有關向中國實施晶片化學製品出口管控目前有初級階段的討論。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周四與德方舉行會談時,對「德方有關出口限制措施表達關切」。德國政府周五做出回應,表示德國總理府目前沒有相關計劃。
德國總統出訪加拿大: 「民主政體不應陷入劣勢」
正在加拿大進行國事訪問的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發出呼籲稱,自由民主政體應團結起來,共同抵禦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攻擊。
客座評論:中國經濟處於通縮之謎
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如今到底是否迎來了通縮?政論家鄧聿文認為,這要取決於是看中國經濟的「上半身」還是「下半身」。
上一頁
第13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