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需求仍疲軟 中國製造業連續五個月在收縮區間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今年8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雖較7月略有回升但仍低於分界點。國內需求的疲軟和中美貿易協議的前景不明朗給生產商的信心造成影響。
德語媒體:人工智慧能否拯救中國的人口危機?
媒體看中國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或許可以暫時緩解中國的勞動力短缺,但少子化和老齡化仍在對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構成難以想像的衝擊。《法蘭克福匯報》報導稱,中國新增煤電裝機容量創十年新高,減排承諾面臨考驗。
拼多多第二季度營收超過市場預期
為了吸引消費者,拼多多、京東和阿里巴巴紛紛採取大幅折扣和促銷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需求,但也引發了價格戰。美國關稅提升推高了跨境運輸和銷售成本。
德語媒體:「德國製造」需要「中國速度」
媒體看中國
《商報》客座評論認為,德國必須在堅持自由與民主的同時,學習中國的效率與執行力,否則就無法在制度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商業內幕》雜誌發表評論稱,隨著電動車技術的快速發展,燃油車不可替代的神話正在快速破滅。
通縮壓力下:中國五星級飯店開始擺攤……
在消費需求疲軟的背景下,中國飯店業正面臨嚴峻挑戰。為彌補店內收入下滑,一些高端飯店開始「走上街頭」擺攤賣餐,此舉被分析人士視為中國經濟正面臨通縮壓力的又一訊號。
德語媒體:中國已經贏得了體制競賽?
媒體看中國
中國的經濟、科技似乎正在全面超越西方。瑞士《新蘇黎世報》拋出了一個問題:國家強力調控的經濟模式,是否真的優於自由市場經濟?《每日鏡報》的客座評論,則分析了欠缺學術自由的中國科研成就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7月中國數據:出口仍是亮點 但經濟活動廣泛放緩
中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7月,零售、工業增加值增速低於預期。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努力應對貿易摩擦和消費低迷。房地產行業危機持續、青年失業率高企仍打擊中國消費者的信心。
德國車企愁雲慘淡 賓士老總抨擊中國「內卷」
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賓士汽車首席執行官康林松將公司利潤下滑歸咎於美國關稅、中國內卷、電動車轉型困難。他認為,中國市場上的降價促銷風氣,正在危害所有參與者。
德語媒體:稀土成了中國勒索世界的武器
媒體看中國
《南德意志報》報導稱,中國在稀土行業的壟斷地位正在成為北京制衡西方的戰略武器,但礦區環境和民眾健康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法蘭克福匯報》援引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歐美對中國稀土的高度依賴,中短期內很難出現改觀。
背著房貸的中國年輕人該何去何從
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前幾年在高價位買房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了?幾位背上房貸的年輕人向德國之聲記者講述了親身經歷。
中國7月出口激增 原因何在
中國7月出口增幅明顯,超出此前預期。路透社的報導指出,這顯示製造商們正在充分利用中美之間的關稅「休戰」,抓緊發貨、轉運。中國媒體在報導時也提到了 「搶出口」和低基數效應,而這種增長恐難持續。
德語媒體:京東也帶來了機遇
媒體看中國
《日報》發表評論稱,中國電商巨頭京東對德國最大電子產品零售連鎖企業的收購,折射出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佈局的新邏輯:以技術、效率和供應鏈優勢撬動西方市場。《南德意志報》則以大幅文章介紹了京東創辦者劉強東的其人其事。
德語媒體:京東「驚動」了歐洲
媒體看中國
中國電商巨頭京東即將完成對歐洲最大電子零售商Saturn和Mediamarkt的收購,此舉在德國社會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擔憂和反思。德語媒體關注的焦點是,面對中國資本的大舉進攻,德國應該選擇拒絕,還是應該積極應對。
美中瑞典談判無重大進展 將延長關稅「休兵」期
美中為期兩天的貿易談判落幕,雙方稱會議相當有建設性,有望再把關稅談判期延後90天,但並未簽署協議。對於外界關注川普和習近平是否將會晤,美國官員則稱未討論。
IMF上調全球經濟預期 中國幅度最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二發布最新報告,上調了今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預期,其中中國經濟的預測獲得了顯著提升。
專訪:中國不能期待通過出國解決產能過剩
德才
中國企業近年來紛紛出海,開拓市場的同時也引發關於產能過剩和壓價傾銷等諸多爭論。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經濟面臨的通縮陰影也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DW中文就這些問題採訪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鄧希煒教授。
李強駁斥歐盟補貼擔憂:中國「沒那麼富裕,負擔不起」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上,針對歐盟對中國工業補貼過度的擔憂,發表了坦率的評論,稱中國「沒那麼富裕,負擔不起」。此番言論旨在回應歐盟對巨額貿易逆差和廉價出口湧入的擔憂,也反映了中歐貿易關係中的緊張態勢。
德語媒體:捉襟見肘的中國地方財政
媒體看中國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省份被發現存在挪用養老基金移做他用的問題,反映了地方財政緊張的現狀。《商報》評論稱,台灣出生的英偉達總裁黃仁勳已經成為最受白宮器重的高科技明星。
中國啟動全球最大水電工程 印度孟加拉表示擔憂
被稱為「世紀工程」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啟動,預計耗資1.2兆人民幣,發電力為三峽工程的三倍,為全球最大水電站項目。項目啟動引發股市工程板塊大漲,同時也引來印度、孟加拉國及環保組織對下游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影響的擔憂。
消費疲軟,中國冠軍行業還能挺多久?
有專家認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結構失衡,是因為政策傾向於支持出口企業,而非消費者。長期如此,那些所謂的冠軍行業未來的增長會變慢。
未來機器人產業——中國造?
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或許尚未達到頂尖水準——但它正以閃電般的速度追趕世界。中央政府希望機器人能全面進入生活各領域,而北京既有實現這一目標的願景,也有雄厚的資金。美國警告稱,中國的進展正變得日益不透明。中國正走在成為全球技術領導者的軌道上。
德語媒體:寅吃卯糧- 中國經濟增長的背後
媒體看中國
《經濟周刊》評論認為,中國經濟第二季度雖然實現了5.2%的增長,但這一數據並不能說明中國經濟已經恢復了活力。《法蘭克福匯報》指出,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端光刻機,只會激發中國自主研發相關技術的動力。
德語媒體:經濟施壓無法令北京屈服
媒體看中國
《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對中國經濟施壓並不會令北京屈服,反倒只會激發更強硬的反應。華盛頓和歐盟必須承認中國的實力及其持久性。《商報》評論稱,中國超級列車試運行成功賦予了高速列車新的定義。
德語媒體:數據光鮮 隱患依舊
媒體看中國
《南德意志報》撰文指出,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出人意料地實現了5.2%的增長,顯示美國總統川普以關稅打垮中國的計劃至少暫時沒有成功。《法蘭克福匯報》則報導稱,出色的統計數據並不能掩飾中國的深層隱患。
德語媒體:產能過剩窒息中國經濟
媒體看中國
《科隆城市報》報導指出,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外表雖然光鮮亮麗,但事實上,產能過剩導致的價格戰已經令相關企業不堪重負。《日報》評論指出,面對川普的關稅大棒,歐洲也應效仿中國制定出自己的應對戰略。
中國經濟上半年增長5.3% 下半年面臨更大挑戰
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2%,略低於第一季度的5.4%,使得上半年GDP增速達5.3%。然而,專家警告,下半年增長勢頭或將放緩,房地產危機、內需疲軟及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仍是主要風險。
中國經濟腹地面臨高溫酷暑考驗
中國東部沿海預計在接下來的一周持續遭遇37至40攝氏度的高溫。部分地區同時遭遇暴雨天氣帶來的損害。
天津見聞:中國人節約開支 寄希望於未來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內需疲軟,汽車產業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Manuela Kasper-Claridge從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發來報導。
二手奢侈品在中國還有多少打折空間?
原價3260元,現價219元;原價2200元,現價187元。隨著中國經濟持續低迷,二手奢侈品商店越來越多,折扣越來越大,而消費者數量幾乎沒有變化。這種情況還能持續多久?
德語媒體:西方離不開中國的尷尬現實
媒體看中國
中美倫敦談判的結果暫時令各方如釋重負,但這場關於稀土的角力,卻使歐美高度依賴中國的尷尬現實暴露無遺。而要想擺脫依賴,歐美國家必須邁出艱難卻必要的一步:建立屬於自己的原材料體系。
德語媒體:稀土已經成為地緣政治武器
媒體看中國
《世界報》發表評論稱,在全球戰略博弈升級的大背景下,稀土資源正成為決定未來技術主導權的核心籌碼,而德國對稀土進口的依賴,也正越來越成為德國工業的軟肋。《商報》評論更是明確指出,稀土已不再只是商品,而已經成為現實中的地緣政治武器。
德語媒體:歐洲該覺醒了
媒體看中國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稱,在全球地緣政治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對歐洲經濟安全構成的挑戰日益凸顯,歐洲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正在成為北京的地緣政治槓桿。《每日鏡報》報導稱,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引起了德國工業界的廣泛擔憂。
川普对中美會談樂觀 白宮考慮松綁出口管制
9日,中國副總理何立峰率領商務部長王文濤、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等人,在英國倫敦與美國舉行會談。美國總統川普称中國「不容易應對」,但雙方互動很好。這場談判中,中國的稀土出口成為焦點,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則暗示美國考慮放寬出口管制。
中國航母首次進入日本西南經濟專屬區
日本防衛省周一表示,一支中國航母編隊在周末進入日本專屬經濟區。這是中國航母首次進入該海域的日本專屬經濟區。去年,日本對中國航母在日本毗連海域的航行表達了「嚴重關切」。
中國高考:人數8年來首降 周邊產品熱銷
中國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全國高考,共有1335萬人報名參加,比去年減少7萬人,這是高考人數8年來首次降低。在倒計時的緊張氣氛中,高考經濟也如期升溫。
川普让東南亞與中國更靠攏?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正在亞洲產生影響,不過結果可能與他想像的不同。同樣面臨川普关稅威脅的東協和中國將與海合會舉行首次三方會議,顯然有意加強貿易夥伴網路和區域合作。
牆外文摘:黃段子鬧革命,草泥馬大戰河蟹
牆外文摘
專欄作家紀思道認為,幽默讓威權者陷入兩難境地:如果鎮壓笑話,就顯得荒謬可笑;如果置之不理又顯得軟弱。
中國總理李強到訪印尼
周日,印尼總統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會晤了來訪的中國總理李強。在國際貿易和全球一體化進程面臨挑戰的大背景下,雙方就擴大貿易和投資合作進行了交流。
德財長在G7:美關稅威脅大西洋兩岸就業與經濟
世界最富有的七個民主國家財政部長經過兩天的磋商後,得以放下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嚴重分歧,一致同意應對全球「經濟不平衡」——暗指中國的貿易措施。德國財長克林拜爾表示,與美國財長貝森特進行了良好的對話。
德語媒體:中國是一個可靠的夥伴嗎?
媒體看中國
《商報》評論指出,新任總理梅爾茨發表的第一個政府聲明顯示,德國新政府可能將會執行更為強硬和堅定的對華政策。《科隆城市報》報導稱,歐盟正在擬議對境外小額包裹徵收費用的計劃,以遏制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
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多年來首次反彈
一份報告顯示,中國2024年對歐盟和英國的直接投資自2016年以來首次增長,同比增長47%。不過對於這種增長能否持續,存在一些質疑。
德語媒體:原材料 - 北京的王牌
媒體看中國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認為,隨著中美關稅之爭暫時「休戰」,中國也部分恢復了稀土出口,但中國此前叫停稀土出口這一事實本身,就已足以讓西方警醒。《新蘇黎世報》則回顧了香港首富李嘉誠同北京之間的恩恩怨怨。
中國工廠產出超預期 貿易戰陰影下增長顯韌性
儘管與美國的貿易戰仍在持續,中國4月工業生產仍錄得超出預期的增長;但國內消費與房地產市場依然疲弱,制約經濟反彈勢頭。
牆外文摘:讓自由亞洲電台消失正中習近平下懷
牆外文摘
自由亞洲電台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方貝指出,在美國放棄在中國提供自由、未經審查的新聞的同時,中國政府繼續加強其全球虛假訊息傳播行動。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讓自由亞洲電台完全消失,正中習近平下懷。
中美互降關稅下一步?川普稱本週可能與習近平對話
隨著中美大幅削減關稅,分析指市場雖然樂見其成,但也存在不確定性,且最終可能美國經濟仍可能受到傷害。與此同時,川普透露,他有可能會在本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
通縮與關稅:中國經濟承壓加劇
中國消費者價格持續下跌。雖然購物者可能會因此感到高興,但中國政府卻希望看到相反的趨勢,因為這種發展對經濟構成潛在威脅。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戰升級帶來外部衝擊,經濟前景愈發複雜。
五一消費略有回升,中美貿易戰令服務業復甦承壓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中國國內旅遊消費同比增長8%,達1802.7億元人民幣,但人均消費仍低於疫情前水準。與此同時,中國服務業在4月增速降至七個月以來最低水準。關稅壓力、消費信心不足以及政策支持缺口,正制約著服務業的復甦。
德語媒體:關稅影響堪比新冠疫情?
媒體看中國
五年前,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各國採取的不同程度的封控措施使經濟活動幾乎陷入停滯。五年後的今天,美國總統川普发起的關稅戰也正在令全球經濟經受嚴峻考驗。
德語媒體: 未富先衰–中國的棘手問題
媒體看中國
《世界報》評論指出,中國光鮮自信的表象之下,其實面臨著人口老齡化、房地產泡沫、增長乏力與對外關係緊張等諸多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法蘭克福匯報》報導稱,在中美關稅戰問題上,一些金磚國家寧願選擇中立。
德語媒體:中國把德國甩在了後面
媒體看中國
今天的汽車能和你聊天、能自動駕駛、必要情況下,還能飛行一段距離,這是上海車展上展示的最新技術,而傳統汽車大——德國在這場技術轉型中所處的被動境地,也在上海車展上暴露無遺。
上一頁
第1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