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專題報導:中國崛起
德國之聲推出中國崛起系列報導,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角度分析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應對中國崛起與挑戰,歐洲民眾怎麼看?
近年來,歐盟將中國定義為「夥伴、競爭者以及制度性對手」,北約稱中國構成「系統性挑戰」。那麼對於這個話題,歐洲民眾持怎樣的觀點和態度?一項調查或許能提供一些訊息與思考。
美情報機關: 中國藥企悄悄轉移美智慧財產權
路透社從兩名知情人士處獲悉,美國情報官員今年2月底對正在制訂生物技術安全法案的國會參議員表示,中國製藥企業藥明康德在未經許可的情形下將美國智慧財產權轉移到中國,從而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利益。
布林肯:後冷戰時代已經終結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表演講指出,自二戰結束以來基本穩定的國際秩序已經因為專制者崛起、新冠疫情等因素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美國在新時期的成功將有賴於以靈活的身段與新夥伴的合作。
沙伊協定:中國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北京在沙烏地和伊朗剛剛達成的歷史性協議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是像北京方面說的那樣「沒有私利」嗎?美國又是如何看待中國這一新角色的呢?
德國總理撰文 呼籲勿孤立中國
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上,德國總理肖爾茨撰寫了長篇客席評論分析當前國際政治形勢、闡述德國立場,其中花費了較大篇幅提及中國議題。肖爾茨認為,中國崛起不是中斷對華合作的理由,但是也有必要對中國提出警告。
降低依賴 繼續合作 歐中關係走鋼絲
在本周召開的歐盟峰會上,對華政策成為了與會各方的焦點議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警告說,中國不僅僅在東亞地區追求主導權,還尋求在全球擴張影響力。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則表示,歐洲必須有自主立場,暗示不能在兩強爭霸中無條件站在美國一邊。
印太26國防長會面協商應對中國崛起
在中國不斷擴大其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和軍事存在的背景下,來自印太地區的26國國防部長本周在澳洲悉尼參與為期三天的會議,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繫。
前英國首相布萊爾:中國崛起 西方主導時代將結束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指出,烏克蘭戰爭是在這個幾世紀以來最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之一,這象徵著西方主導地位即將結束,而中國與俄羅斯合作,正崛起並取得超級大國地位。
最新民調:東南亞民眾擔心難以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
東南亞是中美爭霸的主要競技場之一,當地民眾如何看待這兩個國家?最新民調顯示,兩國在當地的好感度均有所上升,受訪者總體上依然更信任美國。值得一提的是,東南亞內部在對華議題上有著明顯的分歧。
英國軍情六處「感謝」新華社「反諷」
英國軍情六處主任摩爾1月6日對新華社表示「感謝」,認為這家中國官媒兩天前發布的一則針對軍情六處的反諷短片相當於「免費宣傳」。在一個多月前,摩爾就中國的債務陷阱、數據監控、政治脅迫提出了警告。
一中政策=世界和平 台灣獨立=世界核平?
本周早些時候,德國艾德諾基金會在新加坡舉行了一場研討會,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與德國《世界報》出版人奧斯特就中國崛起議題展開了對談。而在聽眾提問環節,焦點則轉向了台海局勢。
9‧11間接助力中國崛起? 德媒和智庫這樣說
9‧11事件20周年之際,多家德國媒體和智庫發表專家評論文章,分析該事件對當今世界格局的影響,並不約而同提及中國的崛起。
布林肯會晤印度外長 美印擴大多邊安全夥伴關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周三承諾擴大多邊安全夥伴關係,並深化兩國連結,雙方對中國的崛起都表達擔憂。
應對中國崛起 美推動高科技法案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發起立法,寄望以1000億美元的資金投注美國國內人工智慧丶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發展,希望藉此加強國家安全丶抵抗北京。
民調:英國民眾對中國警覺提高
根據一份最新民調,英國人希望政府既要在中國人權問題上提出挑戰,也要在認為互利的領域保持合作。
布林肯:美國將 "戰勝 "崛起的中國
拜登提名的美國新政府國務卿人選布林肯(Antony Blinken)相信,美國將 "戰勝 "崛起中的中國,同時重振遭到損害的盟友關係。
北約不再「腦死」? 改革報告鎖定中國
儘管北約在這十年間仍將俄羅斯視為其主要對手,但北約即將發布改革報告,聚焦於應對中國崛起的挑戰。
因應中國崛起 北約提議重擬戰略
去年馬克宏批評北約「腦死」,給這個組織一記當頭棒喝。北約秘書長周三表示,因應世界局勢變化,北約將重新擬定戰略,重新定義中國與世界其他區域戰爭的威脅。
慕尼黑安全會議: 西方失勢?
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MSC) 2月14日至16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會議上,美國直接將中國指為威脅,中國則反批美國滿口謊言。
澳洲議員將中國崛起比作納粹德國
澳洲一名議員將中國崛起與納粹德國的崛起相提並論,這番言論在坎培拉政府內部引起一場討論。
北約秘書長:必須直面中國崛起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周三(8月7日)表示,隨著中共權力的全球擴張,北約需要瞭解中國崛起的影響,包括對北約成員國帶來的挑戰。
長平觀察:我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紀念(下)
本周是西藏起義六十周年紀念日。因談論西藏問題而改變命運的時評人長平繼續他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個人紀念。
應對中國崛起 日、印有意推進雙邊合作
在中國不斷崛起的背景下,印度總理莫迪和日本首相安倍周一(10月29日)在東京表示,兩國致力於進一步強化雙邊經濟、安全合作。
「五眼聯盟」加強情報合作 對付中國
中國在海外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愈發引起了他國的警惕。路透社從圈內人士處獲悉,美英等國正在協商加強對華情報共享機制。還有消息稱,德國政府正在醞釀一份新的對華政策,以應對中國在德國施加影響力的行為。
中國與西方互動博弈向何處發展?
貿易衝突、南海爭端、體制競賽……崛起的中國似乎正在對既有霸主美國形成全方位的挑戰。中美關係將往何處發展?歐洲又能在這場博弈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本周,德國博世基金會與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邀請了5位「中國通」在柏林開了一場討論會。
中國重金打造國際形象
積極的形象可以用錢買得到。至少中國這樣認為。中國政府在世界各地展開大規模的魅力攻勢。口號是:更多軟實力,更多朋友,不計代價。
中國的世界政治雄心
在經濟以及軍事開支上,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國;但在外交政治上,中國仍缺乏整體戰略。
中國式發展援助:看上去很美?
近年來,中國的援外政策背後除了外交考量也有越來越多對經濟回報的渴望。對於一些缺乏法治的亞非拉國家而言,中資就像是一場「及時雨」,但這一切並非沒有代價。
中國解放軍到底有多厲害?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軍費大國,北京斥巨資用於軍備升級。要不了多久,中國在軍事上或能對美國構成挑戰。
中國崛起 美國無奈
10年前中國人第一次進入太空,實現了載人航天的夢想。
中國拉高亞洲軍費開支
受中國崛起影響,亞洲各國在過去十年間將國防開支大幅提升一倍
民進黨復設中國事務部
德國之聲專訪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談其兩岸政策。
美國會討論加入海洋法
歐巴馬政府再次力圖推動國會批准加入國際海洋公約法
民調:德國精英更多將中國視為對手
德國精英怎樣看待亞洲的崛起?德國柯爾伯基金會委託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德國精英更多將亞洲的崛起視為機遇,但也把亞洲,尤其是中國看作競爭對手。
「中國崛起無威脅」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亞洲項目主任、美國國防部顧問加勒特(Banning Garrett)在波昂大學就崛起大國的未來走勢及中國發展對歐美的影響發表演說並分析中國應該改變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向的原因。
特約評論:中國崛起的雙重解讀
"胡奧會"再次凸顯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的變化。布魯塞爾現代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Gustaaf Geeraerts(古斯塔夫‧格拉茨)在為德國之聲撰寫的專稿中指出,中國的經濟和綜合實力提高有目共睹,但問題是能否實現持續發展。
chi1112 China Aufstieg
近十年來,世界上最熱門的新聞主題是什麼?是"911事件",還是"伊拉克戰爭",或者是"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都不對,答案是"中國崛起"。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如此認為的。美國的"全球語言監測"公司公佈了最近十年最熱門新聞主題排行榜,"中國崛起"高居首位。不過這一研究結果卻引起了一些中國學者的不同解讀。
德國經濟專家談中國崛起與西方的策略
德意志銀行研究部新興市場領域專家塞塔恩‧漢薩庫爾(Syetarn Hansakul)女士最近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中國與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交往越來越密切,這不僅給中國帶來了聲望,也給中國帶來了日益增長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傳統的國際政治強國已經不能阻止中國的崛起,而是應該採取建設性的策略和在新興工業國家的積極投入來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
上一頁
第1 頁,共1 頁
下一頁